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民金融素养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机理探析

2017-06-01范聪颖贾宪军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家庭

范聪颖,贾宪军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金融系,河南 郑州 450045〕

经济与管理

居民金融素养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机理探析

范聪颖,贾宪军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金融系,河南 郑州 450045〕

居民金融素养不仅与单个家庭的金融行为及经济福祉息息相关,而且是影响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金融知识、风险意识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居民金融素养不容乐观。金融素养通过家庭投资、负债以及刚性兑付三种渠道,对区域金融产生影响。注重多元化金融教育方式,提高客户金融素养水平,丰富金融咨询渠道,是加强金融素养教育、防范地区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

金融素养;区域金融风险;风险认知

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以及金融市场改革的加快推进,新型金融业态不断涌现,金融产品日益丰富,各类民间借贷层出不穷,同时,快速积累的家庭财富对投资理财的需求也愈加迫切。然而,面对复杂的金融系统与投资产品,我国居民和家庭普遍缺乏对金融知识及产品的理解,其投资与负债决策存在较大盲目性和系统性偏差,这不仅影响到居民财富的安全与增长,更从宏观层面上严重威胁区域乃至全国的金融稳定。与此相对应,近年来国内外开始重视对居民金融素养(financialliteracy)及其影响问题的研究。所谓金融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处理金融信息的能力。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金融素养对个人投资、负债行为以及金融稳定产生重要影响,正如美国金融素养咨询委员会主席(PACFL)所言:“虽然金融危机有许多原因,但国民金融素养低是根源之一。”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提升居民金融素养来改善家庭投融资行为、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成为当前重要理论与政策议题。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家庭投资与负债、刚性兑付等方面,探讨居民金融素养对金融风险影响的传导路径,并据此提出提升居民金融素养、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文献述评

关于金融素养对家庭投资行为的影响一般从属于家庭金融研究,而区域金融稳定研究则多从宏观经济金融的角度展开。由于涉及内容相对庞杂,现仅就与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三方面文献进行述评。

1.金融素养测度

关于金融素养的测度,多数研究认为完整的金融素养测度至少应包括四个维度:金融基本知识、借贷、投资、风险预防,如HustonSJ.、SandraJ.Huston。国际金融教育网络(INFE)2014年发布了金融素养跨国调查报告,以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技能和金融态度四大维度建立调查问卷,主要从金融知识、控制收支相抵、选择金融产品和进行金融规划等19类问题来测量人们的金融素养水平。国内方面,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与世界银行合作,分别于2013年、2015年两次开展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分别就消费者态度、行为、知识和技能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抽样调查。此外,王雅婷、王宇熹分别就北京、上海等地区居民金融素养进行了调研与测度,关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金融知识与财务规划两个方面。

2.金融素养对家庭投资行为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学者们对金融素养对家庭投资行为影响的关注度明显提升。研究表明,金融素养的提升可以改善家庭投资的非理性行为,但同时,对于居民投资行为的影响又具有复杂性。例如在对待风险资产方面,丰富的金融知识有助于居民理解金融产品的收益、风险等特征,减少人们进行投资时的信息搜寻和处理成本。这就意味着金融素养与金融市场参与及风险资产投资呈正向相关关系。另一方面,金融知识的缺乏会导致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使投资者高估自己所拥有知识和信息的准确性。吴卫星等指出,过度自信使一些本来不会参与市场的投资者进入市场或者使市场参与者过多地进行交易、购买更多的风险资产等。这意味着金融素养与风险资产投资可能负相关。这些研究表明,金融素养以何种机理影响投资行为,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3.区域金融稳定的评价体系与影响因素

从区域金融稳定评价体系看,国内学者的研究比较丰富。凌涛从银行稳定状况、经济发展状况、金融运行环境三方面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中,金融运行环境包括信用度、居民对区域金融信任度、金融秩序、金融监管效率、突发事件状况等5个指标。谭中明构建了由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指标、区域经济运行指标、区域金融生态指标以及特殊因素指标在内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并对2007年江苏区域金融风险状况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行发布的《2015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从宏观经济环境、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我国不同地区金融稳定状况。

从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因素看,现有文献主要从房地产波动、影子银行以及部门间风险传递等方面进行探讨。例如,Mahao从金融监管合作需求的角度,认为地区性金融机构在刚性兑付以及无序竞争的压力下,会出现经营行为的异化,并最终影响区域金融稳定。葛楠对影子银行及民间金融与青岛市区域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超过临界值后,将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综述已有研究,既有成果对本项目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仍存在进一步探讨的空间:首先,现有文献较少从微观家庭投资行为视角探讨区域金融稳定问题,事实上,家庭部门的资金配置直接影响着金融机构的债务风险,此外,随着民间金融的活跃与发展,居民群体性投资行为的失当有可能直接引发金融稳定问题。总之,居民投资行为及其背后的金融素养因素对金融稳定的重要性日益上升,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其次,部分研究虽然已开始关注金融素养对居民投资行为的影响,但主要集中在实证方面,尚未对金融素养对投资行为乃至区域金融风险的传导机理进行理论分析,而基于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非法集资”“刚性兑付”现象,探讨居民风险意识、承担责任意识等因素对上述现象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居民金融素养现状

根据既有研究,金融素养的核心要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金融知识、金融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能力,二是风险认知与风险责任承担意识。围绕这两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保护局自2012年成立以来,每两年开展一次金融消费者调查。目前消保局共进行了两次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根据此项调查发现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具有以下特点。

1.金融知识与技能总体欠缺,资产配置呈现极端化

为考察居民金融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人民银行的金融素养调查组将金融知识区分为储蓄知识、贷款知识、信用卡知识、投资知识、信用知识及保险知识六个方面。根据调查结果,我国居民对基本金融知识问题回答的平均正确率为六成(见表1)。具体来看,消费者对于储蓄卡和银行卡知识较为熟悉,对于贷款、信用、投资以及保险知识了解较少,只有50%的人答对了相关题目,尤其是信用知识和投资知识准确率最低。从城乡来看,不论那种类型的金融知识,城镇人群的正确率比农村要高;按区域来看,整体金融知识水平较为接近,发达地区的金融知识水平略高于欠发达地区。

表1 消费者金融知识平均正确率的分类统计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15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

由于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与技能,在不能充分比较与鉴别金融产品的情况下,多数家庭的资产配置呈现极端化:一方面高度集中于无风险的现金、银行存款,另一方面,在风险资产配置中,高风险的股票投资占比反而最高,而风险适中的债券与基金等投资品种配置较低。如图1所示,家庭金融资产中,现金资产占17.93%,银行存款占57.75%,其他风险资产中股票占据绝对优势。

图1 家庭金融资产配置

数据来源: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5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整理

2.风险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强

关于风险意识,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是有无风险意识,即是否意识到某项金融行为存在风险;二是责任承担意识,即对某项金融行为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最终由谁承担的认识;三是风险认知能力,即辨别风险大小的能力。

首先,在有无风险意识方面,《2015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表明在购买金融产品时,仅有约34%的消费者会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其他的消费者只简要阅读,甚至不会阅读;此外,有39%的消费者在没有与同类金融产品比较的情况下,就购买了金融服务。

其次,在责任承担方面,参与调查的七成消费者认为在银行无力偿付储户存款类产品时,应由政府承担相应的赔偿;认为不应该由政府承担的消费者仅为18%。最后,在风险认知能力方面,在辨别非法投资渠道和产品服务时,有接近4成的消费者不能辨别出投资渠道或者产品服务是否为非法。其中18.6%的消费者不能辨别,其他的则是不知道如何辨别。

另外,就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对账单和合同条款的阅读理解情况而言,只有38%的消费者对于对账单和服务能够清晰理解。由此可见,我国相当一部分居民的金融投资行为比较草率,对所购买的金融产品缺乏必要的风险审视;即使有一些居民存在风险意识,但由于金融产品条款的专业性,多数居民不能准确理解相关条款,无法对相关产品的风险进行准确认知。

三、居民金融素养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机制

金融素养状况不仅影响单个家庭的经济福祉,还会通过连锁反应影响到社会与区域金融稳定,对此,我们从家庭投资、家庭负债以及刚性兑付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家庭投资渠道

由于金融知识欠缺以及风险意识淡薄,我国家庭的金融投资行为呈现两种极端行为,一种是过于保守,将大量资产集中于银行储蓄及类似理财产品,另一种则过度投资高风险资产。随着近年来民间借贷、网络P2P、非法集资等金融业态盛行,部分家庭将主要积蓄投资其中,由此形成了不容忽视的金融安全隐患。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居民参与非法集资行为。

非法集资是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非法集资问题从2010年开始凸显,违法分子打着投资理财公司的旗号,非法吸收资金,违规操作甚至卷款潜逃。根据公安部的数据,2014年非法集资总案件数超过3500起,涉案金额达到1600亿元;而2015年新发非法集资案件超出6000起,涉案金额高达2500亿元。不管是案件总数和涉案金额都在不断攀升。

参与非法集资的投资者或者投资家庭通常不具备基本的金融概念知识和金融法规常识,面对各式各样非法集资的形式、手段和方法没有能力做出正确判断。通常非法集资都具有高利诱惑、虚假宣传以及涉及金额较大等特点。受到这种高利诱惑的投资者缺乏基本的金融素养,只看到片面的高利润,没有意识到高利润背后的高风险,或者存在侥幸心理,潜意识忽略客观存在的高风险。在这种高利的蛊惑下,逐渐将家庭资产投入非法集资公司,以谋求更大利益。这种非法集资违约之后对于个人和家庭是毁灭性的打击,严重破坏金融市场秩序。非法集资造成风险的累积主要增加了市场非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的增加极大危害了区域性金融稳定。

2.家庭负债渠道

对于复利效应以及自身财务能力认知的缺乏,导致部分家庭脱离自身承受能力,盲目、过度负债,由此带来自身及地区金融风险。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居民整体负债水平不高,但随着近年房价暴涨,居民负债水平也加速提高。《2015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不到20%的家庭对于个人和家庭的财务没有一定的预先安排,对于个人和家庭的财务情况没有基本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个人或家庭的负债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家庭的负债比例达到35%,农村家庭相比城市还高出了5个百分点。

个人和家庭的负债目前集中三个方面:房屋贷款、消费贷款和其他用途贷款。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高房价使房屋贷款成为个人和家庭负债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房屋贷款的用途来说,金融消费者一部分房屋贷款用于自住房,另外一部分用于投资房产。信用贷款和其他类型贷款也是个人与家庭负债的重要组成。近十年来,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公司从萌芽到迅速发展,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了多样的融资渠道。随着这些新型金融机构的加入,金融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为保持市场优势,业务发展开始触及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以及金融市场的过热,使一部分金融消费者开始通过多样的渠道进行融资,将资金投入经营创新性业务或者投资于金融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盲目追求高额利润造成一定程度上家庭过度借贷。

过度借贷抬高了个人和家庭的财务杠杆,很小的经济波动或者偏差都有可能造成其资金链的断裂,从而引发个人或家庭的违约风险。

从宏观经济周期角度看,在经济上行期,资产价格不断上涨,个人与家庭的高杠杆率会为家庭带来高额收益;但是在经济下行期,资产价格下挫,个人与家庭不仅会损失自有资金,借贷资金也会受到侵蚀。另外,借贷资金的使用成本会使个人与家庭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因此,在经济周期处于下行期时,高财务杠杆家庭将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

从微观财务状况看,个人偿还能力与家庭信用风险的发生紧密关联。然而,目前金融消费者对自身偿还能力评估相对主观。在借贷时,并没有对自身的还款能力做出合理的评估。这种非理性评估会造成个人借贷金额超出还款能力,进而增加个人或家庭的违约风险。再者,还款能力的波动性在预估还款能力时通常被忽略。个人家庭收入上升时,不会对还款能力产生影响。但是在个人家庭收入下降或者遭遇意外变故时,个人和家庭的还款能力急剧下降,影响其负债及时偿还,损害家庭信誉。

过度负债会大大提高个人和家庭违约风险的发生概率。一旦个人和家庭出现违约,信用破产,家庭利益受到巨大的损失。尤其在经济下行时期,群体性抛售价格下跌的资产会造成金融机构的呆坏账急剧攀升,金融机构遭受信任危机,金融市场风险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形成区域性金融风险。另外,由于个人家庭将借贷资金投入创新企业或者跨行业的新兴业务,也会带来跨行业的交叉风险。

3.刚性兑付渠道

刚性兑付,原指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在我国,由于历史与体制原因,刚性兑付目前不仅存在于信托产品,还存在于市场上其他金融产品,尤其以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最为突出。也就是说,当投资者买入理财产品时,默认银行作为最后的兜底机构,即投资者的一切损失全部由银行承担。

《2015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调查发现,69.9%的调查者认为在金融机构无力偿付时,政府应当代为兑付。目前刚性兑付思想存在于大部分金融消费者投资意识之中。刚性兑付的现状将会对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构成潜在的危害。

首先,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不会把风险因素考虑进去,只看收益的高低,预期银行或者理财机构一定会兑付,一旦风险发生就到机构门前“维权”,这种“维权”的结果通常是金融机构承担损失。而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2017年博鳌论坛上表示应允许金融机构死亡,打破刚性兑付。可见,打破刚性兑付是金融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旦刚性兑付被打破,投资者将面临损失本金的风险,进而会增加个人和家庭的信用及违约风险。但是这种风险是相应收益下必须承担的风险,投资者只有在具备一定的金融素养时,才能对风险进行控制或规避。

其次,对于银行和理财公司等金融机构来说,刚性兑付的存在一方面累积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会增加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首先,理财产品违约风险的增加会加剧刚性兑付的压力。金融机构对于理财产品的兜底兑付一方面可能会运用自有资金池的资金进行兑付,没有预先计提的兑付会增加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当金融机构资金池资金匮乏时,金融机构会向其他机构进行借贷。为了达到刚性兑付的目的,机构有时甚至会付出相当高的借贷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机构的信用风险。

如果没有一个释放风险的出口,这种借贷成本将会持续累加,借贷额度不断上升,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也将直线攀升。当刚性兑付需求无法满足时,金融机构通过寻求第三方机构接盘或者担保方代偿的方式完成兑付。担保代偿方运用资金池资金或者自有资金代为偿还。这样以来,原本存在于发售理财产品的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会通过借贷关系传导至借贷方甚至是担保方,造成信用风险在区域金融体系的扩散、传染。严重时信用风险可能转化为违约风险,成为区域金融市场波动的导火线,威胁区域金融市场的稳定。

综上,以金融知识及风险意识为核心的金融素养,通过家庭投资、家庭负债及刚性兑付三种机制,直接或间接影响地区金融稳定,集聚区域型金融风险,其机理如图2所示。

图2 金融素养影响区域金融风险机理

四、素养教育和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区域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复杂,但根据本文分析,居民金融素养无疑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显然,加强居民金融素养教育,尤其是提升居民风险意识与风险认知能力,是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维护地区金融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金融教育方式多元化,着重加强风险认知能力

目前我国主流的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因此应利用现有的教育体系,把金融知识的普及与学习渗透到小学、中学和大学。小学阶段为启蒙阶段,应开设单独的理财和金融知识课堂,系统地认识与货币相关的机构,以及一些基本的金融业务,使学生具备在经济社会里生存的基本技能;中学阶段应重点关注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以及一些简单的财务安排,引导青少年合理适度消费;大学阶段应设计学习基本金融市场和经济指标含义,重点加强对于风险的认识以及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基本正确认知。

对于一些已经参加工作的成年人来说,没有过多的时间和渠道进行金融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参加金融知识免费线上课程或者微信课堂。用人单位也可开设员工感兴趣的金融知识普及讲座或者举办金融知识竞赛。

老年人群是缺乏金融素养的重灾区,金融知识尤其匮乏,也是金融诈骗的目标人群。针对老年人群,可以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的传媒手段,通过实际典型事例的宣传达到风险认知目的。另外,可以运用金融知识讲座和传单进社区的方式进行金融知识的普及。

2.引导金融机构承担社会责任,提高客户金融素养水平

金融机构作为一个企业,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无论大型金融机构还是小型金融机构,在客户办理业务时,均应给客户做出详细充分的风险提示及说明。在客户对于风险准确理解的情况下,推动业务的发展。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的同时可以举办金融知识公益讲座,向客户普及信用卡、理财产品、基金、保险、股票、债券等基础金融知识。

3.支持第三方金融机构,丰富金融咨询渠道

随着收入的增加,我国金融消费者对于个人及家庭理财规划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是目前我国个人理财规划业务发展并不成熟,金融消费者的理财建议多来自于相关金融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而这些建议通常带有营销的性质,并不是完全站在消费者利益角度的规划建议。

第三方金融咨询机构则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给金融消费者提出规划建议。第三方金融咨询机构通常为客户做长期的财务安排及理财规划,以收取佣金的形式获取利润,多以客户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因此,第三方金融机构的出现及发展能够拓宽金融消费者获取金融咨询及知识的渠道,提高金融素养水平。

[1]SandraJ.Huston(2010),MeasuringFinancialLiteracy,TheJournalofConsumerAffairs[J].Volume44,NO.2:296-316.

[2]SandraJ.Huston(2012),Financialliteracyandthecostofborrowing,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sumerStudies[J].Volume36, (5):566-572.

[3] 王宇熹,范洁.消费者金融素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上海地区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3):70-75.

[4]Lusardi,Annamaria;Mitchell,OliviaS. (March2014).TheEconomicImportanceofFinancialLiteracy:TheoryandEvidence[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52(1):5-44.

[5] 朱涛,钱锐,李苏南.金融素养与教育水平对家庭金融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金融纵横,2015(5):83-95.

[6] 吴卫星,荣苹果,徐芊.健康与家庭资产选择[J] .经济研究,2011(增1):43-54.

[7] 王宇熹,杨少华.金融素养理论研究新进展[J].上海金融,2014(3):26-33.

[8] 谭中明.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和综合度量[J].软科学,2010(3)32:69-74.

[9] 葛楠,赵映光,刘喜华.影子银行对区域金融稳定影响的实证研究及应对策略——以青岛市为例[J].青岛大学学报,2015(8):80-86.

(责任编辑:刘 阳)

2017-03-20

范聪颖(1989- ),女,河南周口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系助教,硕士。 贾宪军(1979- ),男,河南郑州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编号:2016B140),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6BJJ020),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科研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0601)。

10.3969/j.issn.2096-2452.2017.02.002

F

A

2096-2452(2017)02-0007-06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金融家庭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家庭“煮”夫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恋练有词
P2P金融解读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