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指导全程化问题刍议
2017-03-07王培玲
王培玲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高等教育与教学
大学生职业指导全程化问题刍议
王培玲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我国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发展缓慢,高校专业教育与社会职业需求严重脱节。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的经验,树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职业指导理念,紧密结合就业实践,加强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活动: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职业测评、职业咨询、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强化就业实习期指导。职业指导要个性化、全过程、全覆盖,扩大职业指导的范围。
职业指导;职业规划;全程化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等五个阶段。大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期,很快要经历求职、就业、上岗、转岗等一系列的职业生涯变化过程。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其做好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发掘潜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设定就业期望值,更好地实现就业创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解决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成为高等院校和广大职业指导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近年,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受到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社会、市场对大学生的职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很多地方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
1.高校专业教育与社会职业需求严重脱节
不少高校注重知识教学,忽视市场需求;注重一次性就业率,忽视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研究。学校对职业规划指导教育开展不系统、不深入;大学生职业意识淡薄,对社会职业层次及职业需求的了解严重不足,择业盲目性大。
2.对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重视不够
高校职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施配备不足,且多与就业指导混为一谈,基本停留在讲座、选修课等形式上。几个讲座、几个课时很难给学生系统指导,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质和职业规划能力。社会也未能把高校职业指导纳入社会职业教育中,高校职业指导的阶段性分工不明确,缺乏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长期准备和积累,目前的情况是重复无用的就业教育多,临阵磨枪的就业措施多。
3.忽视职业理想、职业观、创业意识的培养
重视信息政策的传达和就业技巧的指导,把“热门”“实惠”的职业引导当成学生职业定位的方向。忽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理想、特长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未能帮助大学生做好思想和能力的准备,并做出合理的职业决策。
4.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方法、途径不科学
职业指导课程不规范,内容零散乱;采取“填鸭式”教学,缺乏互动;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实效性差;在理论上照搬西方,针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大学生职业指导研究少;授课老师自身职业指导专业素养不够,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职业实践,对学生的职业指导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
二、国外职业指导的经验
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职业指导理论,70年代得到推广,80年代职业规划理论快速发展,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外比较通行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美国的学校职业指导理论秉承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的理想主义指导理念。其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各个阶段,很多学校每年举办“职业介绍日”活动,邀请职业背景不同的家长到学校给学生介绍所从事的职业。自中学起,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学校职业辅导员采取不同的职业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英国的学校职业指导理论秉承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主体的指导理念。中学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课程是根据《全国生涯教育框架》体系制定,设置了生涯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委派专职教师担任“生涯协调员”,负责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
瑞典的职业指导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状况引导其选择职业,该课程贯穿于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但职业指导并不是全部都在校内完成,20%的职业指导在校外进行,由老师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安排设置。
综合来讲,这些欧美国家的职业指导工作有以下特点:
社会化。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等部门共同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通过课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咨询机构负责职业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并结合学生的理想为学生设计出职业方向和目标;企业承担岗前培训和实习,由专家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和分析能力,把岗前培训与选聘相结合。
专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都要有专门的培训资格证书,考试达标后才能上岗,有明确的岗位分工。二是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专业化,职业指导课按学科、专业分类后,根据学生的就业目标分类指导,通过职业测评、面对面咨询等方式,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评价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实现人职匹配。
市场化。与市场“零距离”对接,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实用技能培养,政府设立市场学院,聘请企业高管、设计师、工程师等高级人才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高度的市场化培训增加了学生工作的“附加值”,缩短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个性化。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多种方式,发掘学生职业兴趣,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主动性,扩展职业发展空间,把职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中。
全程化。把职业指导贯穿于各个年龄阶段,从幼儿园到大学。
三、加强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措施建议
1. 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加强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
一方面,要树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职业指导理念。职业发展是动态的,因人而异,每个人对社会的认知与自我认知的程度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的择业动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职业结构不断变化,人的职业选择也不再是静态的,而是连续的行为过程。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重心,应当是帮助学生通过职业发展实现人生发展,引导学生在所学专业或感兴趣的职业群中选择适合的职业。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就业实践,加强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的理论已经相对成熟,广泛应用于对求职者的职业价值观、能力、兴趣、性格的测量与分析等方面。我国高校应把握职业指导的规律和特点,突出针对性和个性化,注重职业指导的经验积累。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是人生的职业发展,提高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水平,尽快使职业指导“本土化”。
2.丰富职业指导内容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高校一定要在学生一入校就开设相关课程,而不是仅仅办几场讲座。授课方式应灵活开放,帮助学生自我觉醒、自我觉悟。不能仅停留在对就业技巧、就业政策的介绍上,要通过集中授课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与策略,要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提供指导和帮助。
开展职业测评。通过测评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校期间就形成职业规划意识,帮助大学生科学分析测评结果,了解自身特点,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岗位,从而逐步明确职业生涯目标,并在学习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和拓展。
开展职业咨询。建立完善职业咨询机制,成立职业咨询机构,对学生开展专门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尽可能地开展个体咨询,针对个体特点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有的放矢。根据学生需要及时提供职业咨询服务,满足其咨询要求。还要与心理咨询相结合,进行心理疏导与心理干预。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开展专业技能练兵、技能竞赛,引导学生按照职业需求来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可以依据专业、年级、岗位需要设置不同项目并予以奖励,学校提供材料、场地,安排教师指导,鼓励支持学生锻炼动手能力。
强化就业实习期指导。职业规划中的重要一步是将职业理想放到实践中检验,就业实习正是很好的实践。在实践中,大学生对职业的疑问、自身的不足、具体工作中的问题等,都会有集中体现,对解疑答惑有很高的期望值,也是职业指导的上佳心理期。针对这个时期的特点,要分析研究,形成系统方案,确保指导效果。
3.职业指导个性化、全过程、全覆盖
职业指导个性化。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需要不同的职业指导教育方案,应该尽可能地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科学化指导。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把个人的需求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动态、个性化的辅导,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职业满足的目标。
职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逐步形成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总体而言,对于大学新生,应着重自我探索,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职业和社会,初步确立自己的理想职业,明确职业定位,并做出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着重短期的学业规划方案);对于大二以上学生,要加强职业道德培养,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心理品质、职业技能和职业竞争力。还要注重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结合本专业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训、实习,深入理解专业内涵,积累“工作经验”。而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侧重就业形势、政策、方针的宣传,通过讲座、分类辅导、模拟面试、技能比赛、个人咨询等形式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侧重就业前心理调适,帮助大学生完成从一个“校园人”向“职业人”的心理转变。
职业指导全面覆盖。职业指导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导过程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目标,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分重点、分年级、分阶段的培养模式,实现全程化的职业指导。高校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了解产业结构和人才市场的状况,掌握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情况,针对企业需求和产业结构,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做好市场调研,掌握企业用人标准,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要尽可能地扩大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范围。为了加强职业指导,国家、省、市、单位经常会组织各类竞赛,学校应引起重视,在全校范围内宣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如参与职业竞赛活动,应从班级、院系、学校进行层层选拔,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忌直接挑选既定学生参赛;给予每一个学生锻炼、提高的机会,才能普遍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竞争意识,这样的职业竞赛才不会流于形式,并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学校要结合各专业特色举办模拟招聘、职场演练等活动,也可以成立相关社团、协会,使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在一起各抒己见,增强职业兴趣,营造学校创新创业氛围。
[1] 黄厚南,袁茹滨. 科学开展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策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
[2] 梁杰芳.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0(7).
[3] 曹洋.高职院校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1(5).
(责任编辑:樊 霞)
2016-12-26
王培玲(1977-),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
10.3969/j.issn.2096-2452.2017.02.019
G
A
2096-2452(2017)02-00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