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饥饿艺术家》看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征

2017-03-07

关键词:囚笼第三人称卡夫卡

王 梅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一系,辽宁 锦州 121001)

从《饥饿艺术家》看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征

王 梅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一系,辽宁 锦州 121001)

卡夫卡于1922年所创作的作品《饥饿艺术家》是其众多作品中较为喜爱的一部。本文从阐述的视角、饥饿的艺术形象以及卡夫卡所运用的艺术特征这三个方面对《饥饿艺术家》这部小说进行分析。

《饥饿艺术家》;卡夫卡;艺术特征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对于卡夫卡的这部小说,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其分析与评价也不尽相同。在卡夫卡创作的这部小说中,卡夫卡以独特的视角、敏感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既怪诞又贴近事实的另一种世界,一个卡夫卡建构的奇异世界。

一、阐述的视角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这部小说的阐述视角特别有特色,一种大约是通过第三人称形成的外围视角,另一种又可能是通过第三人称形成的内围视角。如果读者是刚开始阅读《饥饿艺术家》这部小说的话,那么他们可能会认为这部小说所采用的阐述视角是以故事中主人公的视角并伴随其自身平铺直叙的叙述进而展开具体的故事情节。由此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假设,这部小说的阐述视角是通过一个在故事中不存在的人以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叙事的过程。运用这种通过第三人称外围视角进行阐述故事视角的写作方法是卡夫卡小说典型特征之一,这种形式的创作手法通常会给予读者一种理智、客观、值得依靠的感受。在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这部小说当中,这种阐述故事的视角应用广泛,以至于在小说故事的各个阶段都会发现这种阐述视角。

可是,如果读者继续读下去的话,就会猛然醒悟,原来这部小说在阐述视角及语言的运用上与其他卡夫卡式特征的小说是完全不同的。《饥饿艺术家》这部小说并不只是单纯地呈现出一片平和与宁静,而是存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同时又存在着灵动力、生命力以及感化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在《饥饿艺术家》这部小说当中卡夫卡通过运用第三人称外围视角与第三人称内围视角的适当结合,对小说进行阐述。运用第三人称内围视角进行阐述的意思是指,阐述者通过故事中人物自身的视角进行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内围视角进行阐述与运用第三人称外围视角进行阐述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第三人称内围视角进行阐述在阐述的语言上通常带有主观性、成见性以及丰富的情感融入。“其实他自己明白,饥饿表演极为简单,是世上最容易做的事,这一点恐怕连行家也不清楚。”[1]124与这种句子拥有共同特征的语句在《饥饿艺术家》这部小说当中不计其数,其特征主要体现为偏激性、浮夸性以及过于强烈的渲染性。表现出这种特征的最具典型代表段落是小说中,当饥饿艺术家完成了为期四十天的饥饿表演艺术之后,他自笼中走出,但是经理人却向观众热情地展示饥饿艺术家因饥饿虚弱不已且疲惫不堪的、令人怜惜的一面。“经理双手卡住饥饿艺术家的细腰,有些过分小心翼翼,他的动作神情使人联想到,他手中不是一个活人,而是一件极易破碎的物品。这时经理或许暗中轻轻碰了一下饥饿艺术家,以致于他的双脚和上身左右摇摆不停”[1]126……如此特征的语言在这部小说当中数不胜数,这些语言通常都带有偏激性、浮夸性以及过于强烈的渲染性,从而折射出深刻的讽刺意味。通过这些带有偏激性、浮夸性以及过于强烈的渲染性、讽刺意味的语言,读者能够体会到作为故事的阐述者,其自身是具有情感体验及表达的,并不是只单纯地对所见所闻进行客观、平静的描述,对于饥饿艺术家凄凉、悲惨以及可怜的形象阐述者心中是存在同情与怜悯之心的,与此同时对经理人这种类型的群体表达了自己深深的讨厌和讥讽。

这种运用第三人称内围视角进行阐述与运用第三人称外围视角进行阐述适当结合的写作方法,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取决于在安静阐述所见所闻的另一面蕴藏着相当猛烈与真挚的感情。在这种安静阐述故事的进程中,读者在阅读具体的故事情节当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卡夫卡想要通过小说传递给读者的炙热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形成共鸣。《饥饿艺术家》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读者不能只读一遍,读者需要反反复复、仔仔细细地读上许多遍才能逐渐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以及想要传递的情感,在不断地对《饥饿艺术家》进行研读、品析、探索、思考的过程中,和卡夫卡形成穿越时空界限的共鸣。

卡夫卡在这部小说当中运用的阐述视角新颖、独特,值得让人加以借鉴与学习。

二、饥饿的艺术形象

卡夫卡所创作的这部小说名为“饥饿艺术家”,其所有情节的发生与发展自然而然是围绕饥饿这一线索展开的。饥饿,表现为人体生理机能上出现的饥饿反映,这种反映是人对于所有可以吃的东西的一种强烈盼望。饥饿,不是独立于人类生存与本能之外存在的人体感觉。人类从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刻起,就已经懂得了什么是饥饿,以及怎样去解决饥饿这一问题。可是,在卡夫卡创作的《饥饿艺术家》这部小说当中,饥饿这一人体最基本的感受被艺术家当成是一种可以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从而不断地使自己陷入饥饿来完成这种演出。叔本华在其某一作品中曾经指出,他觉得人的一生就像是大挂钟的钟摆,不断地在疾苦与欲望这两点之间来来回回地进行抉择。在这部小说当中,其主要想表达的是若要真正挣脱所谓的长期疾苦,就必须通过忍受饥饿、断绝食物营养补给来实现这个目标。由此可以进行大胆的推测,人类只要还是不放弃食物的补给,就意味着人类对于当下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环境还是不愿意去打破的。但是如果选择放弃饱腹而去寻求饥饿,将这种接近于疯狂的、放弃生命的偏激做法作为其此生追求的人们来说,只可能是因为这类人对于现在的生存条件与生存状况十分的不满意,所以才会急于去否定。以饥饿艺术家为典型代表的这类人群,把对现在的生存条件与生存状况十分的不满意、这种否定思想,以决绝的抗拒之态呈现在众人的面前。饥饿艺术家其实是想通过这种饥饿艺术表演形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他的勤勉与全力以赴,他希望自己的这种表演形式能够让观看的大众感受到奇绝与惊叹,从而让观看到他表演的这些观众们产生一些对于自己人生新的思索与转变。所以,究竟是什么样的生存条件与生存环境才会让卡夫卡笔下的饥饿艺术家宁愿放弃生命也依旧坚定不移地去完成、去否定?其原因,可以根据观看的大众对于饥饿艺术家进行的饥饿表演的反馈进行分析。“大人们看主要是图个消遣、赶赶时髦”,当观众看到在笼子中骨瘦如柴、面无血色的饥饿艺术家时,他们的内心丝毫没有泛起恻隐之情,只是单纯地将饥饿艺术家进行的这种表演形式作为他们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一项解闷、散心的途径。在卡夫卡的笔下,人的异化成为明确的重心。从饥饿艺术家他最后的归宿来看,他的表演还比不上一头豹子的演出,演出的豹子就好似“将自由也带在身边,自由似乎就藏在它利齿的某个地方”。饥饿艺术家进行的演出收效还比不上一头豹子,与饥饿艺术家的相比,观众们似乎更买这头豹子的账,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由于观众与豹子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环境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二者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这一概念并没有清楚的认识,身处在囚笼当中却依旧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是自由身,对于饥饿艺术家所追求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毫无兴味,所以主观上选择了忽视。卡夫卡通过《饥饿艺术家》这部小说反映了在那个时代的人被物替代却毫不知情,与此同时人自身对于自由的追求也变得模糊,人逐渐变得卑微、一钱不值[2]。

在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这部小说的前几节当中,读者通过阅读小说可以了解到饥饿艺术家对于饥饿状态的追求已经到达了不可遏制的境地,可能会产生饥饿艺术家是否是享受这种饥饿感的想法与思考。可是,真正的结果并不是因为饥饿艺术家享受这种感觉,而是“因为我找不到符合我胃口的东西。如果我能找到这样的东西,请相信我,我不会站出来让人这样围观,丢人现眼,并像你,像所有人一样,吃得饱饱的”[1]130。这也是饥饿艺术家进行饥饿表演的最根本的原因。这是不是意味着可以这样理解饥饿艺术家的这种饥饿行为:他决定维持饥饿的状态其实是无奈之举,其实他还是想吃食物的,只是吃的东西没有什么是与他的喜好完全匹配的。但凡有可以符合他胃口的食物,饥饿艺术家绝对不会以这种姿态出现在众人的视野里,而是身体强壮且结实地以正常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无可奈何的是,与他所喜爱与向往的胃口完全匹配的自由,在这个荒唐的社会当中无迹可寻,这也是为什么饥饿艺术家宁愿在囚笼中度日也不愿出来的原因,他不想被笼子外面世界的浑浊所沾染。实际上,饥饿艺术家早就认清了“和愚昧斗争,和这个愚昧的世界斗争只会无功而返”。可是,为了追寻他心中的执念与希望,饥饿艺术家一直都在坚持、独自一人忍受饥饿,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饥饿艺术家身上散发着一种“不自由,毋宁死”的殉道者精神,饥饿艺术家这种遗世独立的伟大精神造就了读者心中巍峨、伟岸的人物形象,从而使读者在读到他的死亡时会更加悲怆、难以忘怀,让人产生深刻的反思与自省[3]。卡夫卡在这部小说最后一部分解开谜团的写作方法,可以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震撼,这也可以被看作为卡夫卡式小说最别出心裁的地方。

三、卡夫卡所运用的艺术特征

卡夫卡在创作《饥饿艺术家》这部短篇小说时,运用了许多不同种类的艺术特征进行写作。

(一)对比艺术特征

在饥饿艺术家进行饥饿表演的初期,观众对于这一形式的演出是津津乐道的,“整个城市中的人都在为饥饿演出忙前忙后,观看演出的人数有增无已,所有人都盼望可以时时看见饥饿艺术家的饥饿表演。到了演出的后半段,许多人购买了长期票,每天守在关守饥饿艺术家的囚笼之前,哪怕是夜里,观看饥饿艺术家演出的人也热情不减。甚至为了能够与白天观看质量一致,许多人还自备了火把。”[1]123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观看饥饿表演的人越来越少,饥饿艺术家进行演出的地点被设置在了去往兽场的走廊上,观众只会在去看猛兽演出的路上途经走廊的时候扫上他两眼。另外一处具有明显对比特征的细节在于,饥饿艺术家进行饥饿表演的初期是人声鼎沸、万人空巷的,但是他最后的归宿却与腐草为伴,草草被埋葬的结局。如此鲜明的对比与前后落差,进一步提升了小说故事对读者的感染力。

(二)反衬艺术特征

在饥饿艺术家草草结束自己的一生之后,那头豹子快速地取代了他的位置,并且观众也很买账,围着这头豹子甚是迷恋,这种描述反衬饥饿艺术家的死更加的悲戚。饥饿艺术家的死无人知晓,同样,他为了自由而做的努力与舍弃更是无人能懂。

(三)象征艺术特征

卡夫卡将主人公这一角色的出场就设定在囚笼之中,不单单是为了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需求,这个囚笼有着更深刻的内在含义即象征着和世俗的断绝、脱离。饥饿艺术家无法接受污浊的世俗社会,一是没有符合其胃口的东西,二是失去了自由。这就导致饥饿艺术家宁可生活在铁质的囚笼之中也不愿与囚笼之外的人同流合污。最终使得他选择放弃肉体,从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四、结语

卡夫卡对于《饥饿艺术家》这部短篇小说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与情感,只要是稍微读过卡夫卡作品的读者都应该能体会到,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饥饿艺术家与卡夫卡本身存在着某种关系,因为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原型正是他自己。所以,这部小说主人公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抉择,实际上也反映了卡夫卡自身的态度与选择,饥饿艺术家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就是卡夫卡本人的缩影。

[1]卡夫卡.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M]. 叶廷芳, 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侯相琪. 艺术家的生存困境——论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J]. 河池学院学报, 2010, 30(1): 29-31.

[3]刘彦超. 孤独的殉道者——析卡夫卡及其《饥饿艺术家》[J]. 武警学院学报, 2007, 23(11): 54-55.

I3/7

A

1674-327X (2017)05-0077-03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5.022

2017-04-07

王梅(1973-),女,辽宁锦州人,讲师,硕士。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66.C.20170918.1619.006.html.

(责任编校:叶景林)

猜你喜欢

囚笼第三人称卡夫卡
《新蝙蝠侠》谁在囚笼之中
死于车祸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囚笼
lnfluence of drought hardening on the resistance physiology of potato seedlings under drought stress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It’s Your Turn, Roger!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