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融合及其教学启示

2017-03-07翟文华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管理学经济学学科

翟文华

〔淮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高等教育与教学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融合及其教学启示

翟文华

〔淮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分析管理学和经济学各自的本质特性,说明两者虽有区别,但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原则多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这两者的融合趋势日益突出。这种趋势要求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及二级学院设置等各个方面做出相应安排。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对象

亚当·斯密以分工为基础的经济自由主义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础理论,而马歇尔的学说,则继续发展了作为经济学与管理学共同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这两个学科同宗同源,两者虽有区别,但联系日益密切,大有融合之势,由此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

一、经济学与管理学辨析

1.学科性质辨析

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以斯密的“国富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阶段;第二,以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阶段;第三,以凯恩斯“通论”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阶段;第四,目前正处于科斯、弗里德曼、卢卡斯等代表的新自由主义阶段。

在社会科学中,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皇后,是古老的、科学性最强的学科。而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实用性很强的学科。[1]15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抉择、使用多样性稀缺资源,以生产诸多商品,满足人们最大需要的科学。[2]

管理学则经历了三次革命。“物本主义”古典管理理论;“人本主义”为基础的行为科学;管理因素与内部要素,还与组织环境有关。始于20世纪,在批判继承经典科学的全部方法与成果基础上,科学从原子论、还原论转向整体论和生成论,从机械论转向有机论。管理是指有效集成整合既有资源,以达到一定组织已定目标的行为总和。[3]“环境依赖”和“问题导向”是管理学的基本原则。目前“环境依赖”正在替代“内部依赖”,“问题导向”正在替代“方法导向”,管理学逐步走向实际,标志理论体系走向成熟。然而,管理学学科仍然被认为是“最不精确的”。因为其在研究前提、起点、对象、基本定义和假设诸方面一致性缺失,有悖于演绎体系的特性,公理缺失,更似多学科研究管理而生成的多种结论的拼盘,其体系如同孔茨描述,注重引导、激发、进而强化人的劳动积极性,但难以站在系统整体高度去研究组织人的驱动力问题;多数管理学家研究人的动力问题,只是基于心理学视角,机制深度不够,因而形成“丛林”式的管理理论。管理学理论体系虽然偏重于实证研究和思辨论证,但统一公理和基本概念缺失;尤其是运用数学模型不多,规范性与严谨性缺失。这使管理学研究主线缺失。美国哲学家库恩指出,管理学缺乏理论范式,尚不能成为“成熟”的科学。

2.研究目标辨析

经济学宗旨是提高公共福利,追求整个社会的公平和效率,为有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产业经济学虽然关心整个行业的问题,但只是关心企业规模大小,而忽略企业间其他的差别。企业经济学研究高管或企业家的激励机制是以委托代理理论为核心,演变为一系列模型,如著名的团队理论、声誉机制等等,这一理论框架科学严谨。但经济学也有假设条件太多,诸如经济人理性假设等。这些假设虽然理想,但是与现实出入较大;因而弱化了对现实经济的指导性。

3.学科效用辨析

经济学擅长诠释“why”和“who”,而管理学则擅长“how”;研究目的方面,经济学是解释资源利用与配置方式对经济发展的效用;而管理学则是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资源最佳使用的原理与方法。人拥有强大的多样性、复杂性及环境权变性,因此对人的管理涉及经济、情感和价值观等诸多因素。而管理学拥有更多的艺术成份,其发展过程中一个主线是组织资源利用率提高的路径。其更多地综合运用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总之,分析工具方面,在吸取经济学优秀成果的过程中,管理学不断完善与发展自我,发展态势表现为有关学科的边缘性与交叉性不断融合。管理学是多元化的,经济学是单一性的。因此,与管理学相比,经济学拥有更多的科学成份。

4.研究范式辨析

研究范式上,经济学“收敛性”凸显,而管理学却呈现出很大的“发散性”。运用解析主义方法,经济学先把社会经济所包含的内容区分为彼此隔离的个体,然后研究个体间的对立关系;而管理学则采用整体主义方法,视组织为系统的有机整体,运用系统论来剖析组织构成要素间相互依存、转化与独立的关系。以演绎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经济学,通过从一般到个别,利用从逻辑或理论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该模式是否真实存在;而以归纳法为主的管理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全部给定事件的秩序,总结和运用经验,其理论只是直观地解释具体管理活动。

5.研究视角辨析

管理学视角是以企业为核心,而经济学视角是以市场为核心。经济学研究的人,应该是抽象的;而管理学认为,组织与人均为具体、实在的,组织与人均有千差万别。管理学是关于组织及其成员特性与关系的学科,其主线是发现、发掘组织和人的价值,其基础是数学;其从经济人假设出发,经过经济理性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全面发展的人假设,不断更正、超越脱胎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发展趋势是理论复归到经济学。管理学尽管兼顾社会利益,但研究重点却是在单个企业竞争力提高方面。围绕经济活动,管理涉及到物、人与生产,也涉及流通与消费、企业与市场,更涉及到战略与技术。由此,庞大的工商管理学体系出现了。

研究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层次不同。经济学着眼于宏观经济视角、普遍性视角、指导性视角,而管理学则着眼于微观视角、特殊性视角、操作性视角。经济学主要研究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而管理学主要探讨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即投入与产出问题。从经济人的自利性出发,经济体制、机制成为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从权威控制和人的行为自觉性出发,管理学研究资源配置的一般技术与方法。从比较共性和比较宏观性出发,经济学侧重研究普遍规律;从比较个性和比较微观的角度,管理学侧重于研究特殊性和操作性方法。从经济运行调节的角度,这两者的区别是:经济学认为,“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机制,“看得见的手”就是政府干预,在管理学看来,这是“摸得着的手”。[4]这三只 “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与完善。

二、经济学与管理学联系

经济学与管理学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互补,研究领域出现相互渗透与借鉴的发展趋势,两者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伴随着这种趋势的日趋显化,以致出现管理经济学和经济管理学。

1.经济学是管理学主要的理论基础

管理学中的诸多决策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经济学。其研究虽然使用数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作为理论基础,但经济学始终是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管理学的理论均以经济学为基础,受到一定时期经济学思想的影响和熏陶,尤其是深受主流经济学的影响。作为管理学的理论发端,其理论背景诸如分工和追求效率的管理目标,“经济人”假设的出发点。在“国富论”中,斯密最早提出,劳动和技巧更熟练,判断力更强,生产力增进更快,都是分工的结果。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思想,“如何分工”理论作为科学管理的理论:高管与员工各司其责,在诸多工序中,经验被科学替代,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基于“经济人”假设,推导和创立以薪酬激励高管和普通员工的方法。

经济学的使命就是如何使财富增长成为可能,产生更大的效率,这就需要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对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完成这一任务,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多是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经济学在实践中应用生成管理学。管理学认为,在整个发展历程中,人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与经济学相比,管理学体现出更大范围和程度的多样性和兼容性。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逐渐延伸到企业,基于经济学视角研究企业管理,建立“企业理论”新分支,诸多迹象表明,这两者边界日益模糊。管理学正在借鉴经济学以及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身。

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科研究宗旨均为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使这两者联系日趋紧密。德鲁克把管理定义为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管理学深入研究管理活动的深刻动机,而这正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管理学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和产权理论分析和研究企业管理的激励问题,运用信息经济学原理研究企业投资风险。这两者均运用博弈论研究厂商竞合关系,随着学科发展的相互借鉴与渗透,两者越来越密不可分。

假设前提方面,经济学与管理学共有两个基本假设:资源稀缺和经济人假设,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学研究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具有理论指导实践的效用。而管理学重视实践问题的解决;“经济人假设”,正是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直接来源。即把经济活动看作是具有利己心的经济人活动的观点。尤其是经济学要通过一系列研究,诸如关于不完全契约与不完全信息下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和契约安排,对企业组织、决策权利和监督、激励、控制诸多问题及组织内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研究,使经济学理论拓展到管理学的研究视野,成为管理学、尤其是组织理论演化发展的有力支持。在长期的分析与研究中,管理学循序渐进,使经验演化上升到科学和艺术。经济学追求的是既有约束条件下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管理学追求的却是从既有条件和情景出发,为达到“满意标准”而科学“合理”地决策。管理学认为,通过有意识、有效率的管理则可实现零和博弈向正和博弈的转变。

由于这两者交叉和渗透之处很多,商界对管理学与经济学并不作严格区别,把管理学家也称为经济学家。

2.经济学为管理学提供分析方法

管理学的多种分析方法源自经济学,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等是经济学供给管理学的研究方法,要求比较特定成本和效益,旨在以最少成本获得最大收入,即管理学的“经济原则”。该原则和相应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大大超过经济活动领域,几乎涉及人类全部活动。对于经济学实用化,管理学功不可没,其不但检验了经济学研究成果,而且也为经济学“侵略”其他学科领域发挥了先锋和桥梁的作用。管理学的价值工程是上述经济分析法的具体化和拓宽。通过管理决策与实施,价值工程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功能分析,以最小成本提高服务和产品的价值。又如作为经济学、数学的综合统一体,计量经济学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管理学的分析中。

3.管理学促进经济学实用化

通过管理,经济学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微观经济学的应用研究促进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宏观经济学促进公共经济管理和战略管理发展。经济学中的定价、供求分析和市场分析被广泛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去。微观经济学理论通过企业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宏观经济学中政策建议通过政府管理体现其实用价值,这些都是经济学实用化的结果。

4.管理学的发展检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经济学理论应用到管理学的实质就是检验经济理论的过程。如,战略管理思想[5]的本源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认为,市场是失灵的。并进一步提出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加强经济干预,扩大有效需求,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但该理论经过宏观管理实践的检验结果是经济滞涨,说明凯恩斯主义存在缺陷,主要因为政府失灵的问题。所以,经济学理论需要管理实践不断检验,进而推动经济学不断发展。

三、经济学与管理学日益融合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依赖日益加深,对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资源与环境均是有限的,其承载力甚至是极为有限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科目前都在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成为经国济世的显学,这使两个学科的关系愈发紧密,[6]22两者的发展日益趋同。对资源使用的关注,是这两者紧密联系的基础。为了共享彼此的资源,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并谋求共同发展。经济学的营养,源源不断地供管理学吸收,因而其不断发展;经济学也越来越多地实行拿来主义,采用管理学的理念、方法进行完善。

1.经济学向管理学研究领域的渗透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加里·贝克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的一切理性行为,就是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由此,经济学帝国主义凸显,开始向其他学科略地攻城。其中,对管理学的不断渗透体现在,对组织管理行为,经济学进行具体细节的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分析公司组织。深入公司内部研究其组织结构的经济学是交易费用理论;

(2)分析政权组织。深入分析和研究政治行为的经济学原理是公共选择理论;

(3)分析组织内部个体行为。研究个体行为选择的经济学理论是博弈论;

(4)分析组织文化现象。组织治理制度的分析和研究是制度经济学。这些经济分析,曾经一直是隶属于管理学的研究领地。

2.管理学向经济学研究领域渗透[7]

整体组织,曾经一直是经济学的研究领地。管理学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主要表现在:

(1)战略管理学突破局部问题的研究视野,开始对组织之间与组织环境进行整体研究。从影响企业的外部力量探求管理的基本规律,因而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特别是来自于政府诸多干预的环境要求。60年代后战略管理学巨变,因为经济自由主义复兴,政府失灵的观点由公共选择理论提出,提出把自由企业与自由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工具,主张和提出学习组织、战略联盟、流程再造理论——均建立在分工理论基础之上,均表明产业经济学研究领地已被管理学关注;

(2)管理行为学研究,属于微观经济学研究领地。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管理学研究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运用委托—代理与产权理论研究厂商内部的激励问题。随着经济学与管理学科学的互相渗透和借鉴,这两者日益密不可分。

3.经济学与管理学融合[8]

现代企业理论的生成与演化,标志这两者科学融合及交叉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9]经济学的激励机制模型化和管理学软性激励论相结合,前者中行为动机研究、行为的实证研究成果丰富,后者中逻辑推证精致、严谨,这两者互补互动,使激励理论人性化,既贴近现实,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激励机制模型化,产生实用而严谨的员工激励理论系统。经济研究管理化,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科的交叉范围越来越大;在更大程度上,管理学吸纳经济学最新研究方法、最新成果,尤其是实验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使这两者在企业组织方面发生真实沟通。二者互相向对方领域的渗透趋势和这两者内在互补性,为这两者的联系创造有利条件,更进一步放大这两者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应,这两者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增强。

最初,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科的人性假设是根本不同的。对于人性假设,经济学更注重人“趋利避害”本能的自然属性,而人类的社会属性被忽视。在管理学中,人被划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人对组织的依附性很强,并处于客体地位。管理学更关注人性,它不仅关注人的自然属性,更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因此,管理学中的人性更为具体、更为复杂多变。行为经济学出现后,这两门学科的区别已成为历史。行为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理论预设的单一的自利动机假定把人类动机狭隘化,这必然会严重限制经济学的适用范围和分析效果。况且,仅仅用自利来概括人性的本质却是有失偏颇的。曼德维尔首次深刻论证自利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关系。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中,揭示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除自利之外,还有派生于同情心的利他动机,这驱使人的行为合乎利他的社会规范。这个论证仍然不够有力。行为经济学能够借助于神经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说明人类不但自利,而且利他的机制。[10]

四、经济学与管理学融合及其教学启示

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科融合是个大趋势,对于高校来说,要未雨绸缪,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及组织机构设置各个方面顺应这一趋势。

首先,加快开设反映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科融合的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力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目前,总体上诸多学校的有关院系和学科门类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仍然囿于单一的学科门类、或经济学、或管理学,难以适应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其次,加快管理学与经济学交叉的学科专业设置,既是专业建设的大趋势,也是人才培育、新兴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科的交叉、融合,寻求新兴学科增长点。因此,分析和掌握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演化规律,尤其关注、乃至重视这两门学科融合的意义和趋势,充分利用他们融合带来的优势与挑战,加快新兴学科发展步伐,探求新兴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路径,在促进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做好学科结构的优化与学科水平的转型升级。

再次,加快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两个乃至多个学院的整合,促进资源互补互动与共享,提高教学与研究资源配置的协同效应。长远看,应尽快改变经济学、管理学分散于两个乃至多个学院的组织设置,尽快排除学科分割的组织障碍。过渡时期,先构建跨学科的组织制度安排,建立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科的教学与研究的协调机构,促进他们的开放与整合。

最后,加快储备与培养经济与管理复合型师资队伍,成为支撑经济学与管理学融合发展的人力资源。高校不仅要突破院系、学科的限制,组织分散于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的相关教师联合攻关,使他们在增进彼此了解的基础上,既弥补知识欠缺,又发挥专长;要采取走出去、读进去、请进来(名师)三者协同的办法,[11]让教学和研究人员尽可能多地学习、分析和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科融合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顺应E&M学科融合的历史潮流,促进相关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发展。

[1] [6]武博,严旭.E&M区别和联系的再思考[J].经济评论,2007(5).

[2] 萨缪尔森,诺德豪思.经济学(第14版)[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3] 芮明杰.创新制胜——现代企业管理创新[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4] 席酉民,韩巍.中国管理学界的困境和出路:本土化领导研究思考的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40.

[5] 蒋峦,谢卫红,蓝海林.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综述[J].软科学,2005(4):14-18.

[7] 刘源张.中国管理学的道路——从与经济学的比较说起[J].管理评论,2006, 18(12):3-7.

[8]乌家培.与时俱进的E&M[J].学术研究,2004(9):3-7.

[9] 高核.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融合及未来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21-123.

[10] 周志太.外国经济学说史[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修订版:399-410.

[11] 周志太.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协同创新网络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3:1-9.

(责任编辑:李瑞兰)

2016-09-28

翟文华(1972-),女,安徽蚌埠人,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FJL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3JJD790012);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Y2015D42)。

10.3969/j.issn.2096-2452.2017.02.014

G

A

2096-2452(2017)02-0064-05

猜你喜欢

管理学经济学学科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简明经济学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浅谈管理学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