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调查研究
2017-03-07杨世萍
杨世萍
(太原市人民医院西药房,山西 太原 03000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种具有较强抗菌活性以及临床效果药物,而在采用该药物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具体而言,常见的不良反应可包括腹泻、皮疹、过敏性休克以及高热等[1]。若在面对不良反应不进行及时治疗,则有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为此,本文就从我院选取200例已采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分析了不良反应的规律以及特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9月到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200例已采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84例患者的不良反应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所占比例为42%。在所有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介于0.2岁到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5±7.8)岁;小于12岁患者有26例,大于60岁的患者有25例,由此可见,不良发应在小儿以及老年人中的发生率较高。
1.2 方法
在按照原始病历治疗报告对84例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用药方法、药品种类以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8.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录入工作采用[n/%]的形式进行表示,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检验工作采用t进行,当P<0.05时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
在200例已采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中,有84例患者的不良反应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所占比例为42%。其中不良反应的类型可分为累及变态反应、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少量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53例(63.10%)呼吸系统感染、8例(9.52%)消化系统感染、7例(8.33%)泌尿系统感染、5例(5.95%)伤口感染、4例(4.76%)妇科感染、3例(3.57%)循环系统感染、2例(2.38%)皮肤感染、1例(1.19%)神经系统感染、1例(1.19%)血液系统感染。
2.2 不良反应累及和临床表现
不良反应的类型可分为累及变态反应(38、45.24%)临床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红斑、发热、伴瘙痒、面部;心血管系统(16,19.05%)临床表现为:潮红、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心率加快、心悸、心慌、血压升高;消化系统(15,17.86%)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肝功能损伤;少量泌尿系统(2,2.38%)临床表现为:尿血、血红蛋白尿;血液系统(1,1.19%)临床表现为:WBC急降、瘀斑、出血。
3 讨 论
在二十世纪,抗菌药作为一种奇效药物而存在,极大程度的增加了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为一种在临床中最为常见的抗菌药物,在该种抗菌药物中,其化学结构主要包括了β-内酰胺环,该抗菌药物的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在临床中,抗生素的类型可分为青霉素类、单环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以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仅具有强烈抗菌活性,而且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此外,还具有适应证和毒副反应轻的特性。为此,该抗生素在临床中被广泛的应用,但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也却存在较多不良反应的情况,且有明显上升的趋势[2]。
而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看出,在200例已采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中,有84例患者的不良反应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所占比例为42%。其中不良反应的类型可分为累及变态反应、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少量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而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则主要包括了青霉素类以及头孢菌类。而究其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药物滴注时间一般较长,所以容易致使药物产生分解,导致致敏物质的产生,同时,在将抗生素药物和其他药物进行不当联合用药时,也极易导致药物药理发生拮抗作用。因此,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应用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此外,还应该对溶媒介质进行恰当选择,比如:青霉素在葡萄糖溶液中的溶解速率较快,降低了有效性,可选择生理盐水,以求达到稳定抗菌效果的目的。
在临床中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进行合理应用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即在治疗的过程中对尽可能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满意度。
[1] 刘心萍,陈方亮,程亚军.475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J].浙江医学,2005,(06):480-481.
[2] 王小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调查报告[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3):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