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的经验、问题与建议

2017-03-07金中

关键词:阅读环境阅读素养

金中

摘 要: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活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书目,并在阅读过程中渗透写作,还要在相互交流中触发感悟。针对整本书阅读活动中遭遇的学生自主选择书籍低龄化、课外阅读环境沙化、感悟思辨能力平面化等问题,我们应在课程内容的连贯性、班级阅读的支持系统、语文教师的阅读素养方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阅读环境;阅读素养

教师如何指导班级学生阅读整本书?目前学生阅读整本书存在哪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校、教师和家长可以做些什么?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临时接受一个高中预科班为期三个月的教学任务,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了整本书阅读的活动,并对上述问题作了初步的思考。

一、活动回顾

班级共有学生40人。这些学生学习习惯较好,成绩优秀,强项是理科。学校对这个班的课程安排相对宽松,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多,这为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书目指导

第一堂语文课,笔者就向学生明确提出阅读一本书的要求,并告诉学生“目的是培养大家的阅读趣味,拓展阅读视野,提高精神境界”。

为了使这个阅读活动找到一个合适的契机,笔者将教材(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中的“经典的力量”这个专题,提前进行教学。笔者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课文,明白为何要阅读经典名著以及如何阅读经典名著,领悟到“真正的教养”是不追求具體的目的,而是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进而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幸福。同时,笔者向学生推荐了《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人间草木》(汪曾祺)、《红楼梦》(曹雪芹)、《雷雨》(曹禺)、《边城》(沈从文)、《谈美》(朱光潜)、《巴黎圣母院》(雨果)、《老人与海》(海明威)、《瓦尔登湖》(梭罗)、《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保罗·科埃略)等10本书。这些书绝大部分都有内容选入必修或选修教材。为了让学生选择适宜自己阅读的书,避免遭遇读不下去的困境,笔者建议学生在一周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初读几章等途径,选择一本书,并写一句要阅读这本书的理由在班级内作交流。最后,学生的选择情况如下:

5人选了《一个人的村庄》,理由是书名吸引人,篇幅短小易读,语言活泼灵动;

5人选了《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理由是情节吸引人,篇幅不长,主题让人回味;

3人选了《老人与海》,理由是名气大,篇幅不长,主人公的精神令人回肠荡气;

3人选了《简·爱》,理由是初中读过想再读,或是受电影的影响,为女主人公的人格所折服;

各有2人选了《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理由是初中老师曾经推荐,是中国古典名著的代表。

另外,有11人选了其他中外名著如《呼啸山庄》《骆驼祥子》《围城》等,有9人选了当前的畅销书如《看见》(柴静)、《三体》(刘慈欣)等。

(二)过程指导

整本书阅读与单篇课文的阅读不同,它更多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来完成,因此需要三大保障:一是有相对完整的阅读时间;二是有能有效推进的阅读策略;三是有能够评价的阅读成果。概括起来就是“有时间可读”“有方法可用”“有成果可见”。

关于阅读时间,笔者不作硬性规定,学生可以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阅读,也可以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阅读,但须在两个月内读完。当然对一些长篇巨著,可放宽要求,如《红楼梦》,要求“争取读完前八十回,至少读完前五十回”。

关于阅读方法,笔者要求学生将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所谓“精读”,就是当读到有感触的语段,要慢下来品读、摘录,并撰写类似于批注式的文字;所谓“泛读”,就是抓住重要语句了解情节概要即可。读完一本书要撰写故事(内容)概要。

关于阅读成果,笔者要求与阅读方法相对应,包括语段摘录、情节概括和阅读感悟等。

在两个月的课外自由阅读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每两周上交一次读书笔记。这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学生阅读进展和阅读困惑,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巩固阅读成果,在班级里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三)交流互评

学生读完一本书,撰写了阅读感悟,并不意味着一次阅读活动的结束。笔者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交流阅读成果,要求是:用3~5张幻灯片展示,内容包括作品与作者简介、情节概括、精彩语句和阅读感悟。一个学生展示后,其他同学针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笔者也针对学生的发言有感而发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活动经验

(一)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书目

课外阅读读什么,应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但这并不是说不需要教师的引导。笔者推荐书目主要基于这样三个原则:一是注重对教材选文的拓展;二是以经典名著为主,兼顾畅销书;三是推荐引导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这次阅读活动中,有17人选择了笔者推荐的7本书,占全班总人数的42.5%,而且选择人数最多的3本书都是笔者推荐的。学生选的其他中外名著,虽然不在这次推荐之列,但其中大部分是小学或初中老师推荐过的。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推荐一方面要适合学生的阅读需要,另一方面也要顾及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以及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在阅读过程中渗透写作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伴随着复杂的心智、情感活动,读者需要将这种复杂的心智、情感活动借助语言凝固下来。同时,教师希望学生能将阅读理解、阅读感悟通过语言显示出来,以便交流、评价。因此,撰写读书笔记是阅读过程中读写结合的重要形式。

整本书的阅读更依赖于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这种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消遣性阅读,它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如培养阅读趣味,丰富情感体验,提升思想高度。它也不同于实用性阅读,不仅要关注内容,还要侧重审美鉴赏,注重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这种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读写实践活动,使读者的情感、才智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在丰富作品内涵的同时,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在相互交流中触发感悟

对于班级阅读活动来说,学生的阅读成果如果得不到班内同伴的关注,其影响力就很有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笔阅读资源的作用,触发更多学生的感悟与思考。

同学之间的交流建立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之上,交流内容既有关于整本书的客观信息,也有交流者的个性感悟。交流过程中的互动,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这种交流中的共享,既是分享,又是挑战,许多同学为了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往往会重新阅读,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认识。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分享同学的阅读成果,能拓展阅读视野,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阅读氛围。

三、遭遇的现实问题

(一)书籍自主选择低龄化

个别学生选择的书籍似乎还停留在初中生甚至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如《草房子》《小王子》《神秘岛》《青鸟》《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当然,并非什么书籍一定要在什么年龄读,有些书比如《小王子》,小学生、初中生可以读,高中生或者成人也可以讀,但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关注点应该有所不同。如果高中生阅读这类书还是停留在小学生或初中生视角的话,那么其阅读年龄就没有与其实际年龄相匹配。学生之所以不能选择更有难度或更有挑战的书籍,主要原因可能是初中阶段缺少必要的阅读积累,所以纵使教师推荐好书给他们,他们也未必能接受消化。

(二)课外阅读环境沙化

虽然预科班学生的课程相对较少,但是学生安排课外阅读也不能每天都能进行,何况课业任务繁重的其他学生。很多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严格管理学生的课余时间,课外阅读基本上是形同虚设。更有甚者,有的班主任如果发现学生没有完成书面作业而在自修课阅读课外书,还要没收书籍。许多家长也急功近利,希望孩子能把时间花在有利于考试升学的功课上。而且,很多高中学生,即使有课外时间,也热衷于漫画、电脑、手机等流行媒体的阅读。

(三)感悟思辨能力平面化

大部分学生读完一本书,能够概括故事情节,也能提炼出思想内容,但是能读出自己独特感悟的学生不多,能对主题或人物进行思辨性认识的更是凤毛麟角,这是目前学生读整本书存在的最大问题。学生一般能写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大话套话,却很难写出独到的认识,如学生撰写的读后感的标题“立足现实、追求真实——读《莫泊桑小说精选》有感”“追寻梦想——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有感”“嫉妒——读《基督山伯爵》有感”“革命的牺牲——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等。可见,对主题或人物的单向思维模式很难让学生走进作品的内核,进而获取作品中蕴含的丰富而辩证的人生智慧。

四、建议

此次阅读实践活动,给我们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笔者以为,有效地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活动,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课程内容要有连贯性

整本书的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小学、初中、高中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系统,并结合每个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梳理这个阶段读整本书的阅读目标、阅读内容和阅读数量。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才能有一个基本的保证。

(二)班级阅读要有支持系统

整本书的阅读涉及面大,因此这个支持系统包括学校课程安排的保障、教师观念的改变以及学生家长的配合。学校要为学生阅读整本书提供一定的课程资源,比如:图书馆要配备一定数量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外名著;要规划好学生阅读整本书的空间和时间。同时,阅读活动也要得到其他学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理解和支持。此外,家长也要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鼓励、督促孩子完成课外阅读的作业要求。

(三)语文教师要提高阅读素养

语文教师的阅读观念与阅读素养,会直接影响班级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和阅读氛围。有阅读积累的教师,在讲课时可以旁征博引。这种上课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在无形之中也是一种阅读导引,能促进学生在书海中游弋。教师良好的阅读素养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而且可以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阅读素养是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阅读环境阅读素养
大学生阅读、媒介及信息素养融合可行性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览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大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分析及高校图书馆对策探究
浅谈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试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度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从“知沟”理论谈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
让阅读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鸡汤
运用“联结”策略 提升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