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教学标准研究与实践
2017-03-07苏德龙侯晓亮赵百忠丁岚峰
苏德龙,侯晓亮,赵百忠,丁岚峰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高职院校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教学标准研究与实践
苏德龙,侯晓亮,赵百忠,丁岚峰*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通过对3D打印技术、药物制剂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分析,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以企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行业企业工作岗位能力需求,构建了高职教育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构建课程标准的原则,以及在课程标准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与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标准评价要点,为高职院校基于“工匠”培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模式。
高职院校;工匠培育;课程教学标准;研究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创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因此,高职教育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充分体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构建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标准与设置,课程建设要融入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及工匠技艺,以企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职业工作岗位(群)对能力的需求深入开展课程标准与设置。同时,要充分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对创新创业、智能型工作岗位的心理需求和企业员工能力标准需求,按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开展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建设。
1 基于“工匠”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设置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连接,必须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高职教育的特殊规律、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通过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按照高职学制、校内外实习实训总体时间安排和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科学有效的设计、设置符合“工匠”培育的课程标准体系。
1.1 基于“工匠”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3D打印技术、药物制剂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深入企业调研,结合已有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制定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基于“工匠”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譬如: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工匠”培育“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2年在校学习与实训,后1年进职教联盟企业半年轮岗实训和半年带薪顶岗实习与真实岗位就业,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3D打印技术专业工学交替“工匠”培育“2+0.5+0.5”人才培养模,即前2年在学校学习实训(含第二学期2周3D基地教学实习、第四学期4周3D基地实训),第五学期3D基地职业技能证书考评与模拟岗位实训,第六学期3D需要单位顶岗实习与就业,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校研企“工匠”培育“1+1+1”人才培养模式,即第1年进入乳品研究院基地核心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训,第2年在学校学习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第3年到职教联盟企业带薪顶岗实习与真实岗位就业,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
1.2 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设置
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公共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平台课程和拓展课程四部分,课程总量控制在2800学时以内,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和企业轮岗实训、顶岗实习课程总量大于课程总量的50%以上(企业实践课程每天按4学时计)。
第一,公共平台课程(公共通识课程)是高职院校面向全体学生设置的非专业课程。主要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教学中要重点引入、融合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培育。一般课时总量不少于25%。
第二,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主干平台课程)总课时不超过800学时,实践课程占总课时的40%。其中,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为有效完成专业课程而设置的前导性课程,以理论与实验教学穿插进行,构建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重视相关技能的培养,强调规范化操作,占专业平台课程学时的33%;专业主干平台课程是以企业工作岗位为导向,为完成核心工作岗位任务而设置的,是形成职业核心能力的关键课程,占专业平台课程学时的67%。
第三,专业核心平台课程(含顶岗实习)是掌握企业核心工作岗位技术能力的具体标志,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完成,重点学习企业师傅的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其中,校外轮岗实训基地2~3个月(160~240学时),带薪顶岗实习8~9个月(640~720学时)。
第四,拓展平台课程是为学生自我需求、更好更快地适应就业岗位、扩展职业能力及提升自身价值而设置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为学生自我提升奠定基础。一般课时总量不超过400学时。
2 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标准构建的原则
高职院校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标准建设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具有工艺专长、工匠精神的卓越产业人才的精神、态度和能力,造就具有职场核心竞争力、具有精湛技艺的职业人,不断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技艺传承保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2.1 倡导“工匠”能力培育“知行合一”的原则
在高职公共平台课程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职业的认知,要融入工匠精神培养要素。发挥通识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通过企业文化、工匠精神等“叠加教学基地”的见习,树立学生“慢工出细活”,陶铸职业信念,满足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在高职专业平台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职业能力。教学中实训操作、产品制造与传授技艺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知”就是培养学生对教师或师傅所授的技艺不断揣摩和领悟,持之以恒,形成“精神”;“行”就是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制造的产品反复比较、总结改进,更要勇于突破前人的发明创造,造就“中国工匠”。通过“知”与“行”的结合培育具有“工匠精神与工匠技艺”的高职学生。
2.2 顶岗实习与“工匠精神”培育相融合的原则
顶岗实习是高职专业核心平台课程最重要的环节,要重视建立“心传身授”的现代师徒式师生关系。要发挥高职专业“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师傅)对培养卓越产业人才的“导师”作用。培育大国工匠需要有“知技兼备”的名师和企业大师,教师和师傅不仅有责任将技艺传授给徒弟(学生),而且要教会做人、做事的职责。“工匠”培育的重点就是让名师、大师、能工巧匠与学生建立现代师徒传承关系,重视师徒间的“默会知识”沟通,重视师生间的情感态度的影响,树立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对教师和师傅的敬重,让学生产生对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的向往之情。
2.3 课程标准建设强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原则
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标准建设要强调校企合作,构建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以企业实际的一个或多个职业岗位项目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之中,以完成一个项目下的某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强烈的问题导向驱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课程标准建设要能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自主学习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课程实施方案。除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支撑性知识外,要将“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教师导,学生做”。
2.4 知识、技能、素养与“工匠”培育协调发展的原则
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标准建设在注重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当把职业道德、安全意识、团队合作、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职业素养培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在全学程实施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的协同育人机制,把德育教育实落实到课程教学之中。
2.5 过程性考核与课程标准可操作性、指导性的原则
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标准建设要强调过程性考核,要把学生平时完成的每个项目、每项任务的状态以及在课程学习中的素质表现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彻底扭转一考定乾坤的局面;课程标准建设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集教学团队、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的思想于一体,对课程教学的实施具有指导性作用,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软硬件设施,精心制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标准。
3 构建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标准需注意的问题与内容
3.1 构建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标准需注意的问题
构建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标准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根据基于“工匠”培育的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阐述课程目标,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找准专业的核心能力,明确课程的定位、任务。
二要依据课程定位、学习任务与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核心能力,确定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和素质要求,并根据课程的内容以项目、任务等排列形式,划分为互相联系的学习情境,提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细则。
三要建立知识、能力、技能与素质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提出学生学业评价的考核方法,考核指标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要进行考核程度描述,说明职业技能证书获得的种类和等级。
四要构建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标准前,要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广泛的调研,要融入企业技术标准,让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特别是培养目标、核心能力的确定要充分采纳行业企业的意见。
3.2 构建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标准主要内容
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标准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标识、课程性质、设计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项目或情境设计、教学实施、课程考核、教学资源要求等:
一是课程标识要标明课程代码、适用专业、学时数、学分数、执笔人和制订(修订)日期。
二是课程性质主要阐述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课程类型、课程与职业岗位关系、课程对工匠培育、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以及与前置、后续课程的关系等。
三是设计思想主要阐述课程标准设计原则、设计理念,描述设计思想在教学组织实施、课程内容结构、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先进性和创新点,能够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高职培养特点。
四是课程目标分为学习能力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其中,学习能力目标是指通过课程学习应获取一定的认知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和知识获取的能力;职业能力目标是指通过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相应职业、岗位或工种的实际工作能力,精湛技艺能力;职业素养目标是指通过课程学习过程中应该养成的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品德,团队合作意识、安全生产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爱护公私财产以及工匠精神的良好品德等。
五是课程内容及项目或情境设计主要包含学习内容、课时安排以及教学设计方案,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确定项目以及实施各项目应完成的任务和如何完成任务。课程设计要具体、可操作性,体现教学改革的创新性和先进性。项目、任务的选取要体现企业岗位实际技能需求,大小和数量应适中,不宜过大、过多,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真实性(职业性)、典型性、完整性。
六是教学实施是对项目或情境设计中教学实施的补充建议,如现场教学、分组讨论教学应该重点考虑、解决的问题,课时分配如何合理、灵活掌握等。说明指导学生完整地完成项目,并将有关知识、技能与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
七是课程考核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要体现主体的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和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制订出具体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案,体现出考核的公正性、公平性和科学性。
八是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对教室环境、现代化、信息化教学资源、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设施配置等方面的要求,包括可选用的教材、参考资料、媒体技术,国家及行业标准和规范、企业岗位工作手册等。
4 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标准评价要点
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标准要在实际应用中及时予以评价。重点评价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评价课程标准是否建立在行业企业职业技能标准上,与《国家职业大典》相关标准的契合程度。
二要评价课程标准能否反映工学结合的理念,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环境。
三要评价课程标准是否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培养,课程内容是否包含至少两个项目或任务,学习环境怎样支持学生动手能力和直接经验的培养。
四要评价课程标准如何把专业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工匠技艺传承、工匠精神融合在一起,在教法中多大程度上基于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五要教师能力的提高得到了怎样的支持和鼓励,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如何融入课程考核之中。
六要评价实践教学资源是否多样化,如公共平台课程是否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政课程+专业叠加实训基地”的多少,企业文化讲堂、工匠讲座等情况。
[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Z].2017-10-18.
[2]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
[3]肖俊华,尹高飞.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建设探索[J].北京劳动保障学院学报,2012,(2).
[4]丁岚峰.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制药技术类专业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方案[Z].2016-09.
[5]丁岚峰等.高职“工学结合”制药技术类专业课程标准与设计的时间研究[J].黑龙江生态职业学院学报,2013,(1).
2017-10-20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重大课题“基于工匠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课题编号:ZJA1316001) 成果之一
苏德龙,1975-,男,黑龙江海伦市人,副教授/专业带头人,制药研究;侯晓亮,1975-,男,哈尔滨市人,副教授/生物产业学院副院长,教育学研究;赵百忠,1973-,男,哈尔滨市人,副教授/食品学院副院长,食品研究。丁岚峰(通讯作者),1957-,男,哈尔滨市人,教授/省级名师,高职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