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连”是一种美
2017-03-08沈丽燕
沈丽燕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刚刚接触文本,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文字体验,朗读起来以唱读、顿读为主,句子的停连缺乏必要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范读所传达的是教师本人的认识能力和态度观念,范读时教师强烈的爱憎情感,对学生会产生较深的影响,让学生们在倾听中理解停连的分寸,在模仿中感知文本的意蕴。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看菊花》一课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知停连的技巧,教师从范读入手。师:……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教师在读“黄的”“白的”“淡绿的”等几个词语的时候,故意放慢速度,每读一个词语都要有短暂的停顿,既与其他词语之间留出空隙,又让文本前后自然衔接,浑然一体。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时而侧目,时而微笑,脸上露出愉悦而欣喜的神情。范读结束,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们自由读,接龙读,小组轮读,每一句读,学生们都极力模仿教师的读法,尤其是那几个词语的朗读,停顿恰到好处,突显了菊花颜色之多,又洋溢出对菊花的无限喜爱……
朗读是为了给别人传达语言信息,读,要让人能听清,听懂。如果停连安排不当,“读”者就不能完整地诠释文本的意思,“听”者自然也无法真正理解文本含义。因为汉字的组合有一定规则和技巧,掌握了这些规则和技巧,才能读顺文,传好情,达对意。因此,在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本,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知,在文本的朗读中,逐步意识到句子该怎样停顿,哪里有必要的连接,掌握朗读中的大停顿和小停顿的时机,从而提高朗读品质。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大松树和小松树》一课教学,师生边读边悟,在朗读中感悟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不同。师:你们觉得小松树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它太骄傲了!它觉得自己能够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而大松树看不到。生:它太霸气了!目中无人。生:它太没礼貌了!居然用“喂”和大松树喊话。师:嗯,同学们体会很深刻,那谁能来读一读,读出小松树的不礼貌和霸道呢?前排的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读道:喂,朋友,你看我长得……还没等教师评价,另一个同学快速站起来,说:我觉得他读得不够没礼貌,我想试一试: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师:谁来说一说两名同学朗读的区别?生:第一个同学读了“喂”之后没有停顿,让人感觉不到没有礼貌。而第二个同学做得很好。师:嗯,真是一棵不懂礼貌的小松树啊!我们现在一起来读一读,试一试……
教材是阅读的根基,更是朗读技巧训练的阵地。我让学生充分朗读原作,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师生、生生的多元立体对话,在沟通与交流中,学生们与文本的距离近了,思维打开了,对停连的感知真实了,继而朗读能力提高了。教师借助强调性停顿朗读技巧的训练,让学生们进入文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认识,在书声琅琅中陶冶了情操。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较为敏捷,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目视”“口诵”,更要让学生“心通”,只有全身心地沉入文本,用心体会作者寄寓的感情,才能焕发出良好的朗读情感,让文本有了生机,也让停连有了灵性。为此,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诱导学生感受文本,走进角色,获得自主的情感体验,细细品,慢慢嚼,在品味中习得语言感知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教学,这首叙事诗歌颂了抗日英雄王二小掩护八路军机关和数千老乡,把敌人领进埋伏圈,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课文内容与学生们的生活有一定距离,挖掘学生们的想象力,给他们真实的体验,成为朗读教学的重头戏。朗读前,教师带领学生们一起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王二小”的样子,接着,利用大屏幕播放故事动画,最后,朗读开始了,教师按照学生们声音特点划分的层次,指名个别同学读:“王二小带路走在前面,把敌人领进我们的埋伏圈。”集体读:“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声。”教师读:“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有了之前情感的蓄勢,学生们朗读起来流畅干脆,各个句子之间紧密衔接,几乎没有停顿,给人一股排山倒海之势,学生们用铿锵的语调和紧凑的连接,倾泻一种无比悲痛和愤怒之情。这样的朗读将学生们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一种新的情愫也在学生们的心中潜滋暗长。
连接是指不中断、不休止的地方。只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示缩短停顿时间,连起来读。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引领学生入境,在情感的带领下,采用连读的方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王二小”的英雄行为给人们带来的心灵的痛彻和精神的成长。
朗读是一门艺术,而停连是这门艺术中熠熠发光的一颗明珠。在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技巧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从兴趣上引导,在方法上传递,于情感上唤醒,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在“停”“连”中感受,披文入境,以读促悟,让每一颗童心沐浴在文学的世界里,向上,向高,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