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关怀人性的天空

2017-03-08吴清菠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性母亲课文

吴清菠

语文阅读体验教学即从学生的主体体验入手,循着课文情感体验的“蛛丝马迹”,把学生导入课文特定的情感世界中,从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的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体验教学的精髓在于教师如何顺着课文内部的情感线索,激发起学生相应的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教学达到和谐共振的艺术境地。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描述学习情景: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块绿油油的草地,草地四周长满了低矮的灌木。小鸟在林中欢鸣,小虫在草间低吟。而孩子则席地而坐,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也享受教师指导下的自由的学习。

这是理想的“田园式”的学习生活。假如学生真的有属于自己的自由的生活,哪怕是普普通通的一片树叶,平平淡淡的一方晴空,一场罕见的大雪,一次壮观的大雾,都能使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无限风光,领略到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典范性作品,许多篇目都寄寓着作者浓郁的情感体验。其中有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邪恶的抨击、对英雄的赞美、对山河的爱恋、对愚蠢的厌恶、对虚伪的讽刺等等。学生在对文中的审美对象进行体验的过程中可净化情感、愉悦精神。

(一)讲究一个“真”字,用言语浸染性情

现在的课堂,老师不敢多讲,唯恐多讲之余落下“观念落后”或“束缚学生”或“张扬造作”之嫌。其实,不是不可以讲,也不是不可以多讲,关键要看你“讲”了什么和“讲”的功夫。可以说,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老师亮丽的思想以及优美的语言在课堂上的闪光,学生的心灵世界就缺少了一缕明媚的春光。

《妈妈的礼物》一课教学中,我在课堂最后做了这样的安排。(教师导)小女孩的故事再一次告诉我们——母爱的伟大!出示句子。正如“雨果所说,……米尔说,……郑振铎说,……惠特曼说,……”学生跟读。齐读诗歌《母亲》:“母亲就像一部长电影,一直放到,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就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母亲的朴实、憨厚、勤劳和智慧。母亲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喂养了我们。这是我们终身的幸福和骄傲。因为,我们有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重播着母亲这部电影时,泪流满面的我们,已完全,与母亲融为了一体。母亲就像是一部长电影,永远珍藏在,我们敬仰的心底。”

其实,教师的“讲”主要还是为了情境的需要,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共振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真情告白”,促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更好地体验。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情和作者情、教师情、文本情彻底融合,从而使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折射出人性之美。

所以,当课堂需要你讲的时候,需要你生发开去的时候,你就得尽量开讲,讲得精当,讲得真实,讲得富有真情,讲得让学生沉浸其里、陶醉其中,从而唤起学生的感情体验,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诱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学生的知识、情操、品性就会在老师春风化雨般的语言中潜滋暗长。

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种策略,更多的是对学生人文的关怀。因为这样的情感交融是对人性的一种张扬。

一位教育家说:“兒童每天来到学校,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良好的教育,绝不能仅仅定位于知识的堆叠,它必定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开启心中潜藏的人类永恒的情感,诸如自由、博爱、宽容、感激、同情、敬畏、羞耻、亲情、友谊和爱恋。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人性、有情感、有灵魂、有教养、有信念的人,因为只有人性才能“看守”人们一生的品质。

(二)紧扣一个“善”字,用音乐陶醉心灵

音乐像文学一样,有着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深远的意境,使听者很容易从音响的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激起类似的想象与联想,使人心驰神往。选择与教材情感基调相和谐的乐曲,把音乐和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两者相互渗透补充,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妈妈的礼物》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角色体验。(1)现在我是来参加演出的一名电台记者,下面我要进行现场采访。首先祝贺你演出成功,请问此时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吗?此刻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为什么?(2)现在这个小女孩的妈妈就在现场,我们来采访一下她。请问你有什么要对大家说的吗?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出示句子):“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正是由于爱的力量,正是有了自信和付出,所以,演出成功了!歌曲《母爱》响起。

《悲壮的一幕》讲述的是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在顺利返航时,宇宙飞船突然遇到无法短时间修复的故障,在最后两个小时里宇航员与人民告别的场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汇报工作上,他把他的生命、把他的一切都献给了他的国家、他的人民。随后,一声爆炸声响起,然后一片寂静。紧接着,悠扬哀伤的音乐由远及近,由弱渐强,把所有人的情感都融进了那种哀思和沉痛之中,仿佛你就在现场,听到了人们的哭泣,仿佛我们都在哭泣。这时,在音乐的背景声中,教师缓缓道来,好像也在诉说:“同学们,此时,就在哀悼的人群中,面对刚才发生的一切,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又想做些什么呢?”在音乐的背景衬托下,教学成为了师生共同经历、共同生成的重要生命活动。

美的音乐本身就是一种陶冶,寻找真正适合文本的音乐,就一定能促进学生更好的体验、更好的感悟,同时,在音乐和文学的殿堂中感受人生的博大,触摸人世间的喜乐、悲伤与苦痛,从而使生命变得丰富、充实、开阔起来。

(三)突出一个“美”字,用画面拨动心弦

现行的苏教版教材文质兼美,字里行间闪耀着美的色彩,蕴含着美的情趣,或自然美,或生活美,或情感美,或艺术美,或语言美。如能在教学中配以与文情相谐的画面,使学生与文情之间进行情感的沟通,那么便能收到情从境出、境伴诗出的效果。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可配以一组豪华的宫殿画面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画面,使之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心灵的震撼。《黄河的主人》一文,上课即播放九曲黄河波涛汹涌、澎湃而来的画面,同时教师配以激情解说:李白诗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学生就能更好地领悟课文所包容的真情实感。在上《悲壮的一幕》一课时,科马洛夫与女儿告别时的场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适时播放剪辑的电影画面,看着看着,大家都被浓浓的父女情所深深地感动,纷纷倾吐自己的所思所想。

每一篇教材无不浸透着作者真挚的情感,那都是作者心灵的表白。在教学中,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抓住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搏,让教材中的文情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

与其说语言、音乐和画面是教学策略,还不如称之为手段或是平台。虽然称谓无妨,但统合为教学策略的应不仅仅如此,还有各位熟知的环境营造、角色体验、想象体验、活动体验等。

最后我想说,让我们尽可能地使学生能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里,拥有一个关怀的人生。

猜你喜欢

人性母亲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逼近人性
背课文的小偷
功能与人性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