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探析
2017-03-07艾志强
李 阳,艾志强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探析
李 阳,艾志强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资源、人口、环境等重大社会民生问题日益突显。生态民生问题也由此从幕后走到前台。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给国家发展以及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民生建设,其生态民生思想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安全是民生安全的基石;生态治理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分析研究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对于解决我国时下所面临的生态民生问题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理论指导意义。
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理论来源;基本内涵;时代意义
所谓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是指习近平在生存和发展的科学理念指导下,将生态建设与民生建设相结合,在生态建设中关注人民生计,以民生为根本,切实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并且在民生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从生态的层面去关注民生,为今后国家民生以及环境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针政策与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的理论来源
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的形成基础有着深厚的历史来源,其中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生态与民生的相关思想以及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与民生建设的论述对其影响最为关键。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民生思想
悠久的历史文明诞生了中国古代灿烂的传统文化,在古代,以儒家学说为例,儒家先贤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在发展百姓生计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由此初步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生态民生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自然观主要体现为“天人合一”和“万物一体”。孔子思想的核心在于“仁”,仁者,不仅“爱人”,而且“乐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四时行焉,万物生焉”。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儒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维持自然环境与百姓生活之间的平衡等观念,为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人对自然的索取要有节制。“数署不入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1]不要在同一池塘下入数张渔网,砍伐树木要注重时节,这样才能保证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人民的生活也能得到充分满足,从而将生态与民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民生方面的论述为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借鉴意义。首先,“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的根本要求,重点强调的是“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人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且对促进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他们主张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改变人征服自然、高于自然的传统思想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后,坚持人、社会、自然在权益共享方面的平等原则。所以在对大自然改变的过程中,我们人类一定要遵循尊重自然、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最终达到人和自然的协同发展。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还强调生态民生的辩证展。在正确处理国家民生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必须要以科学的思维考虑问题,遵循辨证的方法来谋划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与民生本身是对立统一的,所以从国情出发,从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才是解决矛盾的关键。这就不仅要求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要与民生工作紧密结合,还要融入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各项领域,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共同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综上所述,无论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民生思想,还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民生思想方面的论述,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都体现了历史的传承和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二、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扬了前几代中共领导人有关生态民生思想方面的论述与观点,并根据当今中国的具体实际,将生态民生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升华。在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中,提倡注重生态,注重民生,追求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的红利。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社,关乎民族未来。”[2]随着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加之百姓的生态环保意识正逐步增强,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国民生计的重大问题。2013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指导工作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他所说的公共产品,可以说是一种公平的产品,一种公平的服务,而且这种产品或服务由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其中产品主要有水、土壤、矿产、能源、生物等,服务则包括文化、科技、医疗以及社会福利等。然而,生态环境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与之相对应,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则会影响每个民众的生活,民众成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如果造成污染的企业或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将是环境责任的不公平。习近平的上述观点,加深了我们对政府执政服务的理解,彰显了一种责任和担当,即国家营造的良好生态环境要真正做到造福于民。习近平重点强调“以人为本”,把生态环境称作公平的可以共享的产品,称作人民的福祉,体现了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情怀。
(二)生态安全是民生安全的基石
生态安全关乎国家民生大计,影响着百姓生存发展的方方面面。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不安全,整个社会的发展可能遭受严重的打击,人民的正常生活甚至是生产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国家也将不安全。习近平着重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对于生态红线全党全国要一体遵行,绝不能逾越。”[3]习近平以“生态红线”为底线,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从生态安全的层面对生态民生问题进行了诠释,使环境保护与民生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加之生态保护制度的不完善,人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遍较低,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为进一步推动生态民生建设,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粮食、饮用水、土壤等方面的安全,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安全,采取有力措施防治环境污染,积极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加强对生态保护的安全意识。只有生态安全得到切实的保证,民生安全才能向着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生态治理是重大的民生工程
2015年7月,习近平在吉林调研时谈到:“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综合治理措施,落实目标责任,推进清洁生产,扩大绿色植被,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加美好。”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治理不是一个小工程,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重大工程。我们一定要把它当做民生大事来抓,以保障人民生产和发展为重要内容,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民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十八大以来,生态民生建设日渐成为新时期国家建设的重点,而且对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改革开放至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但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和祈盼与日俱增。我们党始终秉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设更加优良的生态环境,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绿色安全产品,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安康与生态环境良好的美丽中国建设。
三、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不仅内涵深邃,观点鲜明,而且其思想本身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加强生态民生建设稳固了我党的执政基础
人民的利益一直是党和国家的工作出发点和归宿,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在生态问题日趋复杂化的我国,民生问题早已不是简单的国民生产和发展的问题,而是人民大众所日益关注的优质生活环境以及享受安全生态产品的要求。如今的共产党员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但只有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工作与行为准则,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这样才能使我党执政的根本更加的牢固。人心向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不用心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的生活环境和民生要求等问题,那么必将得不到最有力的拥护,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也势必得不到稳固。因此,将生态建设与民生建设紧密结合,为广大群众创造优良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为稳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二)生态建设为民生建设开辟了新领域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与小康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民生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社会监管、政府调节等方面相对落后,导致社会矛盾问题日趋凸显。这些都需要及时地用生态民生理论思想进行积极调整,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才能在持续、稳定、健康的轨道上运行。生态民生建设不但会满足人民群众当前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的需求,而且为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提供了行动指南。大力推进生态民生建设有利于在保护自然与生态的基础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满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实现教育生态化、就业生态化、医疗生态化、医疗生态化等。
(三)生态民生建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生态民生建设关乎着国家的稳固发展和人民幸福安康。习近平指出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4]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国家要大力推进生态民生建设的立场和决心。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众多怀着爱国情怀的华夏儿女把复兴中华作为自己的前进方向。虽然有过挫折,也走过弯路,但是,民族振兴的决心从没有发生过改变。民族振兴需要几代人的共同不懈努力,需要全国56个民族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步前进,而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则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广泛支持,不注重民生,则会割裂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从生态的视角去诠释民生,则很容易误入歧途。建设美丽中国,让十三亿的中国老百姓喝上干干净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因此,坚持我国生态民生建设,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祈盼,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最终完成祖国的复兴大业。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党的执政体系的日臻完善,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与时代义将通过生态民生建设的进程与成果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1]王国轩. 论语大学中庸[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83.
[2]习近平.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 环境经济, 2013(6): 6.
[3]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126-127.
[4]“三新”引领中国编写组. “三新”引领中国:新理念 新思想 新战略[M].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6: 125.
A8
A
1674-327X (2017)05-0054-03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5.015
2017-05-19
2015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L15BKS005)
李阳(1992-),女,辽宁葫芦岛人,硕士生。
艾志强(1975-),男,辽宁凌海人,教授,博士。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66.C.20170918.1617.002.html.
(责任编校:叶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