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药物治疗的进展
2017-03-07郑智明
郑智明
(厦门公安消防支队卫生队,福建 厦门 361012)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药物治疗的进展
郑智明
(厦门公安消防支队卫生队,福建 厦门 361012)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较复杂,与携带致病基因、环境危险因素、病史等因素有关。治疗药物主要为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胆碱能制剂、茶碱类药物、免疫治疗、抗过敏治疗、中药等,个体化用药越来越受到重视。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治疗;药物
支气管哮喘是最人类四大顽疾之首,仅在我国便现存患者约3200~3500万例,因环境污染特别是城市空气质量恶化、人口老龄化、慢性咳嗽发病率上升、烟草的泛滥,哮喘患者人数仍逐年递增。支气管哮喘危害极大,急性发作可并发支气管痉挛、狭窄、呼吸梗阻,死亡率约为1~2‰,反复发作可致肺功能减退,形成恶性循环,支气管哮喘患者往往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有关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治疗研究成为热点。
1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
已知的支气管哮喘发生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婴幼儿时期呼吸系统疾病、遗传、家族病史、慢性咳嗽、环境危险因素等。普遍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气道重塑是支气管哮喘发生进展的主要病理表现。一项针对支气管哮喘的因素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入选了12篇文献,结果显示,家族哮喘史、食物过敏史、药物过敏史、过敏性鼻炎史、慢性支气管炎史、吸烟史、住房装修、居住平房/筒子楼、室内油烟污染、床褥不晾晒、饲养宠物、接触粉尘是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母乳喂养是保护因素[1]。环境危险因素的增多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危险因素,母乳喂养通过改善免疫、降低食物过敏风险,降低支气管哮喘发生风险。近年来,关于支气管哮喘发生机制的研究开始向基因多态性、分子生物学方面扩展,meta分析也证实LI-4-590C/T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支气管哮喘有关,ADAM33基因T1、S2位点多态性与中国人支气管哮喘易感性有关[2-3]。
2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用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主要方法,可供选择的药物较多,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胆碱能制剂、茶碱类药物、免疫治疗、抗过敏治疗、中药等。
在急性期,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是控制哮喘,预防支气管痉挛等并发症的主要方法。用药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诱因、减轻呼吸道炎症,对症治疗目的在于松弛气道平滑肌功能,预防支气管痉挛。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支气管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以布地奈德使用最广,剂型以气雾剂为主,采用氧驱动雾化吸入为主要用药方法,间断输注效果更好,起效速度快,副作用小。
β2受体激动剂,主要用于支气管解痉,可分为长效、中效、短效三类,不同类型用法、适应症不尽相同,短效主要用于急性治疗或预防运动性发作,长效剂主要用于防治夜间发作。当前β2受体激动剂的合理应用水平亟待改善,特别是吸入类型的药物,用药依从性较差。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是一种新型的支气管哮喘治疗药物,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的防治,长期应用可改善肺功能,其抗炎作用弱于糖皮质激素,在防治运动诱发性哮喘效果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相近。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与糖皮质激素等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增进疗效。临床研究证实,长期应用可降低痰液中的炎症介质、相关因子水平,降低炎症细胞水平,提示该药控制气道炎症反应效果肯定。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够明显降低哮喘的发作次数,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频次、用量,从而降低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
其他慢性支气管炎西药治疗药物包括抗胆碱能制剂、茶碱类药物、免疫药物、抗过敏药物等。抗胆碱能药物主要用于辅助治疗,适合对β2受体激动剂不敏感的对象。茶碱类药物具有较强的舒展支气管作用,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meta分析显示多索茶碱的疗效更高。茶碱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需提高合理应用水平,加强不良反应的管理。硫酸镁也被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一项针对成人支气管哮喘的meta分析显示,硫酸镁联合孟鲁司特钠,可提高哮喘临床特征的缓解率[OR=5.50,95%CI(3.73~8.11)],镁离子有明显的扩张支气管作用,但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特异性免疫治疗,可有效降低接触过敏物质引起的哮喘急性发作缝线,免疫调节剂治疗哮喘的机制尚不清楚,应用较少。临床上,维生素、微量元素也被用于微量元素缺乏、反复性感染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患者可从中获益。
中药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价值值得肯定,meta分析也证实其可改善哮喘患者的症状、体征,增加肺活量、1秒通气量,但亟待规范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减少激素用药,降低发作次数。
3 小 结
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可共选择的药物较多,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管理策略不断规范化,个体化用药的要求越来越高。基金检测、呼出气冷凝液白三烯检测、FENO检测、痰液嗜酸粒细胞水平检测、尿白三烯检测等都开始用于用药指导,以增进疗效,减少药物的剂量。
[1] 石 丹,张亚军,王学梅,等.支气管哮喘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N].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8):169-183.
[2] 任 侠,王莎莎,王 珊,等.LI-4-590C/T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关系的meta分析[J].重庆医学,2017,46(5):638-647.
[3] ADAM33基因T1、S2位点多态性与中国人支气管哮喘易感性的meta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37(6):25-30.
R562.2+5
A
ISSN.2095-8242.2017.054.10685.02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