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学习的阅读教学

2017-03-08陈丹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王维诗歌交流

陈丹

王维的《山居秋暝》,入选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颀的《送魏万之京》、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一起构成“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巅峰,王维为其中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清新淡雅,禅境空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傍晚雨后的山村风景。诗人选取四个最富有特征的片段,不加藻饰,意境空明澄澈,抒发了与此相协、安于自然的情怀。

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曾分别学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使至塞上》,对王维及其作品有初步了解。经过高中一年半的学习,已经积累了更多诗歌欣赏的方法,并有了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揣摩语言,领会诗歌意境,体悟作者情感。

2. 列举相关作品,尝试架构主题分析,体味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3. 从“声律风骨兼备”的角度观照,学会拓展延伸到其他作家作品分析。

【教学流程】

学习活动一:初感

齐读,评价。推选一名学生读,评价指导。再读。

学习活动二:共鸣

学习小组分别讨论交流,从小组各成员的阅读“初感”中选择确定一个关键词,整理完善在“共鸣”一栏中。小组派代表板书关键词,并向大家具体说明选择的原因。

过程中注意根据学生的陈述相机而动,长善救失。

学习活动三:精读

思考问题:

1. 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如何理解“空山”之“空”?

2.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它与前三联的内容是如何联系的?

自由讨论,分别回答,启发学生互相补充纠正。

(补充背景:王维,字摩诘。经科举,一生为官,但仕途坎坷。后无意仕进,礼佛参禅,先后在终南山和蓝田辋川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悠游生活,“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通过进一步诵读,明确诗歌写出了初秋雨后、山间夜色中的安宁静美,在空明澄澈的自然图景中,点染出了与之协调的人物形象。“空山”的“空”字,不是指空寂荒凉,而是表现雨后秋山有如世外桃源一般的深幽静谧。这与王维喜爱自然幽静宁谧的审美观有关,也与他礼佛参禅、追求山林隐居有关。

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作的主旨。“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娱目悠闲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典故,取其反意,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前三联写景状物,描绘了山水之美和其中生命状态的自在。风景就是心事(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联是心中情自然生发,由衷赞叹,并借诗言志,表达内心的志愿。

学习活动四:体悟

1.诗中景情

指导诵读,读出其中情味。

(补充叶嘉莹语: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一种兴发感动的生命,这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像长江、黄河一样不停息地传下来,一直感动我们千百年以后的人……学习古典诗词,不仅是要学习一种学问,重要的是要使青年人的心灵复活起來,让他们以生动活泼的心灵,来欣赏、体会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些伟大、美好的意义。)

2. 其诗风骨

共同回忆《鹿柴》,介绍《鸟鸣涧》,体味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补充评论: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震泽长语》

摩诘五言,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摩诘胸中滓秽净尽,而境与趣合,故其诗妙至此耳。 ——《诗源辩体》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太白五言绝句,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胡应麟)

3. 初试声律

对应诗句诵读,体会诗歌的句式、用韵、对仗、平仄……

(补充平仄基本式:平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

学习活动五:延展

盛唐诗坛,呼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俊逸”的李白,唯愿“致君尧舜上,但使风俗淳”的“沉郁顿挫”的杜甫……

学习活动六:作业

课外阅读,整理评价王维及其山水诗。

参考书目:①《王维年谱》,张清华?学林出版社。②《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叶嘉莹?中华书局。

【课堂聚焦】

(聚焦一)

(第二组交流,共八组)

生:我们组选择赏析的是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在《记承天寺夜游》里也有写到,“积水空明”,是一种澄澈的意境,“清泉石上流”则是说泉水是灵动的,充满活力。

师:你同样用了第一组的词“灵动”,但是说法有不同,第二联并不都是静景,后半句是动态的。

生:是的,所以是灵动而澄澈。

师:好的,其他组有补充吗?

(聚焦二)

师:大家读出来的词,“空灵”出现了两次,另外还有六个词,这总共七个词有同学已经在书上记录好了。刚才大家在读诗的时候,注意抓住了其中的意象,我们再一起尝试复述一下。

生: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师:大家看到的这些意象,既有自然景象,也有人。而且刚才交流时各组还注意了一些手法,说得最多的是动静结合。第二联,前静后动。第三联,都是动景。有眼睛看到的,有耳朵听到的,所以除动静之外,大家还关注到了其他。

生:感官。

师:对。好的诗歌让人身临其境,刚才这名同学,就说感觉到诗人正坐在那里,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他说“空山新雨后”,空气清新。

生:还有嗅觉、触觉。

师:好。大家感受到了这样美好的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中有作者的感情。这是我带来和大家讨论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这首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怎么理解“空山”的“空”?刚才我们明明已经复述了那么多意象了啊。另外,我们刚才赏析重点在前三联,但也有同学注意到最后一联了。这一联作者是直接抒怀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作者表达了什么感情?跟前三联有什么关系呢?

(聚焦三)

师:这里的山水很美。

生:人也很美。

师:确实,人很美,很自在。所以,刚才这名同学所说的——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是啊,所有的风景就是作者的心事,在这里,眼前景自然引发心中情的抒写。我也准备了这个简介,刚才几名同学交流的关键点我预先做了标注:“维”“摩诘”。给大家的学案反面一页印了家谱,这是从《王维年谱》的开头节选的,大家从这里看出了什么信息没有?

生:世代为官。

师:世代为官,是名门望族。还有吗?

生:长子。

师:好!从这样的出生与所处、家族的期许和个人的抱负中我们可以猜想,他是一个受到政治伤害的人,“无意仕进,礼佛参禅”。刚有同学问到山是哪座山,这儿有。

生:终南山。

师:终南山,辋川别墅,过亦官亦隐的生活。人在世俗生活中受了苦痛,到山水中完成了另外的自己。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余秋雨写过一篇文章,题目非常好。

生:苏东坡突围。

师:他突的是什么围?

生:精神。

师:对,王维也是一样。

生:不再纠缠于世俗,他是用澄澈的心,看见了空灵的景。

【教学思考】

成功之处

基于学生学习的诗歌阅读教学,首先是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基础和学习期待,从已学的内容入手,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在进行交流时学生也就自然以相似篇目佐证,如品读“明月松间照”时以《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的澄澈意境引起大家共鸣。(聚焦一)设计还有意识地突出诗歌的文体特征,从“声律风骨兼备”的角度观照,扣住文本来体味《山居秋暝》中的意境与情感,适当延伸王维的其他作品,介绍声律知识,尝试架构主题分析,进而帮助学生初步感知王维步入中年之后的精神世界,以及其山水诗的艺术特色。通过共同寻找、认识教学资源,根据互补、适用、和谐的原则选择运用,有效扩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空间,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

学习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中的习得与发展,师生互动,通过讨论问答评价,建立起良好对话的学习共同体。步骤上首先鼓励学生自在表述,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后充分展示,把不同的学生对这首诗歌的阅读初感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同时启发了学生间的交流碰撞。在八个小组的展示过程中,即时筛选共同点,如“灵动”“澄澈”“空灵”等关键词,同时注意了具体陈述中的不同,如对诗中动景静景的把握(聚焦一),对诗歌意象的认定等(聚焦二),以此来激发生成,逐步深入文本。精读部分以两个主问题为抓手,通过讨论交流,不断补充修改,在此基础上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述诗歌意象,整体感知初秋新雨后山间夜色中的静美空明,以及人与之浑然一体的美好境况。同时自然关注到诗歌融情于景、动静结合、多感官描述等艺术特色,表现出雨后秋山的深幽静谧。根据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特点,还设计了“比较延伸”的环节,引入王维年谱信息,加以揣摩分析,将作品置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中,知人论世,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以学生相对熟悉的苏轼的精神突围为例,帮助学生体味作者心境,认识到诗歌意境既是与王维逐步形成的喜爱自然的审美观有关,也与他后来礼佛参禅、追求山林隐居有关,由此对诗中的景情关系有更深入的体会。(聚焦三)

对学生阅读学习结果的评估一方面是在课堂上通过学案设计中的“初感”“共鸣”等对话栏做了即时的采集与积累,通过课堂交流课下批阅,可以把握学生思维过程的变化;另外要求学生在课后从体味艺术特色的角度入手,阅读同为盛唐的李白和杜甫的作品,并根据推荐的阅读书目,整理王维及其山水诗。通过读后的交流检测,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在诗歌阅读部分的学习障碍和学习兴趣所在。(聚焦三)

改进策略

首先是更充分的基于学情的准备。目前的课堂教学内容里相当一部分是由教師自我预设并制作了课件,由此在过程中引导的意识偏强,使得其中有部分小问题的开放度、思辨性还不够,造成学生难有充分的生成空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先以预习交流、作业反馈等方式更多地进行学生的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准备分析,并将学情分析结果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充分应用,确保每个环节都是在把握班级学生诗歌阅读中的困难、误区和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其二,进一步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课堂上已经出现了开放生动的样貌,如主问题中对“空山”中“空”的理解出现了波澜,学习过程中还有学生拿出美术书,以书上日式庭院“枯山水”的理论来补充理解,激发了更多同学的思考讨论,但是整体性的交流探讨和学生对作品个性化的理解分析仍然不足。需要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优势,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同时更多强化整体阅读的意识,以诗心入诗情,用自然实用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过程中掌握一些文学批评语言,帮助他们学会从开阔的人文视角欣赏作品。

其三,创设更为良好的课堂氛围。目前课堂教学评价以鼓励肯定为主,对于回答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需进一步加强。如学生的简单回答,尤其是“是”“不是”,那是因为问题本身的封闭性,因此需要补充设计问题进行追问,对文本深究细读,而不是到此为止,或是由老师根据预先准备的来补充阐释具体内容。生动的课堂一方面需要让交流在宽松、民主、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通过诵读体味,披文入情,淡化“标准答案”的意识,尊重学生在对话中的个性差异;另一方面,保证交流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始终围绕着当前的话题展开,帮助学生在讨论、展示外,通过更多样生动的学习方法,如辩论、角色扮演、吟诵等方式,增加学生主人翁的意识,更好地欣赏理解作品。学生只有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才能获得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王维诗歌交流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诗歌岛·八面来风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