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敌后方的乡村宣传述论
2017-03-07李小东
□李小东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
抗战初期敌后方的乡村宣传述论
□李小东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
抗战初期,政府倡导到乡村开展抗战宣传,国共两党分别在乡村组织了以抗战救国为核心的宣传动员。从效果来看,抗战宣传迎合了民众家国等传统观念,即刻效应明显,但长期效果的巩固则任重道远;相比国民党政府,中共的乡村抗战宣传效果卓著、更深入民心。总体而言,抗战初期的乡村宣传基本上实现了全民动员,它将国家、民族、战争等观念植入乡村,使民众与国家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联系。
抗日战争;乡村宣传;战争动员
乡村宣传是国家政府的重要职能,服务于国家统治,战争期间往往作为重要策略和工具统筹于国家政府的战略部署之中。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南京、武汉相继失守沦陷,国民党政府内迁,战争呈现全面持久之态。基于战事时局的需要以及我国四亿五千万民众之80%散居乡村的现实,政府和社会各界认识到非发动广大民众不能获全国胜利之道理。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均组织并开展了以抗战救国为核心的乡村宣传动员,这为实现全民抗战、夺取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也对抗战胜利后乃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宣传工作均有深远影响,然而目前学界对乡村抗战宣传特别是国共两党的对比研究亟待丰富①关于中共抗战宣传的研究成果丰硕,以乡村宣传为主题的专门论文目前仅有:雷小倩.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的宣传教育[M].重庆社会科学,2012,(7)。比较战时国共两党乡村宣传的论文有:谭虎娃.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M].党史研究与教学,2015,(3):41-48。。鉴于此,笔者尝试对抗战初期国民党组织的乡村宣传的主体、方式、内容、效果等加以论述,并与中共领导的乡村抗战宣传加以比对分析,以突显中共在全民抗战中的切实领导和深入民心。
1 国民党组织的乡村抗战宣传
193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对峙,开展宣传与反宣传的斗争。国民党政府内部意识到“过去各地宣传,多偏重城市,忽略乡村,接受宣传者,多系知识分子鲜有劳苦民众,致宣传效力,未能深入民间,一般民众未能明了主义,其于训政建设地方自治之进行,不无影响”[1]。故1933年,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拟定《乡村宣传工作实施办法》,内含乡村新闻政策实施办法和乡村文艺政策实施办法[2]。不过,此时国民党政府的宣传工作针对的并非日本侵略活动,而是中共,宣传的内容主要是三民主义、训政建设、乡村自治、对内“剿匪”等,并且局限于党政系统内。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组织并开展了乡村宣传,运用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抗战动员。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了《乡村宣传工作方案》,分批组织教员、学生等下乡进行宣传。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战略防御阶段和战略相持阶段,尤以1937、1938、1939三年居多;空间上,则遍布我国西北、西南、中部、东南等敌后方。
1.1 乡村抗战宣传的主体
国民党组织的乡村抗战宣传以学校教员和学生为主体人群。他们组成乡村宣传工作团、乡村服务团、乡
以师生为主体的乡村抗战宣传多集中在假期,并且将宣传效果与学生的成绩评比联系起来。1939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布 《兵役宣传及监督实施方案》,该方案不仅在兵役常设机构宣传中要求县市中等以上学校、乡镇高小学校参与下乡宣传组织工作,并且将学生临时下乡宣传仅列次于常设兵役宣传机构,具体规定如下:“1、利用各省市中等以上在校学生于寒假春假暑假等休假期间,临时下乡至各地作兵役宣传。2、学生下乡宣传,各该校教职员须参加指导并须为组织,其下乡日期,行程,区域,均须预为规定,惟须受当地兵役宣传委员会之指挥。3、学生下乡宣传,其服装,言语,态度,举动,均须特别注意,务宜避免受人指责,或惹人反感。4、学生下乡宣传之成绩,各校应评定分数,列入总考成绩内,以资激励。”[6]1940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出台 《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假期兵役宣传实施纲领》,各省或转发军委会上述方案或据此制定学生利用假期宣传兵役之详尽方案,并付诸实践。1939年四川、江西、福建、贵州、广西、湖南、甘肃数省发动学生利用寒假下乡宣传兵役[7],另,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齐鲁大学师生亦参与其中[8]。
1.2 乡村抗战宣传的内容
乡村宣传的内容围绕如何取得全国抗战胜利而进行,概而言之,乡村宣传从为什么要对日战争,当前的战争实况,欲取得胜利该如何做三个层面展开宣传。
据当时下乡宣传工作人员反馈,部分民众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不知道谁同谁打仗,有的甚至以为是“南军”同“北军”在打仗;对于抗战意义的理解,自然更谈不上。不仅如此,由于信息闭塞等因,战乱通常会引发不实谣言和战争恐慌在乡村社会中弥漫传播。针对此种令人堪忧之现象,乡村宣传工作者须向广大乡村民众解释为何对日作战,让他们了解和认识这场战争。而欲达此目标,“首先是要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把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切兽行——怎样侵占我们的领土,奸杀我们的同胞,烧毁我国的庄稼房屋,摧残我国的文化机关,轰炸我后方城市等事实,都要详尽悲壮地说出来。如日军在南京屠杀我壮丁数千,在各地奸淫妇女无数,平津京沪文化机关被摧毁殆尽,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时常到广州及各处轰炸,都可以引为例证。使他们听了,自然而然地发生恨敌,杀敌的情绪。”[9]“宣传敌人侵略的野心——大陆政策的企图,经济提携的真相,农村破产与经济侵略的关系,敌军残杀我军民的惨状,台湾朝鲜人民及东北同胞的苦痛。”[10]然后,告诉他们:“这次抗战,是与我们全民族敌人——日本帝国主义拼死活的。是保全我们的国家,保全我们四亿五千万同胞的生命的。如果我们不抗战,不一致参加抗战,把日军赶出中国领土,我们的生命财产,妻室儿女,都不能保。”[11]揭露敌人的侵略野心和罪行,解释为何对日作战成为各地乡村宣传工作者进行宣传的最基本内容,是激发广大民众抗敌情绪和动员广大民众抗战的基础工作。
在抗敌情绪被激发的状况下,宣传工作者往往顺势向民众介绍前线交战实况,这不仅不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反倒勾起他们了解战争的欲望。宣传工作者介绍战争实况时,一方面,宣讲我们军队的英勇战斗,我军优势;另一方面,渲染敌军的溃败,敌军弱点。《乡村宣传工作方案》要求:“记载前线各路敌我进退得失情形,尤以我军胜利之地点及斩获之数目及敌人惨败之情形。”[12]《战时乡村工作大纲》亦指出:“探听并广播正确的战争情报——宣扬我军优胜的形势,将士的忠勇,暴露敌方作战的弱点及敌军的残暴……宣传敌方作战的弱点及我军必胜的形势——敌方国内社会的矛盾,国际形势的不利,资源的不足,士兵作战经验的缺乏。我方抗敌情绪的热烈,将士作战经验的丰富和地形的熟悉,资源的充厚等。”[13]乡村宣传者根据自身经验,认为“目前中日战争的情形;日寇占领中国多少地方;日寇对我们如何屠杀,轰炸,奸淫,掳掠等惨状;我们军队的英勇战斗,游击队的抗日斗争的实况”[14]等实为宣传要点。
宣传的最终目的是发动民众支持并参与抗战,所以宣传的落脚点自然是引导民众的具体行动、日常行为。宣传者一般从吃饭穿衣、粮食买卖等民众日常生活入手,将民众切身利益与抗战救国联系起来。让民众意识到:“救国抗战的责任,不光在军队的身上,尤其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为了抗战,政府叫我们怎样做,我们就应怎样做。政府未派到我,我也应该自动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竭力宣传民众,有组织,有办法地自己保卫自己,保卫自己的地方,肃清汉奸匪类。”[15]具体而言,从我做起之倡导包括:应壮丁征募,买救国公债、应征粮草军备物资、学习防空防毒救助等常识、组织自卫等。
劝导乡民从我做起争取胜利,并不止于应征上前线直接杀敌,更多的是劝导他们做力所能及之事以助抗战。正如上述妇女可通过劝导小孩别缠足、劝导男人上战场、侍奉好老人孩子等方式来贡献自己的抗战力量。
交纳救国公粮是乡村民众从我做起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方面,也是战时乡村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1940年,陕西省安塞县工会发起组织宣传队,利用星期放假的时间下乡宣传,“使群众了解政府征收救国公粮的意旨,以及人民在抗战救国过程中应尽的义务”[16],从而发动群众自愿交纳公粮支持抗战。
1.3 乡村抗战宣传的媒介
乡村宣传的方式主要有:口头宣传,如演讲、谈话、歌咏、弹词、双簧、大鼓、民谣等;文字宣传,如宣言、传单、小册子、标语、壁报、通俗刊物等;图画宣传,如漫画、木刻、故事画、连环图画等;化装宣传,如戏剧、化装巡行等[17]。宣传实践中,宣传人员注重融合当地的民间娱乐,创造出多种方式相结合易于民众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比如,“皮影戏——在湖北乡村,最流行这种玩艺。他处也有流行的。我们能够运用它那旧的技巧,编制新的剧本来演出,也极合于抗战的宣传。说书——「说善书」,以湖北乡村说书也是很流行。每到实行「说」的时候,听的男女老少是很多的。我们依照「善书」的体裁,编写些抗战救亡的书,照样拿到台上去说,一定可以收极大的效果。”[18]此外,电影、广播等新的传播媒介也是乡村宣传的方式之一,具有上述宣传方式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不过限于经费等因并未被广泛运用。
1.4 乡村抗战宣传的效果
下乡宣传往往能激发民众的爱国抗敌情绪,造成群情激奋之势,甚至引发某些民众当场表态的现象。据乡村宣传工作者描述:“那些穿着制服的壮丁们,都直挺挺的站在当前,其余的老幼男妇结成以半圆形的大圈子,自始至终,都是肃静无声,面上的表情只有庄严和兴奋,不见一毫倦容。当我讲至泣不成声时,他们也都洒了同情之泪,一直到我宣告‘完结’,他们仍有一大部分人不肯散去。”[19]“当我们讲到敌人如何残杀,如何奸淫,如何掳掠,如何轰炸,他们都有痛恨的表情,当我们讲到我军胜利的时候,他们各个都兴奋。”[20]
据一位战地移动剧团团员报告:“刚到睢宁的下午,我们看到两个公务员带着几个警察挨户为前方将士募捐,我们正在一个可怜的饭铺里吃饭,他们走进来,把捐册向桌上一撂,‘拿两块钱!’老板急得直作揖:‘我们小铺子,拿不起两块钱呀!’‘一块还不成吗?给你登报扬名啊!’最后老板没办法,哭丧着脸把钱凑起来。警察们走后,我们就问老板,他根本不知道捐钱为什么,经我们详细给他解释,他才展开笑脸,并且说:‘捐钱打日本我是高兴出的!’”还有一次,该团员对农民报告北方战况,从我们胜利谈到农民力量:“‘这几次的胜仗,都是由于老百姓与军队合作,没有军民合作,是打不了胜仗的。可是日本鬼子看不起咱老百姓,说中国人全没种,你们说,我们是没种吗?’‘×他祖宗,谁没种?我就拿小刀也杀他几个,给他看看!’以一句轻视他们的话,就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激起了他们的愤怒,同时在他们的周围,还听到各色各样的谩骂声。”[21]由此可见,抗战时期的乡村宣传迎合了乡村民众固有的家国意识、善恶是非观念,从而激发乡村民众内心的情感,即刻传播效应明显,但是这种效应很难持久,会随着传播场域的散去而淡化甚至消失。这是国民党抗战宣传不力的重要原因,也是与中共抗战宣传的区别所在。
2 中共领导的乡村抗战宣传
日本侵华以来,中共立足根据地,针对不同群体和区域分别开展宣传动员。1936年中共中央关于转变宣传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要分别群众的觉悟程度,分别宣传的对象去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千篇一律的平均主义的宣传工作须迅速的改正。”[22]841938年10月,中共召开六届六中全会,会议详细制定了敌后区、陕甘宁边区等不同区域的动员任务。
近后方的任务是:进行直接配合战区参战的动员(送新兵上前线,组织服务团上前方,献金,防空防毒,慰劳伤病兵,救济灾民难民)。
远后方的任务是:响应各方面一般的抗战动员,帮助政府进行征兵,推销公债运动。一般的宣传鼓动工作,经过青年学生在内地开始文化教育的救国运动,建立一些公开合法的救亡团体等。
陕甘宁边区的任务是:进行切实的抗战动员,在全国起模范与推动作用[23]653-654。
在中共抗战宣传中,乡村宣传是重要构成,为中共领导全民抗战奠定了群众基础。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了立足陕甘宁、晋察冀、晋绥、冀鲁豫等根据地,开展了广泛的乡村宣传动员。中共特别强调宣传工作的方式与方法,要求:“一切的宣传必须普遍深入,通俗简明,改正过去一些高谈阔论使人烦厌的宣传。要多多利用一切活动的宣传方式,利用一切的机会,如各种会议演剧逢场去进行宣传鼓动工作,要多多采用挨户的、口头的、化装的宣传方法。”[24]84在此思想指导下,中共充分利用标语、漫画、报刊等文字媒介,以及戏剧、歌舞、电影等面对面的方式深入乡村开展抗战宣传。
抗战初期,根据地创办的报刊为开展新闻宣传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尤以陕甘宁根据地的《新中华报》和晋察冀根据地的《抗敌报》出色。1937年12月,聂荣臻在晋察冀根据地主持创办《抗敌报》。1940年11月,《抗敌报》更名为《晋察冀日报》。为了使老百姓理解报刊的内容,晋察冀各地普遍开展了读报活动,“发行员不仅管发报纸,还经常给群众读报”,在灵寿、阜平、龙华等地出现了老百姓热爱《抗敌报》的场面,老乡说:“一天不看报纸闷的慌。”[25]534《抗敌报》特别注重使用通俗的当地语言,例如对1939年10月14日斗争实况的描述:“十四日那天早上,我们勇猛的神鹰队又有第二批去轰炸汉口敌人的飞机场。这一会儿,敌人真是大草包,活该倒霉,一百多架飞机停在那里,呼拉一下,便被我们飞机炸得乱七八糟,连放子弹的房子都着了火。乒乒乓乓响了一阵,敌人的高射炮也乱放了一阵,我们的空军看到已经炸得七八成子了,便平安无事地飞回来。我们知道把敌人的飞机炸得着实的好,因为敌人的飞机炸死我们前线的弟兄。而且敌人的飞机最可恶的就是连老百姓也乱炸,专炸人命,我们一定要收拾它。”[26]这样的方式,老百姓容易接受,促使抗战宣传切实深入群众头脑,进而激发群众的抗敌爱国之情。《新中华报》作为陕甘宁边区党委机关报,同样注重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进行抗战宣传。除报刊外,利用标语、图画也是中共开展乡村宣传的重要途径。报章文字、标语图画承载着抗战宣传的社会功能,中共在运用这些媒介进行宣传时努力做到通俗化、大众化。
为了切实贴近群众生活,使抗战宣传融入群众日常,中共还注重与乡村传统、民间习俗结合。比如将抗战内容应用到剪纸、捏面人、木刻等民间传统技艺中,苏北农村每逢春节有在牛栏贴“牛印”的习俗,以求六畜兴旺,抗日根据地的宣传者们便刻印了许多与抗战、与生产劳动相关的“牛印”,分送给各农户,受到农民们的欢迎[27]。
抗日根据地还成立了文艺团体组织,经常演出一些贴近农民生活的歌舞戏剧供农民观看欣赏,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实现抗战宣传。陕甘宁边区的人民抗日剧社即是这样的组织,它又被称为红军剧社,在苏区时期便已存在,每个军都有自己的剧社,成员多是在当地招募的民众,他们在各个村子和前线巡回演出。埃德加·斯诺曾这样记述人民抗敌剧社在陕甘宁边区演出的情形:用古庙临时改建的露天剧场……节目有三个小时,有短剧、舞蹈、歌唱、哑剧——可以说是杂耍表演……演出的剧目有 《侵略》《丰收舞》《统一战线舞》《红色机器舞》等。节目充满了明显的宣传,一点也不精致,道具都很简单,但是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武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武器了……许多怀疑和问题就都用他们所容易理解的幽默方式加以解答[28]105-110。
1938年、1940年,陕甘宁边区还先后成立了延安电影团、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用于新闻宣传。这对根据地群众来说新鲜又形象,但由于设备技术等客观条件限制,通过广播和电影进行抗战宣传施行起来存在一定难度。
3 国共乡村抗战宣传的对比
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都意识到乡村宣传对于全民抗战胜利之重要。从宣传的内容和媒介来看,国共两党的乡村宣传并无太大区别。两党均以抗战救国为核心进行宣传动员;采用的媒介大抵相同,有口头相传、文字资料、绘画图片、戏剧歌舞等。两党的乡村宣传动员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国民党组织的下乡宣传明显不如中共领导的抗战宣传更深入民心。
国民党大力组织的教育学生等知识分子分批下乡宣传,所获取的效果基本上属于传播的即刻效应范畴,难以持久巩固。对于国民党组织的外来的灌输式的宣传,当地民众时常会表现出疑虑、冷漠,甚至抵制。据一位返乡者对当地宣传工作的观察:“我又站到一张壁报下面了。这是刚贴上去不久的,照理在刚贴的一天,一定是有人来看的,并且现在正是乡下过年,也不会没有时间,可惜,在那泥墙下,除站着我这一个过路人外,只有两个孩子在旁边游戏,这明明是大家不感到兴趣。每当话说开来,他们总是众口同声表示怕过军队,怕抽丁(即抽壮丁),对于学生下乡劝募公债,劝人当兵,很冷淡,略带不高兴,他们反感‘逃避兵役就是汉奸’的标语,气愤地说:‘过去,皇家也没有这法律,不当兵就是汉奸,这从哪里说起来的呢?做秦桧,毛延寿的不是老百姓呢!’还有人这样说:‘这都是那些学生说的鬼话!他们自己又不当兵!怎样抽得到有钱人家里去!这日子不能过了!’甚至有两个家庭,因为自己的子女在镇上‘做宣传’被父母知道,各人打了一顿,女的下期决定不许再进学校,学生每次在镇上演讲,听的人据说除小学生,游手好闲,看热闹的人外,真正的农民是非常少的。 ”[29]
与此相比,中共在乡村的抗战宣传是卓有成效的、深入民心的。埃德加·斯诺认为,“共产党的宣传已造成普遍的影响,这些落后的山民相信他们马上有受到‘日本矮子’奴役的危险。”[30]247乡村民众相信日本人的形象如列宁俱乐部陈列的漫画中描绘的一样:“一个穿和服的日本人双脚踩着满洲、热河、河北,举起一把沾满鲜血的刀,向其余的中国劈去……日本人鼻子很大。”[31]271
综观国共两党抗战时期的乡村宣传,共产党领导的乡村宣传更深入乡村民众。究其原因如下:中共扎根农村,建立了抗日根据地,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牢固,民众参与其中,乡村抗战宣传水到渠成,毫无违和感;而国民党政府组织的乡村宣传则是以教员、学生等知识分子为主体,这些知识分子对乡村并不了解,更谈不上热爱,甚至不乏有人怀着抵触应付的情绪下乡宣传,这直接影响宣传的效果,导致宣传者为完成任务而宣传,宣传对象为凑热闹图新鲜而围观,这种短暂的、外来式的宣传效果自然比不上中共。另外,从宣传的具体的方式上来看,中共更加注重采用剧社、影社等面对面的传播媒介,并且动员民众参与其中,运用乡村民众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宣传,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使抗战深入民心。
4 余论
整体而言,抗战时期的乡村宣传,势在必行,是积极有效的。抗战初期的乡村宣传,特别是是中共的抗战宣传,实际上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全民动员实践,塑造了一种民众动员模式,而这与日后国家动员尤其是中共宣传动员模式不谋而合,在广大乡村植入了国家、民族、战争等观念,让民众真正与国家产生联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再是上层知识分子的空呼号。抗战时期的乡村宣传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战时8年间所唤起抗敌救国之意识,而是远伸至中国乡村动员模式、中国乡村革命模式乃至中国政治模式的塑造和形成。正是在组织动员全国之力对抗侵略的过程中,中国的现代国家组织力日渐形成,并一步步走向现代民族国家。抗战时期乡村宣传的效果已超越时代界限和政党之别而影响后世和整个国家。
[1]晋省党部呈请中央制定乡村宣传方案[J].中央周刊,1931(155).
[2]乡村宣传工作实施办法[J].军政旬刊,1933(1).
[3][4]乡村宣传工作方案[J].抗战导报,1937(2).
[5]电知关於各地学生赴各乡村宣传抗日救国所需食物应由所在地之乡村公所代购仰县饬属遵照[J].广西省政府公报,1936(128).
[6]兵役宣传及监督实施方案[J].军事杂志,1940(121).
[7]四川学生利用寒假下乡宣传兵役[J].教育通讯周刊,1939(5);尤溪文巷中心小学举行兵役宣传游艺[J].福建教育通讯,1939(9-10);晓光.寒假兵役宣传追记[J].江西地方教育,1940(183-184);扩大暑期兵役宣传全省即开始[J].兵役旬刊,1940(22);梧州高中廿九年寒假举行扩大兵役宣传工作应予传令嘉奖[J].广西省政府公报,1941(1093);湖南省军管区政治部(二十九年度)寒假兵役宣传办法[J].征训月刊,1941(2-3);举行寒假兵役宣传[J].甘肃省政府公报,1941(517-518).
[8]寒假扩大兵役宣传[J].国立西北医学院院刊,1941(4);寒假兵役宣传及慰劳抗属报告[J].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校务汇报,1941(23);寒假学生兵役宣传工作[J].齐鲁大学校刊,1942(20).
[9][11][15][18]傅瑞华.战时乡村的宣传问题[J].新粤,1938(4).
[10][13]濮秉钧.战时乡村工作大纲[J].乡村建设,1937(1).
[12]乡村宣传工作方案[J].抗战导报,1937(2).
[14][20][21]雷丁.农民宣传与农民动员[J].民意周刊,1938(35).
[16]为帮助政府征粮工人下乡宣传[J].中国工人月刊,1940(创刊号).
[17]罗布.怎样做乡村宣传工作?[J].抗战导报,1939(6).
[19]童忠庚.乡村宣传归来[J].民意周刊,1937(4).
[2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卷(1921—1949)[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23]黄修荣.共产国际、联共(布)、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38-1943)[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24]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卷(1921-1949)[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25]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晋察冀日报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6]国家大事[N].抗敌报,1939-10-17(2).
[27]吴榕芳.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8][30][31]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9]柳湜.乡村宣传工作方式之一例[J].全民周刊,1938(13).
责任编辑 文 嵘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4.013
K265.1
A
1004-0544(2017)04-0086-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11JJD770026);燕山大学博士基金项目(B1030)。
李小东(1986-),女,河北保定人,历史学博士,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燕山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村抗战宣传巡回工作团等,有组织的下乡进行宣传。一般情况下,以100人为一团,10人为一队。广东民众御侮救亡会宣传部在《乡村宣传工作方案》中对学生宣传组织作了详细规定:“四、各县立中等学校、职业学校及私立中学,每校至少组织一团,由校长指定教员二人为正副团长,队长则由学生中选任之。五、各区乡小学如人数满百人者组织一团,以校长为团长,教员为队长;如人数不满百人者组织若干队,由校长指定教员为队长,校长为总队长。六、短期小学及平民夜校,则以校长为总队长,年长学生为队长。”[3]这些临时组织的学生宣传团体受党政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同时可得区乡所之帮助。“各县御侮救亡分会为各该县宣传工作团之监督指导机关,应秉承本会宣传部负责监督政核之责……八、各区乡公所为各该地宣传工作之辅导机关,对所属区乡内宣传团队,应尽可能扶助其发展。九、各中学校宣传工作团队由县分会派员指导之,各区乡小学则由县分会委托各该区区党部或学务委员就近协助其工作进行。”[4]1936年,广西省政府规定各地学生赴各乡村宣传抗日救国所需食物,“应由所在地之各乡村公所妥为照料,分别代为购备,以免乡村人民高抬物件而生隔阂。仰各县迅饬所属遵照,其已通电话之乡村,限电到之日即先用电话饬之,勿违并希查照。”[5]区乡公所的协助为下乡师生开展抗战宣传提供了便利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