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研究进展

2017-03-07刘伯臣邱介军赵百忠侯晓亮苏德龙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信息 2017年6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

刘伯臣,邱介军,赵百忠,侯晓亮,苏德龙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研究进展

刘伯臣,邱介军,赵百忠,侯晓亮,苏德龙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工匠精神”是三“匠”合一,即“匠心”、“匠术”、“匠德”。东西方工匠精神在核心价值理念上都追求至善尽美、精益求精的工作境界,倡导工匠应该具有严谨、专注、坚持、一丝不苟、敬业奉献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古代工匠精神通常被认为是工匠群体所具有的精益求精、敬业奉献、一丝不苟的优良品质,现代工匠精神则是从业者对产品的设计、制作和生产等过程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状态与理念;工匠精神不能局限于制造业领域,应从多元的视角理解工匠精神内涵;工匠精神分为道德和制度两个层次,道德层面的工匠精神固然需要,制度层面的工匠精神更有现实价值;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职业院校与企业两大主体的协同配合。

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研究进展

近日,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工匠精神”词条,查到相关文献共有6363 篇,其中期刊3940篇,报纸文章1900篇,硕博论文51篇。按研究内容分类:研究工匠精神溯源论文9篇;工匠精神体现论文381篇;工匠精神内涵论文491篇;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论文152篇;中国工匠精神论文1488篇;日本、德国、西方关于工匠精神论文491篇,以下就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研究有意义的文献加以阐述。

1 国内的研究综述

1.1 “工”、“匠”与“工匠”溯源

1.1.1 “工”与“匠”

“工”字在古代既作名词又作形容词及动词使用。作名词用如“工具”、“工匠”等;作形容词形容“细致”“精巧”“巧妙”如“工整”、“工笔”、“异曲同工”等;作动词使用则当“精通”、“善于”讲,如“工书善画”、“工于心计”等。《汉语大字典》:“工,工匠;工人。”泛指从事各种技艺的劳动者。 “工”指工匠同样在先秦文献中就有记载,《尚书》中的:“使百工营求诸野。”“工”在汉代至清代多被两字词语所替代,常见的有“百工”、“工匠”等。如《汉书》中提到的“良工”,《歧路灯》使用的“木匠、泥水匠、土工”。《三宝太监西洋记》用到的“石工”。《说文解字》曰:“‘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段玉裁注曰:“引申之凡善其事曰工。”《汉书·食货志》曰:“作巧成器曰工。”《公羊传》何休注云:“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1]突出了存在于“工”事中的尚巧之意。

《说文·匚部》:“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汉语大词典》:“匠,木工。亦泛指工匠。”《辞源》:“匠,技工的通称。”“匠”字代表工匠最早见于先秦的文献中,如《荀子·宥坐》中的“匠过绝邪?”《孟子·告子上》中的“大匠诲人必以规矩。”《韩非子·定法》:“夫匠者,手巧也。”“匠”在汉代至清代多被两字词语所替代,常见的有“工匠”、“匠人”等。如《史记》中的“召匠计之,直百金。”《文心雕龙》中的“如匠之制器。”《醒世恒言》中用到了“匠人”一词,《歧路灯》中出现了“催木匠、泥水匠。”《雷峰塔》一文中的“娘娘唤了许多匠人。”

1.1.2 工匠

戴吾三在其所著《考工记图说》一书中将“百工”解释为主管营建制造等事的周代职官,在其它场合,百工可指各种工匠。工匠就是指那些考察材料的内外部特征,运用金、木、皮、玉、土来制作百姓所需的器具的人[2]。《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工匠”解释为有工艺专长的人。将“工匠”一词拆分查阅,“工”是指个人不占有生产资料,有技术和技术修养的依靠工资收入为生的劳动者;此外还有“细致、精巧”和“善于、擅长”的意思。“匠”是指有手艺、有熟练技能的人;也可解释为灵巧、巧妙。查国硕在《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一文中将工匠定义为专业技术与艺术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3]。刘晓在《技皮、术骨、匠心——漫谈“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所谓 ‘匠人’(或称‘工匠’),是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名词,特指有工艺专长的人。”[4]李宏伟和别应龙在《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中提到工匠在古代就是那些靠手工技艺谋生的人,如铁匠、木匠等;如今则是扎根在生产一线负责操作和制造的所谓的“蓝领”们[5]。

1.2 工匠精神的溯源

张迪在《中国的工匠精神及其历史演变》中指出,我国工匠精神具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四个阶段:注重简约朴素,切磋琢磨的孕育阶段;崇尚以德为先,德艺兼修的产生阶段;主张心传体知,师徒相承的发展阶段;提倡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传承阶段[7]。

薛栋在《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一文中对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做了详细阐述,包括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和爱国为民,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为核心[8]。

1.3 工匠精神的体现

中国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发展成为制造大国,由于“工匠精神缺失,中国的制造业一直走在以量为先而质次的尴尬道路上。重提重塑工匠精神,狠抓技术创新,在新常态下闯出一片天,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9]。

章文在《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论述到 “工匠精神”在高校艺术人才身上的体现,高校艺术生只有具备了工匠精神才能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从而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更有助于自身职业的长远发展[10]。

肖群忠、刘永春在《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中指出工匠精神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为:创新精神、精益求精以及“道技合一”。

李艳芹、姜苏原在《探讨新常态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工匠精神》中认为工匠精神在传统手工艺方面体现为“非利唯艺”的创作态度及精神追求,是一种文化 DNA 理念[11]。于建军、孙颖、王可为等在《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工程伦理教育改革发展向度》阐述了工匠精神在工程教育方面的体现,它推动工程教育走向迎接新时代需求的新模式,对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与塑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2]。

1.4 工匠精神内涵

庄西真在《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中指出:从地域上看,东西方工匠精神在核心价值理念上都追求至善尽美、精益求精的工作境界,倡导工匠应该具有严谨、专注、坚持、一丝不苟、敬业奉献等高尚的道德品质。从时空上看,古代工匠精神通常被认为是工匠群体所具有的精益求精、敬业奉献、一丝不苟等方面的优良品质,现代工匠精神则是从业者对产品的设计、制作和生产等整个过程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状态与理念。从领域上看,不能将工匠精神局限于制造业领域,应从更加多元的视角理解工匠精神内涵。从层次上看,可将工匠精神分为道德层面和制度层面两个层次,道德层面的工匠精神固然需要,制度层面的工匠精神更有现实价值。从育人上看,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学校与企业两大主体的协作配合[13]。

定义2 端到端的时延:是指一个数据包从源节点到达目的节点所花费的时间,它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因为它的大小能够直接反应出路由协议的性能,这里取平均值.

张培培在《创新:“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中提出:“创新无疑成为“工匠精神”的首要内涵。这种创新从原来处于从属地东兴位被单独提出,成为首要的价值。”[14]

曾美海、罗同昱在《论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中认为:“工匠精神就其价值内涵而言,包括工匠对职业的热爱与专注、工作中一丝不苟的态度与精益求精的精神、具有品牌意识、勇于创新以及对‘道技合一’境界的追求”。[15]

胡小成在《“工匠精神”内涵探析——兼谈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途径》中提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可归纳为三个层面:第一,敬业。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神圣感,工作中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注重产品的细节和质量,精益求精,敬重顾客,服务无微不至;第二,乐业。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热爱自己的工作,享受工作的乐趣,陶醉其中,怡然自得;第三,专注。能够超越名利,超越世俗,拥有高尚丰富的精神世界,宁静淡泊,专心致志,在精进专业的道路上不断奋斗。这三个层面是从外而内、依次递升的,是人格、境界逐渐升华的过程。高职院校是培养中国现代“工匠”的主要基地,必须要以“工匠精神”作为灵魂,要从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16]。

姜汉荣在《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中提出:“工匠精神”是三“匠”合一:“匠心”——“工匠精神”之基;“匠术”——“工匠精神”之本;“匠德”——“工匠精神”之魂[17]。

1.5 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

李小灵在《工匠精神成就世界品质》中提到中职学校是现代工人的摇篮,应该把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把工匠精神的内涵、重要性等内容写入中职人才培养方案去[18]。

周丽琴,孙玮在《当代职业教育需要工匠精神》一文中认为要想长久的维持职业教育吸引力,必须要把工匠精神作为培育重点,因为当前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一线实用人才,去为产业转型升级建功立业,而此类人才的培养要靠职业教育[19]。

臧志军在《两种“工匠精神”》中认为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应注重“质量意识”的观念,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提升产品质量的策略,从而使工匠精神的培育更加完整,并且他更重视学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

戎章榕在《职业教育呼唤工匠精神》中指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一线实用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造就技艺精湛的工匠。因此,工匠精神应融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当中去,并且贯穿始终[21]。

王寿斌在其《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工匠精神”》一文中提出重振“工匠精神”离不开职业教育,需要职业院校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的改革,更需要校企合作作保障[22]。任志新在《打造“工匠精神”,圆“中国制造梦”》中认为想要打造“工匠精神”,圆“中国制造梦”需要在行动上重视职业教育,要尽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形成职教独有的招生考核和评价模式,提升职业教育的品牌效应,从而吸引大批职业人才来校学习[23]。

2 国外的研究综述

2.1 词源溯源

李宏伟,别应龙在《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一文中指出:“在西方文化中,工匠(artisan)一词在《牛津词源辞典》的解释是:本义源自拉丁语中一种被称为‘ars’的体力劳动,意为把某种东西‘聚拢、捏合和进行塑形’(to put together,join,or fit), 后来随着这种劳动形式的逐渐丰富才演变为‘技能、技巧、技艺’(art)的意思;而‘artisan’作为一门特定的职业和特定的社会阶层,即工匠、手工艺人的意思是通过 16 世纪法语‘artisan’和意大利语‘artigiano’的含义才确定下来的,并于 17 世纪早期开始广泛使用起来。”

2.2 西方文化视域的工匠精神

肖群忠和刘永春在其文章《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中,对于西方文化视域下的早期工匠精神做了详细的论述,认为西方的早期工匠精神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追求艺术境界而非利益;追求完美;对“神”负责的宗教文化色彩。工匠精湛的技艺在于产生优良的作品,并且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另外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工匠们还要“把世俗的工作视为替基督服务。”

2.3 德国的工匠精神

徐春辉在《德国“工匠精神” 的发展进程、基本特征与原因追溯》中指出:“德国产品享誉世界并引领潮流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制造能力与完善的工业体系,而内在动力是工匠精神。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经历了屈辱记忆、觉醒蜕变、潜心制造、渗入基因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了精益求精、严格严谨、耐心专注、品质至上、追求卓越等基本特征。德国“工匠精神”是其长期历史进程中文化要素、制度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教育要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已成为其国家、企业界及技师、工人的内在信念与自律准则,成为渗入其民族性的DNA。”[24]

姚先国在《德国人的“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中指出,德国人的“工匠精神”有其历史与文化渊源,一是德国人的哲学思维;二是德国科技发达,曾是全世界的科学研究中心;三是德国自中世纪以来手工业就很发达[25]。蔡秀玲,余熙在《德日工匠精神形成的制度基础及其启示》中指出,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的工业品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劣质品的代名词,为何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与其制度不无关系。一是国家有所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二是企业性银企关系制度;三是严格的行业标准与管理规定;四是“市场导向型”的职业教育制度[26]。

管克江在《德国的工匠精神》一文中指出德国人总想让自己制造的东西精致、美观、实用、耐用。德国的职业教育世界一流,工学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为德国制造立足世界奠定基础,是其对完美工艺和大众口碑的追求,对品质低劣的不耻,这也正是许多德国家族企业屹立百年不倒的根之所在[27]。

《新民周刊》转载的《德国“工匠精神”》一文中提到 “德意志道路”是将“工匠精神”诠释在各个领域,以其对完美工艺的虔诚执著,实现傲立世界的伟大征途。其追求并非只在物质,更在于精神的认同。远大于对利润的追逐[28]。

青木、李珍等看来,德国的西门子、奔驰等百年品牌的成功有着共同特质:每个步骤都苛求完美、精益求精,其折射的正是没有被现代化、机器化所玷污的传统工匠精神[29]。

2.4 日本的工匠精神

杜俊青在其硕士论文《关于日本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中指出,日本社会从古代开始就非常重视工匠,由此而诞生的“工匠精神”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并蓬勃发展。日本人将中国传去的“工匠精神”进行了升华。并且在全球化和工业化的竞争背景下,日本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对“匠”进行了革新,在世界上仍然保持着经济强国和工业制造强国的地位[30]。

汪中求在《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中介绍了30 年坚持旧书修复工作的日本神户小工匠冈也信雄,日本哈德洛克工业创始人若林克彦,以及从1970年到现在始终在做弹簧夹头的梅原胜彦。从他们的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日本工匠的执着精神[31]。

肖群忠、刘永春认为日本制造的强大与工匠精神密切相关。从江户时代,日本人就将产品的好坏看做是自己的生命。能够制作一件品质精良的产品,是自己的无上荣耀。

吴跃升等在《日本对建筑产品的工匠精神给我们的思考》中通过对日本工程建设项目的考察了解发现他们对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的追求深入骨髓,很多在我们看来没有必要的设计其实都是出于“以人为本”,这种精致的思考精神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工匠精神[32]。

3 企业展现的工匠精神

韩一丹在其《大国工匠——制造精神的本质回归》一文中向我们介绍了苹果公司的工匠精神。“苹果”之父乔布斯对于苹果每一件产品的每一个细小部分都用心考量,反复雕琢,屏幕、边框、小螺丝……用户触摸到的每一处地方都能领悟到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乔布斯不把自己当领导,而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小的工匠,才造就了一代精品。

严薇在其《工匠精神的“冷思考”》一文中也认为正是苹果公司让“工匠精神”再回主流视野[33]。赵晓玲《中国制造 2025 与工匠精神》一文中写到苹果产品就是天才的创意和工匠精神的完美结合,乔布斯就是一个有工匠精神的人[34]。

在“施耐德的工匠精神——坚持中国原创,筑造高清世界”这篇报道中,通过对施耐德的摄像机产品的数据分析,Optera 蜻蜓系列全景摄像机的极致品质展现了施耐德电气严谨、专注、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施耐德电气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背景之下仍然坚守着耐心与敬业、对产品一丝不苟[35]。

4 小结与展望

通过对国外的工匠精神的研究,不难发现无论是德国、日本,或是苹果等较大企业的成功乃至经久不衰都传达着这样一种精神——专注于一件事情、一件工作、甚至一个零件,将之做到最好;并保持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研习琢磨的态度对待它,这是他们取得成功的保证。当然,也应看到在现代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企业需要将自身的发展及盈利与工匠精神妥善结合,不仅遵循工匠精神的理念,追求产品的精益求精,同时也做到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才是值得提倡、找回的工匠精神。

国内关于工匠精神的回归正处在我国制造业走向结构变革的发展机遇期,工匠精神的正本溯源乃至能否被正确认识学习,关乎着我国能否在未来的工业4.0革命中站稳脚跟并立于不败之地。重视工匠精神,并发挥其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我国未来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在弘扬与学习工匠精神的道路上,我国职业院校应发挥其优势,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之中,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将势在必行。

[1]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7-10.

[2]戴吾三.考工记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7.

[3]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2-75.

[4]刘晓.技皮、术骨、匠心——漫谈“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2015,(11):20-22.

[5]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6]韩一丹.大国工匠——制造精神的本质回归[J].杭州(生活品质版),2015,(10):4-7.

[7]张迪.中国的工匠精神及其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5-48.

[8]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9]李克强总理提倡工匠精神[J].经济导刊,2016,(4).

[10]章文.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5,(3):126-128.

[11]李艳芹,姜苏原.探讨新常态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工匠精神[J].美与时代(城版),2015,(12):107-108.

[12]于建军等.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工程伦理教育改革发展向度[J].佳木斯职业学院报,2015,(6):392.

[13]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7,(5):92-96.

[14]张培培.创新:“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9-20(2).

[15]曾美海,罗同昱.论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4):46-50.

[16]胡小成.“工匠精神”内涵探析—兼谈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途径[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报,2016,(12):113-117.

[17]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9-12.

[18]李小灵.工匠精神成就世界品质[J].青春岁月,2013,(21):292.

[19]周丽琴,孙玮.当代职业教育需要工匠精神[J].中华少年,2015,(11):230.

[20]臧志军.两种“工匠精神”[J].职教通讯,2015,(28):1.

[21]戎章榕.职业教育呼唤工匠精神[N].福建日报,2015-8-1(2).

[22]王寿斌.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3-11(2).

[23]任志新.打造“工匠精神”,圆“中国制造梦”[J].江苏教育,2015,(44):38.

[24]徐春辉.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进程、基本特征与原因追溯[J].职业技术教育,2017,(7):74-79.

[25]姚先国.德国人的“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J].人民论坛,2016,(6):64-65.

[26]蔡秀玲,余熙.德日工匠精神形成的制度基础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16,(5):100-104.

[27]管克江.德国的工匠精神[J].时事,2014,(6):45.

[28]德国“工匠精神”[J].新民周刊,2015,(6):74.

[29]青木,李珍等.德国“工匠精神”怎么学“慢工细活”不浮躁[J].决策探索,2016,(3):69-70.

[30]杜俊青.关于日本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6).

[31]汪中求.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J].决策探索,2016,(3):152-153.

[32]吴跃升,张俊.日本对建筑产品的工匠精神给我们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3):129.

[33]严薇.工匠精神的“冷思考”[N].第一财经日报,2014-02-21(B04).

[34]赵晓玲.中国制造2025与工匠精神[J].军工文化,2015,(10):22-25.

[35]彭婵.施耐德的工匠精神——坚持中国原创,筑造高清世界[J].中国公共安全,2015,(24):144-145.

2017-10-16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重大课题“基于工匠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课题编号:ZJA1316001) 成果之一

刘伯臣,1961-,男,河北省唐县人,教授/院长助理,职业教育研究;邱介军,1975-,男,哈尔滨人,生物产业学院书记,思政研究;赵百忠,1973-,男,哈尔滨人,副教授/食品学院副院长,食品加工技术研究;侯晓亮,1975-,男,哈尔滨人,副教授/生物产业学院副院长,教育学研究;苏德龙,1975-,男,黑龙江海伦人,副教授/专业带头人,制药生产研究。

[责任编辑崔一华]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职业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职业写作
拿出精神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