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从萨奇曼教学模式到网络教学模式的转变
2017-03-07王瑞萍
马 进 王瑞萍
(甘肃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从萨奇曼教学模式到网络教学模式的转变
马 进 王瑞萍
(甘肃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思想政治理论课乃至所有大学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判断与选择,而不仅限于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背的滚瓜烂熟。萨奇曼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把学生当做纯粹只是接受客体的方法,网络探究模式是在这一基础上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它构建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导学习的新教学理念。
萨奇曼教学模式;网络探究模式
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前,可能被授课教师告知:可以在课本中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尤其是在平行班同一门课程由较多老师授课而考试只采用一套试卷时,学生在面对考试时都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课本的死记硬背上,这是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判断与选择,而不是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背的滚瓜烂熟。当然,基本的知识结构掌握是前提。在学校中能记住“正确答案”的人成绩很好,但是生活中的成功人士通常是那些乐于提问并能寻找答案的人。真正的智慧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所知有限,敢于用无尽的好奇去探索挑战无知,这也是学习的真正乐趣。本文试图通过运用探究模式中的萨奇曼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来找到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模式问题的方案。
一、萨奇曼模式
教学模式,就像模型、蓝本或配方一样,为预定的结果提供了必要的步骤,选择一定的教学模式,取决于预定的结果或者教学目标。理查德·萨奇曼认为:青少年先天的好奇心能在探究过程中得到训练和培养。当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遇见学生不是出于真正的兴趣而提出why的问题时,他们就可能已经掌握了信息并已将信息内化成自己的理解了。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认真充分的准备,萨奇曼教学模式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模式。萨奇曼模式的步骤:
(一)选择问题,激发研究
此模式以教师挑选一个困惑性的情境或问题作为开始,该情境或问题必须对学生有趣味性或吸引力。学生可以以此来开始探究过程,不提供答案,大部分问题可能有几种答案。一旦选定问题,教师就完成了对问题的必要研究,就必须为问题探究阶段准备快速参考的信息单。在开始探究阶段时,教师还要决定应该给学生多少信息,还要考虑在授课过程中出现困难,应该提供什么附加信息。
(二)介绍过程,展示问题
在探究课开始之前,教师要向全班介绍整个过程,全班都可以参加这个过程。教师是信息源,但只回答YES或NO为答案的问题,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构思的,教师可补充信息或指导学生的提问,但是学生必须自己假设问题,教师控制整个过程但不控制结论。
(三)收集信息
在该模式中,每一个问题必须以假设的方式提出。比如:学生不能问“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因为该问题是要求教师提供信息的;同时,问题必须简明,以便教师能以YES或NO回答,比如:“是否有中国的因素导致鸦片战争爆发?”教师可以随时补充信息或扩展问题。但是,在学生提问时让他们碰到一些挫折也是重要的。
(四)形成理论假设并验证假设
当学生提出一个似乎是答案的理论性问题时,该问题被作为理论假设来提出,并写在黑板的特殊位置。到这一步,收集的信息都直接与证明或推翻该理论有关。如果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证明,学生就可以把该理论是为答案,进入该模式的下一个步骤。如果学生不接受该理论,那么该理论就被否定了,学生重新开始收集信息,只要教师同意,学生随时可以进行讨论。
(五)解释理论并阐述相关规则
此步骤中,学生要解释作为假设性答案的理论并阐述与该理论相关的规则。学生有时会发现他们的缺陷,这样的话,就必须让他们回到信息收集和试验阶段,教师不能对学生这时进行纠错。一旦学生证实了假设或理论性的答案,让他们对此进行解释并说明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六)分析过程
与全班学生讨论探究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回顾他们得出理论假设的过程。学生要思考他们怎样才能加速整个过程,分析他们所提问题的类型,从而总结出如何才能形成更有效的提问技巧。
(七)评价
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从过程中得出结论,鼓励并让他们养成提问和寻找答案的习惯。
萨奇曼模式是传统的探究学习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传统的学习模式,因此,作为探究学习模式也需要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向前推进。
二、网络探究模式
网络模式是教学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以网络为主要信息源,创始者是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网络探究模式是集网络信息和其他各种资源为一体的主体性单元。虽然网络探究模式是以网页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但学习所需要的内容远远超出网页内容,学生还要进行课本阅读、补充阅读和其他资源的学习,也要进行与学习主题有关的活动。笔者认为,网络探究模式是以萨奇曼模式作为基础的和展开和深入,但网络探究模式注重学生学习的主题,其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所要求的指导方法是学生的学习受主题和相关材料的指导还是由他们自己的调查和探究来指导,而萨奇曼模式注重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网络探究模式为师生创造了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机会,它提供了一种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导学习的组织化的教学设计,其最终目的是向学生展示问题,让他们凭获得的资源来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所规定的内容。其基本步骤如下:
(一)选择问题,激发研究
网络探究模式是从一个开放式问题或迷惑性情境开始的。问题源于课程内容,但他的答案取决于学生将要进行的探究。第一步是教师寻找合适的网页和其他涉及该问题的资源,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就是为学生找到一些最有帮助的网站。
(二)在网络探究模式模板上展示问题
可以使用方便的模板来创立和向学生展示网络探究模式:(1)介绍:向学生介绍活动或课程。(2)任务:对学习者活动的最终结果做简明扼要的描述。学习者应该明白他们需要收集的信息,再把信息转化成新颖的东西。(3)过程:该部分列举了学习者完成任务必须遵循的步骤。包括网络链接和学生完成任务需要的其他资源的名称。(4)评价:描述怎样评价学生的表现,包括教师所期望成果的特点等。(5)结论:归纳学生完成该探究活动或课程后将会有何收获。(6)参考:列出所使用的资料来源。
(三)学生收集数据信息来解决问题
该模式中,是由学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是学生探究推动着学习。所有资源、网络和其他资源都列在开放性问题的文本中,学生必须单独或集体工作来解决这些问题。老师的作用是回答技术性和其他问题,引导学生获得他们所需的工具,这样他们可以研究出各自独特的又合理的成果。
(四)学生形成并证明结论
学生要得出、检测并证明结论,当他们向班上其他同学或其他小组展示工作成果时,他们要检验它们的结论,因为网络探究模式展示的问题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答案,每个答案都需要经过再思考。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真谛在于寻找人类所面临的复杂问题的可能性答案,这是网络探究模式相比于其他探究模式的最大价值之所在。它会让学生意识到:研究者们常常不太理解需要学习的内容,但他们有勇气去面对每一个学科的神秘的荒野。
三、从萨奇曼教学模式到网络教学模式的转变
探究模式是以问题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该理论被描述为“一种教育策略,用来展示重要的、上下文一致的、真是的语境,向学习者提供资源、指引和介绍,使他们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巧。”[1]在问题学习中,老师是主题专家,资源向导、任务顾问团。老师的作用是鼓励学生参与,提供适当的信息使学生不误入歧途,避免消极反馈,充当学习伙伴。[2]
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既提出问题的主动权,又回答问题,学生变成被动的接受者,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为直接讲授模式。而我国过去的思政课教学包括现在的部分思政课教学大都采用直接讲授模式。在这种讲授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是被动接受,缺乏思考和理解;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就会导致上课的出勤率不高、抬头率低,缺乏课堂应有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即使教师在转换教学的方法,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音频资料来吸引学生,但从长期效果来看仍不甚理想。因为在传统的直接讲授模式中,学生作为学习、获得知识的主体性被忽视掉,短暂的吸引力不能发挥长期持久的效果,更不能培养学生运用教师所将理论知识去发现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萨奇曼教学模式所创立的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的教学提出的旨在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极大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在萨奇曼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很明显,该模式以教师挑选一个困惑性的情境或问题作为开始,虽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以此来开始探究过程,但教师在这之前必须对所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全面的研究,才可以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也受到教师的指引。而且空间范围受到较大的局限。在现代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获得知识和思考问题的资源不仅是好奇心的驱使,更重要的是要结合理论对现实问题和热点时事的思考和判断,这也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所在,理论是为了能够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现代大学生如何认识、判断现实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政课教学的圣神使命所在。
在现代网络普及、即时化的条件下,大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收网络信息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兼具现实性与虚拟性情况的综合。网络的根本特性是开放性,是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打破了时间、空间、速度上的限制。网络作为一个综合信息集成系统,教学信息资源的内容以超文本的形式存在,其超媒体界面可通过网络链接到多个与思政课相关的主题网站。思政课可充分利用网络上最新的教学构思、教学资料、众多模式的教学软件、网上课程、丰富的课程参考文献、课程开发工具和图像资料,及世界各地的研究项目、网上期刊、印刷物及各种动态性信息和每日新闻、快讯、消息、动态汇报等等进行知识拓展,综合利用精美的画面、优美的音乐、逼真的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图文并茂地丰富信息内容对原有知识进行评论与补充,使教学资源内容与形式不断丰富,资源系统结构逐渐优化并不断完善,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实现区域内共建共享和区域之间共享互换,最大程度地促进教学系统内部的互动,实现有限教学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网络教学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认知社会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它构建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导学习的新教学理念。教师在这一教学模式中,资源是清楚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评价的价值观是网络探究模式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思政课要想成为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就必须让学生明确学校里学生所接受的思维训练与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因为在生活世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找到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要更困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网络探究模式为学生将已有知识信息和新信息联系起来,培养一种直到满意解决问题才罢休的毅力。学生所获得的不仅是正确答案,更是一种源自调节环境和解决问题所形成的满足感,形成了一种能力,即不再以向老师提供答案为满足,他们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为满足,且获得满足的心情变得不那么迫切。这是萨奇曼模式向网络探究模式转变的又一必然性。学生正确的“三观”的形成,不仅靠外部的灌输,更重要的要成为学生内在的一部分,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变外部灌输为学生自我探究为主,教师辅导的课程学习模式。
[1]罗伯特·斯滕伯格.学会批判性思维(第II部分):合理的解决方案[J].菲德尔塔凯攀,1985,(67):277-280.
[2]DN阿普斯,CB阿普斯,PM昆比.关于发现学习能给教师哪些指导[J].教育先锋,1993,(7):22-24.
10.3969/j.issn.1009-2293.2017.05.023
G411
A
1009-2293(2017)05-0081-03
本文系甘肃政法学院教改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2014-A0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ZJG2016-A01)的阶段性成果。
马 进,甘肃政法学院教授,哲学博士。
王瑞萍,甘肃政法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
(责任编辑:许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