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农村建设运动对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启示

2017-03-07王沛栋

河南社会科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韩国政府农村居民电子商务

王沛栋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河南 郑州 450002)

一、韩国农村建设运动及成效

二战之后,在政府的主导下韩国经历过多次的国民统合运动,其中与农村建设相关的有著名的“新村运动”“信息化村运动”“归农归村运动”和“第六产业化运动”等。从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角度来看,可以将以上农村建设运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村运动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均衡工农业发展,韩国政府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由工业转向农业,在农村地区开展了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的新村运动[1]。在新村运动的推行中,韩国从三个方面实现了农村环境的改善:农村基础环境方面,交通、住房、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道路、通信与村会馆等基础设施的构建使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得到了质的改善;农业生产方面,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水产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极大地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居民的精神面貌方面,农村居民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学习和体会到了勤勉、自助、合作的国民精神并在世代间、阶层间传播,这为韩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韩国通过新村运动在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同时也使韩国农村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条件从无到有,不仅物流、网络等配套设施得到了完善,而且农村居民收入得到了有效提升,农村市场需求逐步增大,更重要的是农村居民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Can do Sprit”即“能做到精神”,这为将来农村居民大胆尝试电子商务这一新兴商业模式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信息化村运动

进入21世纪后,由于之前新村运动的促进,韩国农村居民在生活环境及经济状况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在生产、生活信息的获取与使用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困难,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居民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为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平衡城乡发展,2001年1月1日,韩国安全行政部公布了《信息差异消除法案》,其目的是消除城乡信息差异,“信息化示范村”运营的政策性方案开始酝酿[2]。2001年3月,由韩国农林部、信息通信部、行政自治部等政府部门组成信息化村企划团,开始筹划和试点信息化村建设工作,并由行政自治部具体负责运营。信息化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户网络基础建设、村信息中心建设、管理运营体系的确立、人才教育培训与村信息网站制作等。“信息化示范村”建设经费60%—70%由行政自治部拨款资助,30%—40%由地方政府财政承担,农村居民不用增加额外负担。施工由主承建公司三星SDS和全国9个区域的12家地方公司组成联合体,并吸收当地居民参与共同进行。建成后由有关技术部门和行政部门进行验收,以确保施工质量和正常运行[3]。韩国统计厅的资料显示,2002年年底,“信息化示范村”计划实施仅一年多,试点农村通过信息化获得的实际利益即达529亿韩元,其中农村居民实际增收和品牌效益占424亿韩元[4]。到2010年,韩国共建成了信息化村386个[5],这些信息化村的建成极大地推动了韩国的村级信息化网络建设,搞活了农产品的交易流通以及农村体验观光等产业,进一步缩小了韩国的城乡差距,为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信息化村运动的推行使韩国的农村电子商务实现了“量”与“质”的双重突破,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归农归村运动

“归农”一词指的是离开农村的人重新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回归农村后以居住为目的或者从事其他类型产业被称为“归村”。随着韩国城市化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韩国政府为了解决农村人口流失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的问题,2009年4月由农林部出台了《“归农归村”综合对策》,其目的是提高归农归村者的定居率,使城市居民找到新的工作,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6]。依据该对策,在随后的几年中,韩国社会从中央政府、地方自治团体和公共机关、民间团体以及大学等各个层面对归农归村运动进行了政策以及事业上的支援。中央政府层面主要由农林部进行农村人口保障与地域开发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农业人口教育和后继农业人口方面的支持;地方自治团体主要指各市郡以及韩国农渔村公社和农协中央会,它们受韩国中央政府的委托负责归农者教育的具体施行和归农者房屋改造、事业咨询、相关资金支持、信息网站运营等配套设施的完善;民间团体及大学包括全国归农运动本部全国农业技术者协会等各大民间团体以及韩国农水产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它们对归农者教育和农村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7]。归农归村运动是一个发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实行的系统性工程,一系列优惠政策及配套措施吸引了大批准备摆脱城市激烈竞争压力的城市人口回归农村。这种流动不仅解决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问题,并且对城市人口就业难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同时,人口转移带来了资金以及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营理念的转移,归农归村者的加入不仅为韩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活力,而且搞活了当地的农村经济,使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需求。高素质城市居民,尤其是一些有经验、懂技术的电子商务从业者回归农村,为韩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第六产业化运动

为了解决食品安全及其他农村问题,韩国政府很好地吸收和借鉴了第六产业的概念,于2013年10月出台《农业农村及食品产业发展五年规划(2013—2017年)》,正式推进农业第六产业化运动的实施。2014年,韩国农林部依据《农林畜产食品部事业实施方针书》提出了“农村融合和复合产业激活支援事业”,详细描述了针对农业第六产业化的具体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事业发展目标、支援资格及条件、支援对象、支援资金的使用、支援形态及事业名额共6项,目的是通过激活“农业第六产业化”事业,以地方独特资源为中心,使整个产业(生产、加工、流通、体验等)价值链联系起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8]。与此同时,韩国政府也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主管部门保障中央政策的落地实施。2015年,韩国政府再次针对农业提出了“未来增长产业化”计划,从更深层次上推动农业第六产业化的发展,具体措施是,选取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农村复合产业区,将农产品加工、流通与销售、特色餐饮、农村体验观光等与农业进行整合,开发完善农业生产价值链条,同时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培训等多方位加大对农业产业融合的支持力度,不断扩大规模,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参与到第六产业化建设中来。随着农业产业链的整合与开发,电子商务这一有力工具在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应用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势态,由原来单一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始向餐饮、旅游等各个行业渗透,其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韩国农村建设运动的主要经验

(一)重视基础设施先行

不管是新村运动还是信息化村运动,韩国政府的第一步都落实在了基础设施建设层面。为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进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用于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农村的道路、水利、住房、电力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已不再成为阻挡农村居民致富的障碍。随之而来的信息化村运动也将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了首位。依据信息化村建设的程序,政府首先会为被确定为建设对象的村庄居民铺设网线、配备电脑、设置活动空间,这些设施的建设资金都来源于行政自治部及各级地方政府,农村居民没有任何额外的负担。这些基础设施一方面向农村居民展示了韩国政府建设农村的信心与决心,使得农村居民能够从心理上信任政府、响应号召,另一方面也为信息化村建设后续的培训、运营等工作做好了物质保障。

(二)注重依据阶段性发展需求激发农村居民的积极性

在新村运动当中,韩国政府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发动农村居民群众参与到农村建设当中去。在新村运动初期,韩国政府在各地方政府配设专门人员用于指导、协调建设工作,随后进行评估,并设置“新村勋章”,对于建设成果优秀的村庄追加发放建设资源[9],这种差别化的资源分配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使得新村运动得以在全国农村顺利开展起来。“勤劳、自助、合作”的运动精神对农村居民甚至整体国民的精神面貌进行了一场变革,帮助农村居民在进行农村建设的过程当中树立起了摆脱贫困、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与信心,并且这种信念迅速波及全国各学校、工厂及城市各单位,使原本针对农村的新村运动演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性运动。农村居民本身就有提高收入水平以及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韩国政府正是抓住了农村居民“温饱—小康—富裕”的需求结构,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程度等与农村居民需求有机结合,在农村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建设举措。新村运动满足的是农村居民改善生活的生理与安全需求,信息化村运动满足的是农村居民与外界沟通的社会需求,归农归村和第六产业化运动满足的是农村居民追求富裕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运动可以被看作满足农村居民不同层次需求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村居民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韩国农村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培训和引导外部人才回归

为保障农村建设运动的顺利进行,韩国政府在保证人力、物力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培训。韩国政府对农村居民的培训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农村建设运动的初期,针对农村居民群体受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多安于贫困的现状,大力宣扬“能做到精神”并渗透相互协助精神与共存精神,传播到整体市民社会并代代相传,让韩国人学会在历经艰难获得经济、教育自由背景下,建立了自由民主主义秩序的基础。另一方面,利用各运动项目开发方面的技术培训和相关的理论培训为农村建设工作推行提供技术支撑[10]。

在人才回归方面,虽然归农归村运动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实施的一种劳动力转移政策——归农者到农村种田,归村者到农村发展事业。但是因为一部分归农归村人员本身是在城市工作的工程师、设计师、教师或其他城市白领、蓝领等人员,自身综合素质较高,因此成为各个农村发展的骨干力量,很多村的村长都由他们来担任。这些人才的回归不仅对农村的人口结构进行了优化,并且他们利用自身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优势弥补了农村经济发展人才不足的空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整合和优化产业价值链

韩国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偏于落后,原有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比较匮乏。韩国政府认识到,在传统的小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村居民的收入非常有限。以第一产业农业为基础,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找到突破口,将加工制造业与第三产业的销售、餐饮、旅游等深度融合发展,是韩国政府实行第六产业化的主要内涵。三大产业的有效融合,不仅完善了农业经济中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一体化的产业价值链,将更多的农产品增值机会分享给了农村居民,拉近了农村居民与市场之间的距离,而且通过乡村旅游、果蔬采摘、农家餐饮等多种形式开发了农业生产过程中附加的潜在价值,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不仅从多重层面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而且使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变得更加广泛。从另外一个侧面,城市资本走入农村,不仅实现了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更为重要的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应用使传统的农业生产进入了标准化的产业模式,这种供给侧的改革一方面使社会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等问题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另一方面也迎合了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使得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能够跟上时代脚步,持续地发展下去。

三、对我国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启示

(一)政府主导与农村居民参与相结合

韩国农村建设运动的成功不仅归功于政府政策的正确推行,更重要的是政府抓住了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并作为突破口,极大地调动了农村居民参与建设的信心与积极性,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实现了政府与农村居民间的互动。我国的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但是除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之外,电子商务在农村经常存在着“有人搭台无人唱戏”的窘境。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农村居民很难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再加上他们不熟悉计算机操作并且经常受到一些网络诈骗等负面信息的影响,致使我国农村居民从心理上与电子商务一直保持着一定距离。想要撬开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大门,除了政府要在网络硬件与配套设施方面进行完善之外,农村居民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积极性也必须调动起来。定期组织专人在农村地区做好电子商务宣传培训工作,一方面通过电子商务基础知识的讲解加深农村居民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消除他们的陌生感,提高其对电子商务的信任度;另一方面,要选取典型的电子商务示范区域作为标杆,向各地农村居民展示成果、介绍成功经验,帮助他们打破封闭思想,增强其从事农村电子商务的信心。正确把握农村居民需求,对于已经形成电子商务使用意愿的农村居民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培训合格者可以进入相应的电子商务活动中心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对于表现突出者可在政策与技术扶持方面给予帮助,培养其成为电子商务模范带头人以起到示范作用。在做好以上两方面工作的同时,各级政府要保持当地电子商务相关政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抓好资金到位落实,不要让电子商务在任何农村地区的推行工作落为空谈从而对农村居民产生负面影响。另外,要加快电子商务相关法律的完善,为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务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薄弱阻碍了优质要素进入,造成农村低水平均衡陷阱。基础设施先行是开展一切农村活动的基础。韩国农村建设运动施行的第一步就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及时有效地配置好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并在人员配置、制度管理等层面保障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2004年1月16日,我国信息产业部下发文件开始推行村村通工程,开展农村公路、电力、生活和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工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农村的网络信息设施初具规模,大部分农村实现了广播电视、电信网与互联网覆盖,但由于技术、市场以及法律环境等配套不足,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还未能实现,我国应当有效整合国家、社会各方力量,突破制约因素,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动力,为农村居民触网创造条件。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方面,政府应当做好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探索政企合作的新模式,有效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构建低成本高效率服务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村居民进行农业生产提供指导,为农产品交易开通网络渠道。在交通设施方面,农村道路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着质量不高、缺乏养护等问题,国家应当继续加大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并建立有效的道路监测与评估机制,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及有效使用。此外,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各地仍然要在政策的落地方面下功夫,应当广泛展开调研,准确把握农户需求,为有开展电子商务需求的农村居民创造硬件设施环境,建设与当地电子商务相关的特色园区、平台,并且应当实现软硬结合,通过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物流快递行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在具备条件的农村区域设立物流配送、快递分支机构,保障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的双向流通。

(三)农村居民培训与人才引进相结合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经济落后以及传统观念的禁锢导致农村居民在思想上过于僵化,韩国政府对解放农村居民思想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韩国政府在推行农村建设运动的过程中也相当注重对农村居民相关技能的培训,不仅设置了专人指导,而且建立了相应的监督与评估制度保证培训成果。在农村建设运动后期,鉴于农村自身技术人才的缺乏,韩国政府大力推行归农归村与第六产业化运动,其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外部人才参与到农村建设当中去。我国同样面临着农村居民思想保守、教育水平落后的问题。农村居民普遍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较低,一些农村居民虽然对它感兴趣,但是由于自身相关知识不足,无法在网络上进行商品的买卖活动。我们应该学习韩国的农村建设经验,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以农村内部人才的培养与外部人才的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来保障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支撑。一是国家要通过大众媒体及时宣讲的形式全面推行电子商务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对于电子商务的认知度,帮助他们解放思想、开拓思路;二是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居民信息化设备的操作能力以及电子商务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的教育培训,使广大农村居民掌握使用电子商务这一有力工具的基本技能;三是各级政府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鼓励城市居民回乡创业,以城市优秀人才资源的回归带动农村经济以及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

(四)科技支持与产业融合相结合

韩国政府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速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这些措施的实施成为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推动力,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证。农村电子商务包括农产品的上行与工业品的下行,农村居民要想参与到电子商务活动中来,首先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样才能在网络市场上打开销路。目前我国的农产品普遍存在着看似品种丰富,其实质量不高,优质产品很少,主要呈现为普通、初级品种多,专用、精加工品种少的现状,这无疑从源头上削弱了农产品在网络这一广阔市场上的竞争力。农业科技对于农产品品质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虽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农业科技体系的完善,但是总体的资金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影响着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连续性与持续性,因此在这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联合社会力量、加强国际合作,调整农业科技布局,完善涉农科研评价机制,以此来推动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其次要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对现有的优质、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建设,以农业科技投入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还要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加强农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的融合,延伸农村产业价值链,拓展农村产业范围,促进农村产业功能转型,提高特色农产品标准化水平和其他农村相关产业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可行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电子商务规范化建设,以电子商务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腾飞。

[1][韩]崔外出.新村运动的发展过程及评价[J].,2016,20(2):227—243.

[3]曹世功.韩国:实施“信息化村”建设工程[N].经济日报,2006-05-23(016).

[4]郭作玉,汤艳丽,孙锐.韩国“信息化村”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信息界,2007,5(10):55—58.

[5]信息化村中央协会.什么是信息化村?[EB/OL][2017-07-30].http://www.invil.org/intro/info/intro View.do

[7]金光春,单忠纪,翟绪军,韩光鹤,季颖.韩国“农业第六产业化”发展事业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38(3):32—38.

[8]奋斗在韩国.“朴正熙体制”胜过金日成原因有三[EB/OL].[2017-06-28].http://www.icnkr.com/article-19742-1.html

[9]林中燕,金德凌,王贤斌.韩国“信息化村”模式分析和启示[J].闽江学院学报,2008,29(1):44—48.

[10]唐明霞.日韩“第六产业”经验对南通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0):533—539.

猜你喜欢

韩国政府农村居民电子商务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电子商务
关于加快制定电子商务法的议案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