APP下载

具体初始吸毒原因分析
——以助性、解酒、减肥、治病为例

2017-03-08周立民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精神药品海洛因冰毒

周立民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一、当前初始吸毒原因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毒品滥用形势严峻。由于毒品戒断后复吸率很高,要从根本上解决吸毒问题,最重要的是要预防吸毒。要预防吸毒,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初次吸毒行为。因此,研究初始吸毒原因意义重大。检索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发现,有关吸毒原因的研究众多〔1〕,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数是针对一般吸毒行为所做出的原因分析,针对初始吸毒行为的原因分析还不多。

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关于初始吸毒原因的研究以社会学文献占绝对多数,例如,裴小茹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围绕“青少年如何吸上第一口毒”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发现青少年吸毒有一个形成过程,即脱离主流群体与规范、结识吸毒朋友、融入吸毒群体并最终吸上第一口毒。〔2〕吴先超等发现青少年对新型毒品的认知偏差是吸毒行为的逻辑起点,朋友圈的诱导是关键,新型毒品的易得性是催化剂,三者组成的“过程链”共同导致了吸食新型毒品行为的发生。〔3〕

从学科归属来看,研究发生初次吸毒行为的原因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畴。然而,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初始吸毒原因有一个弱点,就是对具体的初始吸毒原因(助性、解酒、减肥、治病等)多数只能点到为止。例如,吴先超等对82例吸食新型毒品青少年进行了深度个案访谈,发现朋友圈的诱导在初次吸毒行为发生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指出“有些人会采取欺骗、强迫等非常规手段诱骗青少年吸食,减肥、提神、治病等都有可能成为朋友们的说辞”,并引用了三个吸毒人员的话语,如“朋友说吸毒可以减肥,对身体没有伤害”“我们很多朋友一起在酒吧,他们告诉我这是醒酒的”“神秘地给我说对男女的事情有兴奋作用,也就吸了”。〔4〕可见,吴先超等对于“减肥”“醒酒”“助性”只是停留在引用吸毒人员的话语层面,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更没有对此加以批判。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中,过去12个月药物滥用主要原因有以下17个选项:(1)家人或同伴影响、教唆;(2)追求欣快、刺激;(3)认为时尚;(4)满足好奇;(5)空虚无聊,为消遣;(6)吸毒环境影响;(7)提高性功能 ;(8)缓解烦恼、抑郁情绪;(9)被诱骗、逼迫;(10)满足对药物渴求;(11)缓解戒断症状;(12)替代其他毒品;(13)被冷落歧视,破罐破摔;(14)控制疾患;(15)减肥;(16)抗疲劳,提精神;(17)其他原因。在以上17个原因中,家人或同伴影响、教唆,满足好奇通常排在第一、第二位,提高性功能、控制疾患、减肥常排在最后几位。不可否认,很多人的确因为同伴影响和好奇心驱使而吸毒,但是,同伴是怎么影响他的,他为什么会对毒品产生好奇心?显然,同伴可能通过一些说辞引诱其吸毒,比如“溜冰做爱很刺激”“这个醒酒的”“吃了减肥很好的”“这个治病的”等等。他之所以会对毒品产生好奇心,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这些说辞。因此,归根结底,分析助性、解酒、减肥、治病,对于研究具体初始吸毒原因至关重要。

二、批判毒品亚文化,提供准确的毒品信息

吸毒可以助性、解酒、减肥、治病等说法到底从何而来?作为一种越轨行为,吸毒为主流文化所不容,为了与主流文化相抗衡,吸毒群体要不断扩大队伍,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对外宣传吸毒可以助性、解酒、减肥、治病等。唐斌认为“在吸毒群体中传递着一种包括吸食毒品的方法、技巧以及行为标准、价值观念等内容的吸毒亚文化”〔5〕。在毒品亚文化的影响下,初次吸毒者尝试毒品之后,如果他切身感受的吸毒体验符合(或部分符合)毒品亚文化的“吃了性欲很强的”“醉了吃一点马上就精神了”等话语,他就对此信以为真,会继续吸食毒品,也会越来越倾向于认同毒品亚文化;如果他初次的吸毒体验不符合毒品亚文化的话语,不但没有出现期待中的感觉,反而是头晕、难受,劝说、引诱他吸毒的同伴也会借口第一次吸毒的难受是身体不适应造成的而鼓动他继续尝试毒品,受同伴的影响,加上吸毒者本身刻意追求毒品所谓的神奇功效,吸毒者也会继续吸食毒品,结果越陷越深,最终不能自拔。

毒品亚文化是毒品泛滥的土壤。为避免毒品亚文化迫害更多的潜在吸毒人群,就要严厉批判毒品亚文化,批判吸毒可以助性、解酒、减肥、治病等谬论,提供准确的毒品信息。美国缉毒局(DEA)认为,在提供准确、诚实的毒品信息之后,更多的美国人会作出正确的选择。因此,DEA会定期发布最新版的《药物滥用》(Drugs of Abuse),以真实、明确的方式,结合精确的图片,传递清晰、科学的毒品信息。告知事实永远比恐吓式的教育更有意义,只有将毒品预防教育建立在真实、科学的基础上,不夸大、不虚构,才能激发青少年对毒品预防教育的认可,从而保证毒品预防教育的效果。另外,找出具体吸毒原因,通过教育向戒毒人员传递准确的毒品信息,有利于改变戒毒人员对毒品的错误认知;针对具体吸毒原因,开展吸毒人员个案矫治,有利于提高戒毒康复实效。综合来看,提供准确的毒品信息,不仅对于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对于吸毒人员的戒毒康复教育工作也意义重大。

三、毒品可以助性、解酒、减肥、治病的

真相

为了行文方便和便于理解,笔者首先对毒品与药品从概念上进行了区分,接着基于“药品用于治病”的逻辑,对“毒品可以治病”进行批判,然后基于毒品可能被当成“性药”“解酒药”“减肥药”,分别对“毒品可以助性、解酒、减肥”进行批判。

(一)从法学概念区分毒品与药品

目前,世界各国对毒品尚无统一的定义。我国《禁毒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从这个定义看,毒品是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这无疑会给非专业人士造成困惑,毒品怎么成了药品呢?接着往下看,既然《禁毒法》规定毒品是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那么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又是怎么定义的呢?《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3条第1款规定:本条例所称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是指列入麻醉药品目录、精神药品目录(以下称目录)的药品和其他物质。可见,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不仅指药品,也包括其他物质,只要被列入目录,就是法学概念上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相应也是法学概念上的毒品。

事实上,为进一步区分“药用类”和“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公安部、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禁毒办于2015年9月24日印发了《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列管办法》。该办法第2条规定:本办法所称的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是指未作为药品生产和使用,具有成瘾性或者成瘾潜力且易被滥用的物质。第3条规定: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按照药用类和非药用类分类列管。除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品种目录已有列管品种外,新增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由本办法附表列示。这提示,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既包括甲卡西酮等新精神活性物质,也包括过去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目录中已经列管的非药用类品种,比如冰毒、海洛因、大麻等。

在美国,一般不区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而称之为管制物质。根据管制物质滥用潜在风险的大小以及可能危害健康的程度,《联邦管制物质法》(Federal Controlled Substance Act)把管制物质分为5类,或5个表(附表Ⅰ到附表Ⅴ)。表Ⅰ为具有高度滥用可能,目前未被认可临床治疗使用,医疗监督下缺乏认可的安全性的物质,例如,海洛因、γ-羟基丁酸、麦角酰二乙胺、大麻和甲喹酮等。表Ⅱ为具有高度滥用可能,已在临床使用的、滥用会造成严重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的物质,例如吗啡、苯环己哌啶、可卡因、可待因、美沙酮、氢可酮、芬太尼、甲基苯丙胺。表Ⅲ为滥用可能性比前两类小,已在临床上使用,滥用会造成中度或轻度的躯体依赖或严重的精神依赖的物质,例如氯胺酮。〔6〕

(二)从药品到毒品的演变

1.阿片类物质。常见的阿片类物质包括吗啡、海洛因、可待因、哌替啶、美沙酮等。吗啡最早是从鸦片中分离出来的,用于镇静、止咳、镇痛(现今,吗啡仍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剂,多用于创伤、手术、烧伤等引起的剧痛)。后来为解决吗啡成瘾问题,1897年德国拜耳制药公司将海洛因制成药物,用来替代吗啡。但人们很快发现,海洛因的成瘾性远比吗啡大,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已远远地超过了其医用价值。1910年起,世界各国相继取消了海洛因在临床上的应用。可待因是“止咳水”的主要成分,一般用于无痰的干咳,尤适用于伴有胸痛的剧烈干咳,大量使用容易成瘾。哌替啶是临床上常用的强效镇痛药,适用于各种剧痛。美沙酮是一种戒毒药品,主要用于海洛因成瘾的脱毒治疗和替代维持治疗。

2.苯丙胺类物质。常见的苯丙胺类物质包括甲基苯丙胺、苯丙胺、芬氟拉明、哌甲酯等。1919年日本化学家阿雄贺多以麻黄碱为前体合成了甲基苯丙胺,用于治疗感冒、哮喘、嗜睡、减肥等。二战期间,苯丙胺类兴奋剂(ATS)在日本、德国、美国军队中作为军需品广泛使用。当时,人们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它的成瘾性和神经精神毒性。现今,在我国,苯丙胺只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芬氟拉明是一种食欲抑制剂,用于治疗肥胖症。哌甲酯,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

3.古柯类物质。古柯类物质主要是可卡因。1859年奥地利化学家纽曼从古柯叶中精制出可卡因,被用作局部麻醉药、血管收缩剂、性欲刺激剂、抗抑郁药。1914年以美国国会批准哈里逊法案(Harrison Narcotics Tax Act)为标志,大部分国家在法律上禁止可卡因的出售和使用。现今,除了用于某些眼、耳和喉部外科手术的局部麻醉剂外,可卡因在临床上已很少使用。

4.氯胺酮。由美国化学家斯蒂文斯于1962年首次合成。在越战时期作为麻醉药在野战创伤外科中使用。1970年氯胺酮的致幻作用被发现,并在欧美多国开始滥用。氯胺酮(溶液制剂)在临床上用于手术麻醉剂或麻醉诱导剂。

5.大麻。在美国部分州,大麻被用来辅助某些晚期绝症(癌症、艾滋病)的治疗,用来增进食欲、减轻疼痛,减轻化疗病人的恶心症状,但是在联邦层面,仍将大麻列为Ⅰ类管制物质。在我国,大麻仍然是受到严格管制的毒品,不允许医疗使用。

在以上物质中,一些具有药品与毒品的双重身份,如吗啡、可待因、哌替啶、美沙酮、苯丙胺、哌甲酯、氯胺酮、大麻等,但是它们在临床上用来治病的范围是相当狭窄的,需在医师的严格控制下使用,滥用这些药品,就是吸毒。例如,氯胺酮只有在静脉注射用于手术麻醉时才是药品,鼻吸氯胺酮(俗称“打K”)是为了体验氯胺酮的特殊精神效应,是一种吸毒行为。有一些物质最初曾用于医疗,充当着药品的角色,如海洛因、甲基苯丙胺等,但现在根本没有医用价值,就是毒品。

(三)毒品可以治病的真相

在治病吸毒群体中,因止痛而吸毒的人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付某,长期干体力活,落下关节炎、骨质增生等疾病,虽经多次治疗,仍未能缓解,听别人说海洛因能治疗风湿疼痛,信以为真,购买了海洛因吸食。真相:海洛因具有强效镇痛作用,病人使用海洛因后确能止痛(包括癌性疼痛),于是这成了一些人引诱病人吸毒的借口,但是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海洛因成瘾性极强,危害性远大于医用价值,它就是一种毒品。冰毒具有强烈的中枢兴奋作用,可以致欣快,减轻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但冰毒绝不是镇痛药。

常见的慢性病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章某,患有严重的哮喘,听朋友说吸点冰毒可以治好哮喘病,不明就里的他在朋友的引诱下吸了一点冰毒,结果一吸就不喘了,从此每次哮喘发作他都会搞点冰毒吸食。老金,患有糖尿病,听朋友说冰毒可以治糖尿病,就买了冰毒吸食。真相:哮喘、肺结核、糖尿病等慢性病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病因复杂,难以根治,毒品看似对慢性病有一定疗效,但是它的危害性更大。

(四)毒品可以助性的真相

海洛因在滥用初期也许能使吸毒者性欲亢进、性冲动强烈,勃起和性交时间延长,但是成瘾后,则导致吸毒者性欲明显减退或消失,性唤起困难,阳痿,射精明显延迟、甚至射精不能。冰毒可引发阳痿,众多吸食者都反映吸食冰毒后好几个小时内无法勃起或勉强勃起但不坚硬。冰毒作用下,虽然阴茎勃起不坚硬,但吸毒者仍会机械地不断抽插到射精为止,如主动放弃,很多男性会出现不死心、不情愿、死活要继续的心态;而超长时间的性交,完全是在恶性透支身体机能。总之,不管是海洛因,还是冰毒,长期吸食均会导致体质衰弱,在体质越来越差的情况下,性功能的损害是绝对无法避免的。〔7〕

(五)毒品可以解酒的真相

很多人因为听信吸毒可以解酒而吸上了毒品,那么有必要弄清楚毒品是否真的可以解酒。笔者曾访谈过一名31岁的男性自愿戒毒人员。他第一次吸毒(冰毒)是在参加朋友婚宴喝醉酒之后,他说:“当时白酒喝了二两,啤酒有八九瓶,走路有点飘。”据他回忆,朋友引诱他吸毒的说辞是“玩一下没关系的,这个解酒的,不上瘾”。他说:“第一次吸了两三口就有感觉了,很兴奋,思路很清晰,特别喜欢聊天,兴奋得睡不着。”更有一些人饮酒后必溜冰,称酒和冰毒一起使用可以“提劲,互相借力”。从吸毒人员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在毒品亚文化里,冰毒成了解酒良方。然而,这是荒唐、错误的言论。酒后吸食冰毒会使大脑从(极度)抑制迅速转入(极度)兴奋,并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心血管负担,对人体造成的损害超过单纯喝酒的许多倍。

(六)毒品可以减肥的真相

之所以有很多青少年,特别是女性青少年听信毒品可以减肥而吸毒,很多时候在于他们分不清合法的减肥药和非法的毒品,不少人听说“吃了能减肥”以为就是减肥药,殊不知它的真正面目却是毒品。因此,有必要正确区分减肥药和毒品。目前绝大多数减肥药属于处方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且只有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无效的情况下,才可考虑减肥药。

冰毒减肥的原理是:一方面消耗增多(活动增多、睡觉很少),另一方面摄入减少(抑制下丘脑摄食中枢而抑制食欲)。吸食冰毒初期,身体不能马上适应,兴奋、失眠、食欲下降显著(可以几天几夜不吃不睡,透支身体),因此体重迅速下降。吸食冰毒一段时间后,身体慢慢适应冰毒,停止吸毒后可能非常能吃、嗜睡,反而使体重暴增。海洛因也能抑制食欲,但其作用方式与冰毒不同。它一方面使胃肠道蠕动减弱,导致内容物在胃肠道的运行减慢和停留时间延长;另一方面抑制胃酸、胆汁和胰液的分泌,严重影响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8〕长期吸食冰毒、海洛因都会导致身体营养不良、体质恶化,看似确实变瘦了,但这种瘦是一种病态的、危及生命的瘦。

猜你喜欢

精神药品海洛因冰毒
“神经疾病”VS“精神药品”
基于时间分辨免疫分析的冰毒检测微流控芯片
精神药品与抗精神病药物有区别
特殊形态的冰毒认定问题分析
海洛因依赖患者慢性严重疼痛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短期戒断的海洛因成瘾者大脑白质完整性的DTI研究
呼和浩特地区部分土制海洛因的分析
2010-2012年某院门诊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分析
2009-2012年我院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分析
海洛因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