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外阅读指导课“三步走”

2017-03-08武琦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幻城三步走课外阅读

武琦

为了让孩子重视课外阅读,老师们在课外阅读指导上也想了不少办法:用来摘抄的采蜜本、读书卡片、读后感交流、知识竞赛、读书小报……活动形式多样,展示效果也不错。但是,稍稍一调查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做法孩子仅仅当成一个任务在完成,并不喜欢,更没有效果。怎样才能使学生爱上阅读呢?

第一步,以趣促初读

激发兴趣每个老师都知道,关键是善于找出这本书的“趣”点。站在孩子的年龄角度,从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出发,想他们喜欢的东西,找出与之共鸣的部分。

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生动有趣的片段,那么,在读书前,老师可以截取书中特别有趣的片段给大家讲一讲读一读,让大伙儿一起乐一乐,这样,孩子们自然就对这本书感兴趣了。高年级的孩子喜欢曲折生动的情节,我们就要化繁为简,把情节上值得一讲的跟孩子们交流一下,有时还可以留下悬念,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有些书的价值可能不在于曲折的情节,而在于其丰富动人的表达,那么我们就要善于发现其他“趣”点,比如书的历史背景、作者的资料以及完成此书的坎坷经历等。

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把“趣”点说得生动有趣,引得学生情绪高涨,老师的讲课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切忌一本正经,要逗起来,动起来,激情起来。推荐一本书就等于在“说书”,说书艺人那说学逗唱的本事不一定能模仿得像,但至少得绘声绘色,手眼相配。我曾经跟高年级的孩子讲到古希腊和古印度的两部地位斐然的史诗——《荷马史诗》和《罗摩衍那》。如果把这两套书直接发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读,可以肯定,很少有小学的孩子会喜欢。这两套书的时代都很古老,所以语言难以理解,而且情节复杂。于是,我先化繁为简,绘声绘色地讲了两本书的大致情节,然后,又找出情节中孩子们比较熟悉的部分来说明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比如《伊利亚特》中的木马计,还有各有特点的英雄阿喀琉斯、赫克托耳等。《罗摩衍那》中出现的猴国以及猴国中那个本领高强的猴王。这些情节和人物都是对后世的文学作品甚至艺术生活产生过影响的,抓住这些孩子的兴趣点一说,孩子们自然兴致盎然。当时,我的本意是让孩子了解一些伟大的作品,长大后可以去欣赏,可没想到孩子们竟陆陆续续去买了这些书。可见,找到了书的“趣”点,再难读懂的书也能激发出孩子的阅读兴趣。

第二步,以忆促再读

“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而遗其粗者。”阅读是一种披文得意的心理技能。阅读的过程是从接触表面的语言开始的,继而领悟文本的意旨情趣,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所谓“万卷书谁不读,下笔未必都有神”,的确如此,阅读本身也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其人文素养的手段。

一本好书,不能读完一遍,知道写了什么内容就罢手。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没法消化其营养,收获不了多少东西。因此,我们不能光求达到新课标规定的量,还要关注学生读书的质。此时,老师不妨再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来指导学生把好的书再读一遍,这时的读可以细读内容了,但要品味词句,揣摩人物恐怕还没那么容易做到,切不可操之过急,能让学生二次阅读,把内容了然于心就够了。

已经对书中内容大致了解,没有了新鲜感的学生,想让他们读第二遍是非常困难的。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用各种活动来促使学生回忆书中内容,寻找“不够之处”。例如,知识竞赛就是个很简便有效的方法。

记得之前听过一节《西游记》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其中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关于书中内容的知识竞赛,以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的形式出现。题目由众所周知的知识到具体的细节,难度渐增,学生答得起劲,“玩”得尽兴。这样的活动让读书仔细的人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对此书爱不释手,流连难忘;更让读书走马观花者找到了“不够之处”,恨不得立刻翻书重读。

另外,还可以用讲故事比赛、小短剧表演等形式再现书中的内容。学生通过练习讲故事或排练小短剧,在回忆中发现自己对内容上的“不够之处”,寻找了书中精彩的部分并促进了二次阅读。

第三步,以赏促三读

叶圣陶认为“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甚至要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揣摩”这个词说说简单,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让其自觉自愿地三读作品并品味揣摩出其艺术价值,是很难的。这时,就需要老师做引路人了。师者自己必须把所推荐之书好好咀嚼,把握其本质,找出其价值。

我给五年级的学生推荐过郭敬明的成名作《幻城》,郭敬明的文笔向来华美,在《幻城》中体现得尤其淋漓尽致。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评价说:“《幻城》用的是一种高贵、郑重的腔调,绝无半点油腔滑调。”读这本书,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学生前两遍读往往都被其新奇的叙事架构深深吸引,沉醉于故事情节中。在他们对内容充分了解后,我趁热打铁,上了一节课外阅读的读后指导课。

在课上,我首先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那么爱读《幻城》?然后,归纳出其写作特点——想象奇特新颖,用词有着浓浓的玄幻风格,生动华丽。接着,我从人物名字、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四个方面来举例子,让孩子们发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而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再读作品。

当然,一部作品之所以好不仅仅在于其内容思想和写作手法,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品味的地方有很多,特别是名著。名著的伟大往往是需要潜心研究的,如一位阅历丰富的学者,能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学到不同的东西,获得不同的启示。有些时候,带着孩子赏读还可以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就是如此。

施耐庵乃元末明初人,其所作小说《水浒传》反映的是宋代社会。因此,小说中的生活风俗、法律制度、衣食器皿等都完全符合宋朝的时代特点,让我们读小说的同时,也了解宋代的历史。

比如,宋朝之前是没有早市夜市的,讲究“日中为市”,可到了宋朝,早市夜市就很盛行了。“吴用智取大名府”一回对夜市就有记载:“这大名府是河北头一个大郡冲要去处,却有诸路買卖,云屯雾集。只听放灯,便来赶趁。……不移时,楼上鼓打二更。时迁上到楼上,只做买闹鹅儿的……”

此外,宋朝服饰的特点也很鲜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服饰有严格的区分。比如同样是雨雪天气,林冲“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而武松“入得门来,便把毡笠儿除将下来。……便脱了油靴,换了一双袜子,穿了暖鞋。”因为当时,林冲只是个配军,武松身为县衙都头,雨具自然更多些。

凡此种种,当我们呈现给学生的时候,自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细读一部小说,发现收获竟远远超过预期,这就是名著的魅力,也是三读细赏的结果。

几个例子、几句描述,将作品的魅力价值放大到孩子面前,让他们继续研读继续寻找,这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收获。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只有有了丰富的积累,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读书绝不能走马观花,略读用来了解选择,精读才可积累,因此,反复读,甚至熟记于心是很重要的。正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猜你喜欢

幻城三步走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幻城》并不“壕”,追求“好”
中国创新“三步走”令人着迷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幻城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