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待审美在高校音乐鉴赏课中的价值及运用

2017-03-07金云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音乐教师学生

金云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1〕



高等教育与教学

期待审美在高校音乐鉴赏课中的价值及运用

金云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1〕

音乐鉴赏课要完成一次完整的审美体验,需要经过三个审美环节:期待、交流和回味。其中的期待环节,可以迅速弥补学生因审美经验和审美视野不同而造成的审美差异。教师应客观面对学生的审美差异,着力拓宽既定期待视野,注重筛选和传达作品相关信息。当学生有了强烈的期待审美,音乐鉴赏课的审美活动就会顺利而完整。

音乐鉴赏;期待审美;打破定势;拓宽视野

音乐鉴赏课是在2006 年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的8门限选课程之一。方案提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应该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课程目标,而音乐鉴赏课在众多艺术类课程中,对审美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中音乐体裁的选择极其丰富:抒情动人的艺术歌曲、婀娜多姿的舞蹈、生动活泼的小品、气势磅礴的大型交响乐、华丽炫目的歌剧和舞剧、视听盛宴的音乐剧等等。这些多样的音乐体裁都通过音乐的多层次美感,将欣赏音乐的学生主体和被欣赏的音乐客体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一堂音乐鉴赏课就是审美意识的集体萌发、成长继而发酵的审美体验,学生只有通过一次完整的审美体验,才能真正领略一部音乐作品的美感,并将审美体验沉淀下来,为下次鉴赏活动储备审美能力。

一、音乐鉴赏课是一次完整的审美过程

在一堂音乐鉴赏课中,必然有三方关系互为构建:教师是课堂设计的主导者,学生和音乐分别是这堂鉴赏课的主体和客体。教师在课堂中根据音乐的审美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而学生在课堂中所经历的审美体验,也将深远地影响到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认知。

要完成一次完整的音乐审美体验,听音乐的主体一般需要经过三个审美环节:期待、交流、回味。期待是指在鉴赏作品以前对作品的审美预判,交流是指在鉴赏作品过程中的感知和情感体验,回味是指音乐作品在心灵中的持续作用和美感深化。而在目前的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往往会将交流环节作为审美体验的重点甚至是唯一环节,而忽略了期待和回味环节。造成的现状是学生茫然接受既定作品,鉴赏过程投入不够,课后审美体验抛之脑后等。如此一来,音乐鉴赏课的审美实现大打折扣,教学效果寡淡无味。这三个环节在音乐鉴赏中虽为先后关系,轻重有别,但是却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一次完整的审美体验。三个环节中,期待和交流主要在课堂上完成,由教师设计和主导,而回味则需要在课后,由学生自己主动完成。本文主要探讨期待环节在音乐鉴赏课堂中的审美价值和运用。

二、期待审美在课堂运用中的价值

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谈到:“审美是主客体融为一体的直觉活动。”所以音乐的审美体验依赖直觉的参与,与主体的内在体验紧密结合,并形成独一无二的审美差异。在课堂上,学生主体因为以往不同的审美视野和审美经验,导致他们的审美差异客观存在甚至大相径庭。而期待审美在课堂上的恰当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种差异。以下分析审美差异的几个表现:

1.对艺术形象的想象空间存在差异

同样的一部音乐作品,学生的艺术形象想象空间差异较大。比如当介绍大提琴的音色特点时,教师选择为学生播放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先生演奏的音乐小品《大黄蜂》。为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提前并不告知曲目名称,而是让学生听完再根据想象力为乐曲取名。具备一定音乐知识储备的学生会提到世界名曲《野蜂飞舞》;有的根据声音特点直接起名为“蜜蜂”;还有些同学联想到动画片猫和老鼠的追逐场景;有的联想到抽象的情绪词语“烦躁、攻击”等。这些都体现了个体之间存在对艺术形象想象空间的明显差异。

2. 对不同文化的接纳和认可存在差异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是中国交响乐作品中的巅峰代表作,汉族几千年的文化沁润其中,作品的灵魂——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协奏曲中还运用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的表现手法。在介绍作品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学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如大部分汉族学生会对故事和音乐熟稔于心并被深深打动。而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则表现出对故事的陌生和不解;他们长期浸润在新疆文化和自己民族的音乐之中,对戏曲元素的理解与接受也较为困难。因此没有相似文化积淀的先在审美经验,就大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课堂审美体验,继而影响了对音乐的接纳和欣赏。

3. 阴柔与阳刚的审美差异

芭蕾舞剧《天鹅湖》被誉为是世界芭蕾舞王冠上的一颗明珠。这部作品有奇幻的童话色彩和浪漫的爱情誓言,其中身穿白色天鹅服的舞蹈形象已经成为了芭蕾舞的代名词。舞剧中女演员的舞蹈动作和组合,以及女演员的服饰特点等,渲染出一幅典雅、传统的女性阴柔之美;而男性的阳刚之气在舞剧中则少有体现。在鉴赏过程中,因为故事及表现形式的阴柔美,以及天生的生理区别及审美差异,女生对作品非常期待并积极欣赏,但是部分男生却兴趣不高,投入也不够。

4.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世界排名四大音乐剧之首的《猫》是音乐剧作品的巅峰之作。惟妙惟肖的猫的造型、独特诡异的舞台设计、曲折奇幻的故事情节、酣畅淋漓的音乐表达等,都使学生非常期待这部作品。音乐剧《猫》融入了宗教文化:如开场舞中杰里科猫族共同演唱的令人震撼的《哈利路亚》;在剧中猫族们多次呈现出来的庄严肃穆的宗教仪式;最后“魅力猫”被送上“九重天”那神圣的族群膜拜的场景等。对于长期浸润于中国文化的学生来讲,对这些情感表达方式迷惑不解,使鉴赏作品的难度加大。

5. 不同时代的审美差异

《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是一部史诗性的大型声乐套曲。作品以黄河为背景,展现了抗日战争广阔壮丽的图景,是当时最杰出、最典型、影响最大的声乐作品。在作品的鉴赏中,虽然学生很容易被声势浩大的音乐表现形式吸引,并对其中的歌曲《保卫黄河》非常熟悉和喜爱,但是由于自身阅历以及审美的时代差异,容易出现明显的审美落差:如因不了解旧日黄河船夫的工作场景,所以不易体会《黄河船夫曲》中劳动号子传达出的伟大精神;如果没有见过壶口瀑布的奔腾汹涌、太行大峡谷的雄奇峻美,又怎能欣赏《黄河颂》中男中音美声唱法的深沉壮阔;如果对抗日战争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历史不甚了解,又怎能感受《黄河怨》中女高音独唱的哀怨凄苦呢。所以当以往的审美经验限制了当下的审美体验时,更需要教师在审美期待环节做更多的准备工作。

审美差异是客观存在。在音乐鉴赏课上如果只做交流不做引导,只鉴赏作品不期待作品,只有过程审美而没有期待审美,用一个模板来诠释所有的音乐作品,无疑会极大影响审美效果。在鉴赏课的交流环节之前,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运用期待审美,迅速弥补学生因审美经验不足和审美视野狭窄造成的审美差异。

三、期待审美在课堂上的运用

在音乐鉴赏课中,能够对欣赏者期待审美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有三点:一是审美主体的定势心理,也就是学生先前已经形成的音乐审美经验。二是既定期待视野,也就是基于这种经验而对作品接纳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对审美客体的信息导向所形成的心理暗示,也就是作品相关信息的传递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因此,想要在期待审美环节做足文章,就需要教师从以下方面给予关注并寻求策略。

1. 打破审美主体的定势心理

音乐鉴赏课程的第一堂课往往成为大学生审美期待的最重要一环。而审美双方中的主体——学生,大部分在中学时没有接触过系统的音乐鉴赏课,当面对公共艺术课程时,往往抱有好奇、无所谓、轻松、揣测的定势心理。第一堂课是打破学生定势心理的最好时机,笔者往往从提问开始。

比如,抛出问题:“请问有哪位同学曾经走进真正的音乐厅聆听过一场音乐会?”在多年的教学中,几乎未见到过有学生举手。学生较为空白的鉴赏经验基础,也为教师的期待审美引导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剖析问题:当询问学生从未去过的原因时,学生们总是积极作答,总结起来包括囊中羞涩、不了解音乐会的演出信息、不知道去哪里观看、不知道如何选择节目等。在这些原因和困难中,隐藏着他们真实而积极的期待,此时的教师应将解决问题作为重点,进而开展下一步的引导。

解决问题:此阶段,教师将精心准备的答案一一告诉学生。如,看不同档次的音乐会到底需要花费多少钱?音乐厅在哪里?如何了解演出信息?甚至教师还会和学生分享如何花较少的钱坐到较好的座位等。在此环节中,课堂气氛逐渐热烈,学生们跃跃欲试,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进音乐会的圣殿,去成为那个高雅的绅士或女士。此环节已经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将高雅音乐变成了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一部分,顺利实现了期待审美的引导。

进入主题:当学生的期待审美被唤醒,教师需要立刻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到课堂,最后一个问题便适时提出:“当我们准备好一切将要进入音乐厅时,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听众?”接下来学生们会在好奇中了解到音乐会听众的服饰要求和相关的行为礼仪,以及如何尊重音乐、聆听音乐等。最后,教师会在课堂上将所有的音乐会礼仪告知学生,提出对学生的期待和要求。

就此,学生的期待心理已经具备,定势心理已被打破,学生自此会以积极的心态迎接音乐鉴赏课的开始。

2. 拓宽既定期待视野

高校音乐鉴赏课中,学生会接触到丰富的音乐体裁和多样的音乐形式。但因各种条件所限,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期待视野往往局限于信息最为便捷的流行音乐。因此如何让学生拓宽既定的期待视野,顺利接纳多种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是审美期待的重要功课。

(1)快速拓宽期待视野

针对学生对音乐概念、范畴、形式的感知局限,精心准备一次音乐概述课程,将成为快速拓宽学生期待视野的好办法。这堂课可以较完整全面地介绍音乐的概念、分类和经典代表作品。介绍器乐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类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的实物或图片,同时选择经典的乐器演奏片段进行赏析;介绍声乐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的演唱方法和多样的演唱形式,同时对比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片段等。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选择那些经典、有代表性、短小有吸引力、对比鲜明差异大、震撼有说服力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到音乐世界是如此包罗万象、美不胜收,迅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产生对多种音乐作品的强烈审美期待。

(2)深入拓宽期待视野

在音乐鉴赏课中,深入鉴赏单部作品,是较为常见的授课形式。在众多作品的选择上,交响乐是古典音乐中的一个重量级的音乐体裁,在音乐鉴赏课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类审美类型。但是对于既定审美视野较窄、文化差异明显的大学生而言,交响乐欣赏起来难度大,接受程度也不高。如果教师不做期待审美的功课,就贸然介绍一部交响乐给学生欣赏,无疑会让审美体验大打折扣。

以代表中国交响乐较高水准的一部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这是一部融入了中国文化、中国音乐元素并运用了西方作曲技法的交响乐作品。虽然艺术成就很高,蜚声海内外,梁祝的故事也家喻户晓,但是在音乐鉴赏的课堂上,发现几乎没有学生完整欣赏过此部作品。究其原因:一是乐曲运用了大量的中国戏曲元素,而当前的大学生对戏曲审美较为疏离和陌生;二是故事距今年代久远,与梁祝爱情故事相关的艺术形式如歌曲、影视、戏曲、绘画等种类繁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三是复杂的曲式结构、20多分钟的音乐时长让学生听不懂,也坐不住;四是对交响乐的作曲技法和形式感到陌生,不具备鉴赏能力等。针对这些情况,要使学生成功鉴赏这部作品,必须在期待审美环节下功夫,只有深入拓宽期待视野,学生才能顺利接纳作品,完成审美体验。

在如何拓宽对这部作品的期待视野上,教师选择了一个切入点,即在介绍和品鉴这部作品前,让学生先欣赏一个节目——《美丽的爱情传说》。这个节目来自于2016年G20峰会杭州西湖大型实景演出,这是国内首次在户外的水上舞台举办大型交响音乐会,重点突出了中国文化与世界交融的主题。《美丽的爱情传说》以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主题,呈现了多种舞台艺术形式。在欣赏前,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学生们观看完节目后,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节目开头出现的一段戏曲表演是出自哪个剧种?有什么特点?此问题是为了先行一步,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和熟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越剧戏曲元素,在主动感受越剧唱腔抒情典雅、清丽秀美风格的同时,为下一步欣赏交响乐拓宽戏曲审美空间。

第二,根据节目中出现的器乐演奏场景,请思考一下什么是小提琴协奏曲?交响乐《梁祝》的鉴赏是纯音乐的聆听,单独和学生们讲解交响乐的演奏形式是抽象和无趣的。但在该节目中出现了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和整个交响乐队合作的协奏曲形式,当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了协奏曲的演奏过程,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对交响乐的审美空间。

第三,纵观整个节目,共出现了几种音乐表现形式?这个节目融合了戏曲、协奏曲、舞蹈、合唱、高科技舞美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中西合璧,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提出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观察用多种形式来表现同一主题的音乐表现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多种音乐形式的不同审美特点。

3.利用审美客体的相关信息给予学生心理暗示

能够对欣赏者期待审美产生直接影响的还有教师对作品相关信息的传递。信息包括作品的标题、介绍和评价,作曲家的地位及生平,作品创作意图,演奏家的风格等内容。由于教师的筛选重点和切入点的不同,这些信息导入将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心理暗示,并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期待审美。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欣赏者注意力导向的选择;二是对欣赏者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等综合心理活动的导向与规定;三是对审美主体审美标准判断的影响。

(1)对欣赏者注意力导向的选择

每部音乐作品都有鉴赏的重点和精华部分,教师的筛选和引导,将帮助学生分配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艺术成就和价值最高的部分。如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第二幕开场,这段场景描绘了夜色中王子和天鹅公主的初次相见。如果在欣赏前教师不加引导,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的白天鹅公主的造型和舞蹈,将会过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忽略了音乐在其中的穿行。而恰恰这段贯穿其中由交响乐演奏的“天鹅主题”,是整部舞剧的音乐主题,因其极为优美动人,早已成为各大音乐会保留的经典曲目。因此,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把握重点并适时引导学生,将会影响鉴赏效果,降低鉴赏价值。

又如在鉴赏音乐剧《猫》时,学生将从眼花缭乱、扣人心弦、美不胜收的表演中得到视听的巨大享受。但是教师如果未加引导,学生可能会更加关注舞美灯光,或被猫的造型打动,或对神秘猫的世界感到迷惑,而忽略其巨大的音乐魅力。在欣赏这部作品前,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问题:音乐剧这种表演形式的特点;这部作品中多样的舞蹈形式及特点(如踢踏舞、芭蕾舞、苏格兰舞、爵士舞、现代舞等);多种音乐风格并存的演绎(如爵士乐、摇滚乐、宗教音乐、抒情音乐等);这部音乐剧中最高潮部分——传世经典歌曲《回忆》;这部作品中传递出的爱和宽容的主题等。有了以上导向,学生便会合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更精准把握作品的艺术价值。

(2)对欣赏者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等综合心理活动的导向

在某些音乐作品的鉴赏中,引导欣赏者倾注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其价值往往大于只关注音乐本身。如鉴赏世界歌剧的经典代表作品《蝴蝶夫人》,这部歌剧表现的是西洋文化和日本文化冲突下的爱情悲剧:日本舞女“蝴蝶”倾慕自己心目中近乎神圣的丈夫和他带来的新文化,她甘冒被宗亲驱逐之大不韪,毅然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她以东方女性的忠贞坚守爱情,在红尘滚滚的俗世,等待爱的黎明,最终在丈夫背叛、儿子离去的绝望中自尽身亡。

歌剧中的演唱全部采用意大利语的美声唱法来完成,如果不了解作品的背景,鉴赏将变得艰涩难懂。教师如能够精彩诠释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爱情悲剧,就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体验,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就会将作品内化成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进而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异域语言和歌唱方法带来的审美障碍也将变得容易克服。

(3)对审美主体审美标准判断的影响

在评价音乐作品和音乐人物时,审美主体——学生的审美标准存在差异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教师确定信息导向,相对统一审美标准。

鉴赏流行音乐,无法回避一位创造了流行音乐巅峰的音乐天王——迈克尔·杰克逊。无论是他的一生还是作品的创作演绎,都有很多的非议。在他的人生各阶段,有恋童、漂肤、整容、离婚、破产、性向不明等负面丑闻;在音乐创作表演方面,他的招牌舞蹈动作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大家质疑为性暗示等。如何看待他的作品和成就,所要选择的审美方向及标准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选择最能凸显其艺术价值的两个方面:

在音乐和表演方面:迈克尔·杰克逊对世界流行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一生获得14项格莱美大奖, 26项世界音乐大奖,是世界上获奖最多的歌手。他创造了太空舞步;创造了最奇特的舞蹈动作——“反地心引力错觉”45度前倾舞姿;融合了黑人蓝调与白人摇滚,开创了流行音乐创作和演唱的另一扇大门;开创和引领了现代流行乐的MV时代,将音乐从简单的聆听带入视听一体的新纪元等。

在慈善方面:迈克尔· 杰克逊对人类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一个人支持了世界上39个慈善救助基金会,一生共为慈善事业捐款3亿美金,是全世界以个人名义捐助慈善事业最多的人,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在课堂上,教师将这位音乐巨星的音乐成就、慈善活动等信息传导给学生后,学生的审美判断和标准自然受到暗示和影响,并将审美重点放到这位传奇人物的巨大音乐成就中来。

四、结语

音乐鉴赏课需要完整的审美体验,其中期待环节的体验是审美成功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客观面对学生的审美差异,着力拓宽既定期待视野,注重筛选和传达作品相关信息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期待审美,那么音乐鉴赏课的完整审美过程也将水到渠成。

[1] 修罗海,罗小平. 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 任超平.审美语境中的音乐鉴赏——音乐内容三层次与审美过程三层次的对应关系浅析[J].电影文学,2008(01).

[3] 李夜雪.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鉴赏类课程教学之审美解释 [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12).

[4] 张丽.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研究[J].音乐时空,2016(02).

(责任编辑:樊 霞)

2017-03-03

金云霞(1976- ),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

郑州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编号:ZSLX2017149)

10.3969/j.issn.2096-2452.2017.03.016

J605

A

2096-2452(2017)03-0069-05

猜你喜欢

音乐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圣诞音乐路
学生写话
音乐
学生写的话
圆我教师梦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