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2017-03-07陆迎娣
陆迎娣
摘 要: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和教材的统一要求来开展的,教学基础和教学方法过分注重中等程度的学生,忽视了两极学生的学习需要,加重了两极分化现象。既然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都能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对此可以采取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关键词:初中数学;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所谓的分层教学主要是指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学习兴趣等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再结合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将分层教学有效地落实到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之中呢?
一、学生分层策略
既然学生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体,那么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则是首要环节,学生作为个体存在,其之间有着明显的个性差异,由此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时候需要遵循多元分层和动态分层的原则。所谓的多元分层主要是指以学生的智力因素和学习兴趣、性格特征、认知风格等非智力因素为基础,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所谓的动态分层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其学习水平、学习兴趣等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师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以此对学生的分层进行动态调整。在此原则指导下,我一般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以A、B、C来表示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A层次的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对数学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B层次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但其学习成绩不稳定,学习方法存在不足。而C层次的学生,数学基础掌握不扎实,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而且对数学学习兴趣不大,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此需要注意一点,这里的分层是隐蔽的,无需将分层结果告知学生,只要教师按照这一划分的层次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即可。
二、教学目标分层策略
既然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实行分层教学,其主要的目的是因材施教,即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就A层次的学生来说,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要求他们扎实地掌握基礎知识,还要进行拔高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就B层次的学生来说,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就C层次的学生来说,只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弄清楚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即可,最好是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为了使学生能利用求根公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我会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定总的教学目标,即掌握并运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然后确定分层目标:A层次的学生需要自行推导求根公式,并灵活运用求根公式;B层次的学生只要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即可;而C等级的学生只要能识记求根公式即可。
三、课堂教学分层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实现分层教学目标的关键。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组成的。教师在设计课堂分层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秉持这样的原则,即对中等生和学困生给予充分的参与机会,并针对每一层次的学生确定明确的教学问题或目的,也就是说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完成这些任务的目的是什么都要明确。以课堂导入为例,在导入环节教师就需要以分层理念来调动全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如,我在组织课堂导入的时候首先一般会采用温故知新的方式,此方式主要针对B、C层次的学生,检验他们的旧知掌握程度,接着采取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现象观察中主动探究新知,这主要面向A、B层次的学生。
四、作业分层策略
分层教学要求在组织教学活动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对其布置极具弹性的作业。我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层的时候,一般会以B层次的学生为中心,将基础知识作为主要内容,同时配上一些具有拔高性质的题目和一些解法灵活的思考选做题。这样每一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做不同层次的作业,可以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五、教学评价分层策略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不能将目光局限在学习成绩上,还需要从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入手,在其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对其给予分层评价,也就是说不能过分地要求C层次的学生完成A层次学生的任务,一旦完不成就给予批评,也不能对完成任务的学生不管不问,需要以赏识的眼光来发现学生的发展情况,对其给予鼓励,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从学生、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作业、评价等方面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数学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此实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刘丽君.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周国清.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分层教学策略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3).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