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脉”把“文”删“繁”就“简”
2017-03-08孙振坤
孙振坤
《都市精灵》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随笔,文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展开联想,着力描述若干个大都市中人与动物精灵和谐相处的景象,主旨鲜明地提出了都市中人应当与鸟、鱼、兽等精灵和谐共处的观点。“人与环境”虽为人类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但以此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对于八年级学生已属屡见不鲜,这难以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更遑论进行严肃的思考了。那么,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致地主动走进文本,愿意亲近“精灵”,挖掘“精灵”背后所寄寓的深意?又如何带领学生在这复杂深刻的文本中寻得一条“蹊径”,更好地解读文本呢?
一、创设情境,追寻情趣与理趣的和谐同构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标中着重强调的教学法之一,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懂得巧妙创设和利用情境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创造机会。而情境的创设一般可以通过多媒体声像设备的演示,师生之间的问答、讨论、表演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在上《都市精灵》这节课的时候,我十分重视情境的创设。导入时我先就自己的家乡和学生的家乡都有白鹤泉这一景点激起学生的亲切感,自然提到“白鹤”这一灵动可爱的动物,再结合广告词引发学生对白鹤起舞美感的联想,在美感形成的同时突然抛出现实都市社会的残酷,指出这一美好的鹤舞景象、那些如精灵般可爱的动物日益稀少的可怕现实,用心理的落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奠定阅读文本的遗憾与悲哀的情感基调。这样的情境创设产生的效果总体不错,优越性体现在:一是所举事例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二是导入点题且渲染了阅读情感,便于理解文章主题,三是在增强情趣的同时让学生禁不住引发对美感被撕裂、精灵渐稀少原因的理性的思索,而这其实已经更深地触到了文章主题的内在。除了导入部分,在授课中途我还用了竞技比赛、幻灯片展示、讨论探究等学习方式,總结时用名言录入来创设情境,结合具体情况组织教学,力求把学生带入预设的气氛中,从而实现对文本目标的达成。
二、文题切入,把握辐射与对比的品读解析
对于《都市精灵》这篇文章,许多语文教师各自摸索出了符合个人特色的有效教学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本,以此为突破口。在我看来,其实从文题切入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了,可以避免像某些教师那样抛洒的点太多、涉及的面太广、切入的口偏差,以致教学了半天也达不到中心,因缺乏系统性和一定的深度而让文本被解析得支离破碎,课堂效率变得极其低下。而从文题切入,便于顺藤摸瓜,举一反三,产生辐射作用,在第一时间抓住这篇文章的写作要点,甚至是文章的主旨。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所说的那样:“课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抓住了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利用标题来组织教学,可以突出重点,加深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由文题“都市精灵”切入,结合课文内容把文题切割成三个部分,采用先分后合的形式一一突破。首先是“精灵”,带领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精灵的含义和指代对象,就其情态的描绘感受作者对精灵的喜爱之情;其次是“都市”,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用鲜明的事实说话,把矛头犀利地指向都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恶果;接着二者合并,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昆明、上海、旧金山等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以及都市与动物间共同发展的典型片段,通过对文中揭示情感的关键词句的探究了解到作者的真实心声;再下猛料——拿“都市动物”来替换“都市精灵”,用词语的比较赏析来进一步剖析作者的心声。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出了文章深邃的主旨,在文题的切入中一气呵成地顺着文脉到达了教学的目的地。
三、选“点”突击,推行舍繁与拾简的有效策略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这篇课文涉及三类精灵,语文教师如果在解读的过程中面面俱到,则会陷入繁杂的泥淖中久久达不到文本的中心,因而有必要在鸟、鱼、兽中择取一个,以其为代表,选“点”突击,舍繁就简,小处见大。从文章的阅读中可窥到描写鸟类精灵的笔墨较之其他两类要多,是详笔。而文章也是先由北京文学馆的鸟类展开的,在教学中选择“鸟”作为要“点”突破,是比较正确的举措。在帮助学生了解鸟类精灵的特点时,我先启发学生从第一自然段找喜鹊情态描写的句子,“跳来跳去,飞来飞去,叫来叫去”等词语让鸟类精灵的可爱、轻捷、美丽呼之欲出,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律动的喜悦;在第三自然段找作者听到鸟叫时的表现,体会作者言语间对鸟的喜欢。随后为了让学生看到城市化进程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性,我引导学生从第四、五自然段看北京从前和现在的乌鸦在数量、动作、情态、生活范围等方面的差别,用触目惊心的对比引发学生深重的思索。继而又让学生在纵向比较中看鸟类精灵,把握文意,领悟情感,获得启发。可以说选“鸟”这个小突破口作为打开文本内涵的窗户,比从鸟、鱼、兽三方面同时切入火力更加集中,目标更加明确,成功率也更高些。
四、授之以渔,迸发传承与突破的思维火花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涉及知识传承的问题,而传承并不仅仅指知识点的传承,还有阅读方法的学习与继承,而这也恰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表现。语文教师要以优秀课文为媒介,发挥语文教师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特点,巧妙地带领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发现疑难,然后逐个消灭,积累经验方法,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借鉴、提炼、优化出阅读其他文本的更好策略。
讲授这篇文章时,我将很多阅读教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了学生:文题切入文本,简单有效;文本阅读不急于求成,要摸准文脉,循序渐进,因势利导;采用圈点批注法加强阅读体验,寻找阅读目标,层层推进,找到要点;讨论探究不能流于形式,在获取个人独特体验的同时,加强分工合作;联系生活实际,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大胆阐述个人见解,鼓励质疑讨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等。教学内容的传授往往是伴随着教学方法的启迪一起进行的,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印象深刻,对学生大有裨益。
我根据教材解读在每个环节都设计了一句古诗,最后成为绝句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还造成了不小的震动——“鹊舞鸟歌成一景,如今北京再难寻。最喜精灵长相伴,蓝天之下共欢欣。”这样的创意既揭示了文章的内涵,也足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明白文本的解读宛如挖掘矿藏的过程,不乏辛苦,但更多的是欢欣和幸福,充满了创意,在无形中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对创造性阅读的研究欲望,慢慢培养出创新思维能力。
从上面的描述看出,我选用了最简化有效的方式——从文题入手,以“都市精灵”为切入点,设计三个相对独立而又有联系的教学板块。 首先,“精灵”“都市”“都市精灵”,先分后合,线性结构,这个板块顺其文脉且层层推进,在解读文本的同时还传授给了学生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还通过品读、对比、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此外,在教学思路上设计的步骤是先“整体感知”,再“对比赏析”,最后“质疑探究”,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如此,摸“脉”把“文”,删“繁”就“简”,通过有效的路径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