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的建设研究
2017-03-07包玉清薛继昌曹文彪丁岚峰
包玉清 ,薛继昌, 江 红, 曹文彪, 丁岚峰
(1.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2.联合国项目署食安高级专家,广东 深圳 518000;3.哈尔滨航铭教育科技培训学校,哈尔滨 150021)
高职院校“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的建设研究
包玉清1,薛继昌1, 江 红2, 曹文彪3, 丁岚峰1*
(1.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2.联合国项目署食安高级专家,广东 深圳 518000;3.哈尔滨航铭教育科技培训学校,哈尔滨 150021)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采用“雷达图”计算机技术服务学生和企业员工,把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之中,实施了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卓越产业人才证书和高职学位证书的“四证融通”,推进了高职教育校企联合培育“中国育匠”的物化进程,打通了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融合的通路, 为“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软硬件保障。
高职院校;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建设研究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是培养“中国工匠”的根本之路。高等职业教育借助“互联网+”的思维方式,采用“雷达图”计算机技术服务学生和企业员工终身学习与行业企业共同“育匠”,让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同步,是一种全新的创新举措。
高等职业院校可以运用“互联网+”的理念、方式改变课堂,但不能全部替代传统的“工匠技艺与工匠精神”的传承,有些关键技术的传承不能走捷径,需要现场实践。目前,职业教育被视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根源在于其中蕴含着工匠精神[1]。我们在基于“工匠”培育人才时,一方面要重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德艺双馨的“中国工匠”是产业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要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服务当下的“就业”,而且要引领、创新未来的“就业”,由“就业”导向走向未来“发展”导向是高等职教人才培养的必然之路[2]。为此,在“互联网+”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具备敏锐的“嗅觉”,产教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产业升级,才能完成现在和未来卓越产业人才培养的历史责任。
1 “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建设的作用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精神指导下,在对市场调研和对毕业生实施“双证书制”跟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把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渗透到高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更好地培育对行业企业文化有领悟力的“中国工匠”卓越产业人才,构建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卓越产业人才证书和高职学位证书“四证融通”的“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对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高等职业教育卓越产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员工终身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
1.1 推进了产教“合作育匠”的物化进程
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主动作为,要认真学习领会产教“合作育匠”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相关文件精神,要理解产教融合“产”在先“教”在后的深刻含义,要舍得实训实习经费的投入,在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下,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产教“合作育匠”就要打破重理论、轻技能,重文凭、轻实践的传统观念,积极推进“工匠”培育的现代学徒制的物化进程。“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是基于“工匠”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骨架,要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实施产教“合作育匠”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工匠技艺”,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要务实地发挥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对企业员工学习培训、继续教育等终身培育的职能。因此,“实训平台”的构建将极大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合作育匠”的物化进程。
1.2 打开了“四证融通”务实“育匠”的门槛
构建高职院校“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作用,要依托行业协会、职教集团,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调控下,施行“载体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以培养造就“中国工匠”卓越产业人才为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要创新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种专业社团活动、专业技能比赛成绩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要真正落实对实习单位予以税收优惠的政策,学生实习所发生的有关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要明确“四证通融”各阶段证书的获得机制与路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是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成绩、职业资格考核成绩或学分绩点合格,所必须获得的最基本的毕业证明与职业资格证明,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代表着学习者的专科教育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水平;卓越产业人才证书是学生在高职学习阶段在企业实训实习过程中,通过技能大赛、企业实习中的技能表现以及创新创业业绩,企合作办公室代表行业协会或职教集团的理论与实践考核合格,颁发的具有一定的工匠技艺与工匠精神的资格证明,企业在职员工也可获得;高职学位证书是目前备受讨论与争议的问题,建议高职学生在毕业时或毕业后一定时间,通过学习规定的专科学位课程与达到的技能标准等级的考核,由教育部各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四个证书的获得既有时间顺序,又要根据学分制实行“四证融通”,除毕业证书外其他证书可以交叉获得,主要看学习成绩以及个人职业能力表现,如专利发明、技能大赛名次及实习期间技术革新贡献情况。
校企合作实训平台构建,也为高职院校“教师进企业,大师进校园”充分产教融合开启了大门[3],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共育“学生受益、社会满意、企业属意”的“中国工匠”卓越产业人才奠定了有型基础。
1.3 打通了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融合的通路
高等职业教育“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学习实训平台,是高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后工作岗位终身学习、直至成为“中国工匠”的全部过程,关系到从学生到员工的终身“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的成长过程轨迹描述。要把职业标准与“工匠精神”培育的专业教学标准相融合,在内容设计中充分融合企业用人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引导师生严格遵守专业标准规则,精益求精地完成教学与学习任务,实现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对接,在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锤炼技术技能。
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相融合,要明确四个证书的获得与通识课程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和企业顶岗实习以及企业员工培训、继续教育等终身“育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打通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的通路,就是要勾画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员工终身学习培训的路径。学生参加技能竞赛、顶岗实习的业绩是提升技术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要在“平台”中设立技能竞赛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参与技能大赛中磨炼工匠精神;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在实习中直接了解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感知工匠精神的价值和内涵,是培育“中国工匠”的必由之路。
1.4 为“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软硬件保障
通过“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的建立,为基于“工匠”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软硬件保障。利用移动平台或互联网适时学习、实训基地和学校微机室学习,在职教企业联盟或职教集团内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软件服务,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员工“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资源共享。“实训平台”管理设在二级学院的“大师工作室”,由辅导员老师、专业教师、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共管平台建设,实行教育行政或职教集团、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的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创新课程体系设置和考核方式,实施理论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考试成绩与比赛成绩相对接,引导学生在掌握技术技能过程中完成学业。
“实训平台”内容设计要不断优化思政课堂内容,诠释传播工匠精神。设置大家名师、企业专家、优秀校友进课堂活动,用亲身经历来说服、感染、启发、引领学生;在专业课程和实训实习“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平台设置中,要充分融合企业用人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引领专兼职教师和学生严格遵守专业标准规则,精益求精地完成教学与实习实训任务和终生“育匠”学习等内容。要以获得“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卓越产业人才证书、学位证书”为目标,把工匠精神全面融合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发挥“实训平台”培育“大国工匠”的卓越产业人才的功能[5]。
1.5 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四证融通”的前提条件,她要求产教双方专兼职教师既能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又能开展实训、培训实践教学,同时又具有国家考评员资格能力水平。
“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的建立,促进了产教双方专兼职教师采取积极的自主学习行动:一是主动进修学习。教师有计划的到实训基地或对口企业实践、实习考察,消化吸收新技术;企业“大师、工匠”进入学校学习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更有力的促进了产教双方为培育“中国工匠”的理念思想融合,巩固了“教师下企业,大师进学校”的制度。二是工作需要。根据实训平台的建设,加快了从企业引进了“大师、工匠”担任教师,充实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三是强化了专兼职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通过“四证融通”把专兼职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有机融合、相互学习,解决了学校技能操作的薄弱环节,相互间学到了新技巧、新技术,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培训效果。
2 “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系统评价的方法及功能特点
2.1 实训平台的系统评价的方法
高职院校“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系统的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基于雷达图的综合评价方法。即利用“互联网+手机、网络”等融媒体技术与雷达图计算机技术,把学生与员工主动学习记载、被动考试成绩、技能竞赛结果、实习实训成绩等所需要收集到的数据,通过计算机整合运算把总结报告与直观图形显现的方式同步表达出来,便于管理人员管控、学生与员工自我评价,对照规定的标准补足短板,自主学习,获得“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卓越产业人才证书、学位证书”的学习综合评价。
从理论上来讲,就是采用雷达图形的方式,运用多属性体复合结构描述的对象系统做出全局性、整体性的评价,对每一个评价对象,根据所给的条件赋予一个评价值,再予以择优或排序[4]。采用这种基于雷达图的综合评价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评价直观、便于操作。
2.2 实训平台系统设计的功能要求
高职院校“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设计的总体功能要求:
一是要保证“实训平台”系统的开放性,要求使用当前世界先进的硬件平台(主机、网络设备等),按着业界开放式标准规定,支持“实训平台”系统涉及的各种网络协议、硬件接口、数据接口等,为今后一个时期的系统扩展留有余地;二是要求“实训平台”系统在具备开放性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要能高效率地适应学生与员工、企业与协会、校内实训室管理部门不断修改、变化的需求。要保证各种设计参数的可匹配性;三是要求“实训平台”的安全机制不仅能定义各种数据的安全性,也能定义应用级各个模块的安全性。其安全管理可以通过门户方式与其他应用集成一体;四是要求“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系统具有可靠地实用性,能对学校的内部教学质量、校外顶岗实习、员工终身学习、培训和继续教育、产业技术人员培训以及提高“实训平台”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产生积极的作用;五是要求“实训平台”操作流程简单,便于学生、员工、教师以及校企管理人员快速掌握操作流程,熟悉各项工作要点。
3 “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内容设计
高职院校“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系统主要由在校学习与职业资格实训“双证书”学习、工匠技艺标准“双证书”学习、员工“育匠”终身学习、“大师、巨匠”技艺展示和产教融合案例展示共五个阶段模块组成。并由五个模块构成了高职学生和企业员工的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卓越产业人才”证书和学位证书的获得途径。
3.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除了产教融合案例展示根据需要设计外,其他三个功能模块主要为:
(1)在校与职业资格实训“双证书”学习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信息档案——素质考评——课程考核——实训考核——顶岗实习——考勤管理——学习互动——技能考评——报告提交——技能大赛——远程指导——“双证”评价——移动端支持。
(2)工匠技艺标准“双证书”学习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信息档案——工匠课程——岗位考核——学位课程——考勤管理——学习互动——报告提交——创新获奖——远程指导——“双证”评价——移动端支持。
(3)员工“育匠”终身学习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信息档案——专业课程——工匠考核——学位课程——考勤管理——学习互动——报告提交——创新获奖——远程指导——“双师”评价——移动端支持。
3.2 系统模块流程设计
“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流程设计,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大模块中的学生顶岗实习子模块为例:在校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企业、实习项目的信息录入后:实习前期——岗前培训——拟定顶岗计划——教师审核——互动交流——开始顶岗;实习中期——日记交流——远程指导——工匠心得——实习变更——计划变更——职业资格考评——实习结束;实习后期——实习报告——教师批注——三方评价——创新创业——总结考评——就业跟踪——继续“育匠”学习。
3.3 系统总体结构
高职院校“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系统的总体结构分为五个模块,根据需要设立若干个子模块或项目;每个模块一般分为四个层级。
以在校学习的“工学交替”子模块为例:在校学习与职业资格实训“双证书”学习模块——设立工学交替管理监控平台、用户(学生、企业、学校、家长)平台、公共数据(用户数据、工学交替数据、数据统计、雷达图、评价数据、考勤数据、考评数据)平台、应用系统支撑(手机短信、语音电话、适时监控、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信息共享、搜索引擎、系统权限)平台和应用系统功能(计划准备、实施管理、监控检查、评价反馈)平台共五个子模块。此外,还需构建运营支持系统(数据备份、网络管理、运维管理、后台管理)、安全保障体系(用户认证授权、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和硬件支撑平台(语音、手机短信、Internet网络)三个保障系统。
通过“互联网+学生与员工”实训平台,可使学生在校学习、企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后“工匠”培育的过程在全面分析雷达图系统获得“理想标准图与现实行为图”的现实比较,能及时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最终能形成对教师、学生的个体评价结果和教师团队、学生群体的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互联网+学生与员工”终身育匠实训平台的构建,实现了立体化、综合性的对学生多教师参与平价;实现了教师对高职学生“一对一评估”,并直接指导学生如何完成目标;学生能直接通过雷达图切实观看到自己与规定标准之间差距程度,对差距可量化和可视化,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互联网+学生、员工”终身育匠平台能很好地实现对学生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态度、素质能力,“工匠技艺”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能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培育“工匠精神”和“技艺专长”的卓越产业人才的目的。
[1]叶日者.融入“互联网+”职业教育才有未来[N].人民日报,2017-02-17(5).
[2]徐捷.由“就业”导向走向“发展”导向[N].中国青年报,2017-09-19(9).
[3]丁岚峰等.基于“工匠”培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J].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息,2017,(6).
[4]郑惠莉等.基于雷达图的综合评价方法[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1,(21):75-77.
[5]张雪峰等.基于“工匠”培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息,2017,(6).
2017-10-17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重大课题“基于工匠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ZJA1316001)成果之一
包玉清,1964-,男,哈尔滨市人,教授,软件技术研究;薛继昌,1976-,男,哈尔滨市人,副教授,计算机技术研究;江红,1966-,女,深圳市人,联合国食安专家,食品安全研究;曹文彪,1980-,男,哈尔滨市人,职业培训/校长,职业教育研究;丁岚峰(通讯作者),1957-,男,哈尔滨市人,教授/省级名师,职业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李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