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校园生态景观设计
2017-03-07任慧妍赵红霞翟付顺
任慧妍 赵红霞 翟付顺
(聊城大学 农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高校校园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们的学习形式和场所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对话、交流、沉思乃至休憩,这些课堂以外学生更为自主的活动变得尤为重要[1].校园环境是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体,校园内的公园作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与人文、物质与精神、形式与功能的融合.景观生态决定了景观的性质,人文文化决定了景观的精神[2].但越来越多的高校校园景观由于过于追求生态性、国际化或视觉冲击力而表现出同一化的趋势,导致校园景观的个性丧失[3,4].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应以景观生态为基础,将更多的“人文关怀”融入景观之中,通过对它的物化,具象的形态表达思想,传达丰富的场地内涵,更为学校师生创建一个交往、休闲、学习的聚合空间.
1 项目背景概况
该场地位于山东省聊城大学东校西部,总面积约为20 000 m2,东临汽车工程训练中心、金属材料实验室、建工教学实验中心,西临生物制药工厂,南临4#B座教学楼,北临物业管理中心、石楠园.且校园主干道经过,亦是通往“东湖”、“桃李桥(彩虹桥)”等校园主要景观、交通节点的重要经过.场地地形规整,有半环状微地形,硬质铺装较少,植被稀疏,占地面积大;周围使用人群特色鲜明,但景观性差,无游憩设施,利用率较低;道路系统规划不合理,交通功能弱.该校校园景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在现有环境基础上改善校园环境,将公园打造成为集文化性、美观性、实用性、生态性相结合的特色校园景观.
2 总体规划布局
该设计布局规整式与自然式相结合,整个园区规划布局可分为“一心、两带、五区”.“一心”为“太阳广场”,象征当代新青年蓬勃向上、充满活力.“两带”一为穿过中心广场的主轴线景观带,喷水景墙是重要景观及节点;二为“绿野仙踪”道路景观带,此道路加强了本园在东西两校区间的交通作用.“五区”根据景观和功能的不同划分为西部药用植物科普区、北部滨水休闲区、东部健身活动区、南部安静读书区以及中心广场区(图1).根据整体景观布局以及局部景观设计的要求,整体与局部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
3 设计思路与方法
3.1 以“人”为本,突出公园服务功能
公园的绿化本着为师生服务为主的原则,力求创造舒适宜人、景色优美的环境,为师生以及其他人员提供安静读书、学习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休闲娱乐、便于交通的人性化空间.
3.1.1 太阳广场.“太阳广场”以太阳图案为铺装,象征着着当代青年蓬勃向上、充满活力,是整个公园的核心景观,也是展示校园风貌的地块.广场铺装设计主色调为黄色、橙色和红色,富有激情.广场周围是旱喷泉广场,两侧种植应季花卉,水柱喷起,水声雀跃,生机盎然.旱喷广场增加了整个景观的趣味性和活力.本设计中的水来自周围屋顶和硬质铺装的雨水过滤收集,循环利用降低经济成本.在整个广场穿行空间的两侧植物种植乔、灌、草结合,乔木的选择宜树姿优美的常绿乔木,使整个交通空间四季常青.太阳广场是整个景观的中心和主要活动场所,其位于中心的布局方便了周围不同区域人们的进入和使用,加强了不同区域的交流和联系.
3.1.2 绿野仙踪.“绿野仙踪”道路景观带,是连接东校和“桃李桥(彩虹桥)”的供师生步行的交通要道,加强了本园在东西两校区间的交通作用.道路两侧以药用乔木、灌花以及草本植物为主,形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药用植物观赏景观带.因为公园西、南两侧为主要交通干道,不方便行人步行,这条道路的设置不但保护了行人的安全,而且药用植物的挥发气味具有醒脑提神、愉悦心情的效果.
3.1.3 健身活动广场.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师生学习工作的压力.公园中健身活动区的设计为师生提供了各类健身活动的场所,并且增强了公园的实用性.健身活动区位于园区的东侧入口处,比邻教学实验、工程训练和材料实验室等人口密集区域,方便了人们的使用.此外在健身活动区周边设有座椅,供一些大人家长在休息的同时照看孩子以及方便老年人的使用.
3.2 注重文化与景观的融合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景观的文化性是设计师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部分,而校园景观文化内涵的挖掘可以来自于校园学风建设、学科专业特色、学生使用需求等方方面面.园内精心设计的“面壁墙”、“下沉广场”、“轮胎景观”等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方便了师生生活.
3.2.1 毓影书香.“毓影书香”靠近学校主教学区,相对远离学校主干道.满目苍翠、鲜花盛开的毓影书香是美丽校园的缩影,其间长条形石凳按一定间隔散布场地内,如跳动的琴键.四周以密林围合,相对围合的空间为师生提供一个安静休憩的场所,其中以药用植物铺底,挥发出醒脑提神、养生明目的特殊香气,有养生、保健之功效.弯曲的田园小道和相对开阔惬意的草坪创造了宜人的室外学习环境,消除了学子们的在紧张教学氛围下的各种压力.作为校园休闲绿地的一部分,毓影书香在以绿为主的基础上还注重体现艺术美、自然美和意境美,植物配置注重空间景观的四季变化,体现“春华秋实”的校园精神.
3.2.2 面壁墙.“面壁墙”是此设计中的特色景观小品,也是公园中一处别具一格的景观节点,其寓意为“面壁思考”,即提倡学生要常常自我反思,为师生提供一个安静思考学习的场所.形式为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冷色调的粉黛黑瓦式园墙,中部留有园门,面壁墙在空间上也起到了分割作用,增强了园区的空间多样性和趣味性.面壁墙上刻有名人名言激励师生沉淀心灵,刻苦学习钻研.
3.3 挖掘场地内涵,体现校园特色
公园分区和景观节点的设计充分挖掘周围建筑、自然环境的属性及特征,运用适当的艺术手段将校园场地的内涵表达出来,体现校园景观的特色,起到寓教于游的作用,陶冶师生的情操,同时提高了周围使用人群的归属感,拉近了师生们与园林之间的距离,引发思考和共鸣.
3.3.1 “轮胎”景观.健身活动区的旁边是盆栽植物展示区,展示各种的盆栽药草类植物,药草类植物散发出的气味有保健提神的作用.区域内的盆栽植物使用汽车工程训练中心的废旧轮胎作为盆栽的基座,体现了场地的文化特点,增强使用者的归属感,同时就地取材增强了景观经济性,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每个盆栽轮胎上标注有各类植物的名称和作用,以此起到科普作用.
3.3.2 药用植物科普区.药用植物科普区种植了适合鲁西地区生长的药用植物,这些药用植物可以作为公园附近的生物制药公司的展示和原材料供给.药用植物科普区其间小路密布,方便师生们对植物的观赏,除了具有科普功能还可以作为生物制药公司的附属花园,增强了公园服务人群的环境归属感.药用植物的应用丰富了植物的多样性,并起到科普、保健之功效.
3.4 注重生态、经济与景观的统一
在生态和经济方面,通过地形把周围场地和屋顶的雨水过滤并引入湖泊、旱溪,用于观景和灌溉,增强了公园的可持续性,降低了维护成本.通过对新思想、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运用,体现场地的生态作用和经济可持续性[5],向师生展示景观的科教功能,增强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并通过对各种植物、景观材料的标识,使师生了解更多的自然知识.
3.4.1 求知湖.求知湖寓意“求知若渴”之湖,求知湖中的水之动和毓影书香的静形成对比而且增加了公园的使用多样性.求知湖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和净化周围建筑屋顶和场地的雨水.收集的雨水不仅可供人们玩戏,还可以作为广场内的植被浇灌用水.水亦增加了人与自然的接触机会.湖里的水生植物增加了公园的植物多样性.
3.4.2 下沉广场.“求知湖”西侧设置一处下沉式的广场,兼有露天剧场的使用功能,可以在此进行小型文娱活动,或学生在此休闲、交流.下沉广场环境依托湖水为背景,“有水则灵”,可以作为人们的戏水平台,同时可用于观测求和科普知湖中的水质净化过程和不同阶段水质变化,因为水质的不同引起的水生植物分布的不同和由此产生的不同生态系统.此外,下沉广场在竖向上采用不同高差层次分区的阶地设计,保证了广场空间不受湖中水涨水落的影响,常年保持亲水性和活动可用性.
3.5 植物选择与配置
为创造出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植物作为公环境绿化效果的主要因素,植物选择与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植物配置要与景观相协调,反映环境的主题思想,并做到适地适树.
3.5.1 将芳香疗法引入校园景观.芳香疗法是园艺疗法的一种,是指公园中游人通过接受植物发散的活体香气来达到相关保健或者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6].在高校校园景观中通过结合植物活体香气对于人体的保健作用和调节作用,达到提升免疫力、缓解学习工作压力以及消除消极情绪的效果[7],如薰衣草、梅花、桂花的香气等.
本设计中植物设计以生物制药单位性质为依托,整个公园以药用植物铺底,结合乔、灌、草围合成不同空间.在湖边选用喜水药草植物,树下及背阴面选用耐荫药草植物,安静读书区和“绿野仙踪”景观带两侧选用具有芳香气味、提神明目保健功效的药用植物,并挂牌标明树种的名称、特性等,使整个公园成为普及植物学知识的园地.坚持环境建设、功能建设、场地内涵同步,创造优美的、富有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3.5.2 注重植物季相变化.我国北方春、夏、秋、冬的季相变化会改变空间的意境,园林植物便是这些因素发挥的重要媒介[8].高校校园景观植物的配置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注意乔、灌、草的搭配,常绿与落叶的结合,力求形成丰富的、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配置不仅要满足美学要求,还要考虑到生态方面的要求,如植物的降噪、滞尘、净化等功能.种植设计主要配以适宜鲁西地区的常用景观植物,植物的种植随地形、周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植物来营造不同的景观空间,尽可能做到四季有景、令人过目不忘.
4 结论
富有人文关怀的高校校园生态景观为学校师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与学习环境,也为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地区提供展示特色与内涵的窗口.本文以山东省聊城大学新青年公园景观设计为例,探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思路及方法,以期为其他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及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1] 苏晓毅, 张云, 宋钰红,等. 西南交通大学郫县新校区景观环境的设计[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 4(2):26-31.
[2] 马建梅. 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态景观设计[J]. 园林, 2013(5):24-27.
[3] 韩春妮, 王万忠, 段渊古. 高校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 24(6):169-172.
[4] 杨雪, 葛佩琳, 段渊古. 基于地域特色的大学校园景观营造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J]. 湖北农业科学, 2012, 51(6):1 174-1 178.
[5] 李树华. 共生、循环—低碳经济社会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基本思路[J]. 中国园林, 2010, 26(6):19-22.
[6] 张高超, 孙睦泓, 吴亚妮. 具有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功效的微型芳香康复花园设计建造及功效研究[J]. 中国园林, 2016, 32(6):94-99.
[7] 权美平, 师雯. 芳香植物的功能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J]. 北方园艺, 2013(6):86-89.
[8] 杨玉霞, 段渊古, 张楠阳,等. 园林植物季相变化对园林空间的影响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1, 26(6):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