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对策与思考

2017-03-06田长青

江苏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

【摘 要】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课程实施的应有之意,同时也逐渐成为建构“三级课程体系”以来实践者的共识。由于对国家课程功能认识的偏差,导致实施中有窄化课程功能的倾向;片面或肤浅理解课程实施的特色化,没有体现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忽略了教师与学生教学资源的创生。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校本化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3-0018-02

【作者简介】田长青,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无锡,214101)副主任,高级教师。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课程实施的应有之意,同时也逐渐成为建构“三级课程体系”以来实践者的共识。经过对我区课程实施的相关调研,我们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老师在实施国家课程时,努力让课程适应学校的实情与学生的实际,实现由理想课程向实践课程的转变。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对国家课程功能认识的偏差,导致实施中有窄化课程功能的倾向;片面或肤浅理解课程实施的特色化,没有体现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忽略了教师与学生教学资源的创生。如何应对实践中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诸多误区,本文试以我区八士实验小学“模块教学”实践研究为例,谈谈我们的对策与思考。

一、提高课程的适切性:校本化实施的目标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其本质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国家课程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具有“普遍共性”,不同学校的学生由于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在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满足学校、学生的需要,就必须倡导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因此,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提高国家课程的适切性,让课程实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促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八士实验小学之所以开展“模块教学”研究,是因为他们认为发掘现行教材中文本语言规律与单元编排规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教师如果不能创造性使用,就不善于陪伴学生学好语文。加之学校的阅读教学已经固化为导入、初读、精读、拓展、总结的线性模式,学生缺乏课堂在场感,久而久之将会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为此,他们在阅读教学的内容上以模块的方式进行整合和拓展,模块由相同主题内容构成,可以是现行教材中的单元,也可以是打通单元后的重组教材,还可以是课内外教学资源有机统整。同时从阅读教学方式上加以突破并进行课型的重构,促进学生通过更广泛意义上的阅读,不断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寻求自我理解,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这种指向提高课程适切性的创造,必须基于对国家课程功能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八士实小在进行此项研究的过程中,始终把“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任务,确立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理念”作为前提,做到了既忠实执行国家课程,又依据实情开展有意义的实践,学校的教学特色有了显现,学生也得到了发展。

二、推进学生的学习:校本化实施的关键

在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也包括学校)根据课程目标,在保证目标达成的前提下,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则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生活经验等,努力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为此,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让他们有兴趣,有经历,有发现,是国家课程得以校本化的关键。

在推进“模块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八士实小努力关注学生的在场感,在课程实施中营造安全对话场、实践语用场、思维发展场,让学生愉悦对话,语言得以生长,思维得以发展。他们在构建单元模块教学结构“整体感知、组合研读、立体拓展、特色分享”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多种阅读教学新方式,如导读、聊读、比较读、赏读、群文跳读、吟诵读等,让学生读而有味,读有智慧。以聊读为例,教师以学生伙伴的姿态,循着学生的理解路径,边读边聊,以聊促读,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卷入到对文本形式、情感、价值等的认知、理解、体悟中,从而得到语言能力的提升和思想情操的陶冶。

事实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为避免片面追求学校特色,就得让学生走到课程实施的中央,从学生的原点展开课程资源的开发,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发展来评判实施的优劣。也唯有此,校本化实施的价值才能彰显。

三、实现课程的统整与融合:校本化实施的抓手

课程再“加工”,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主要途径。通过课程统整,我们可以把与学生学习相关联的要素和内容有机整合,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全面的问题背景,促使学生主动地解决问题,达成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课程统整实现了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益。在课程统整过程中,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经验、兴趣和需要,让课程内容与学生相遇、融合,促进学生的经验生长与人格发展。因此,实践中,我们既要强调学科间整合,学科跨界整合,更要倡导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整合,实现对国家课程的再认识、再诠释、再行动,从而助力师生的成长。

八士实小在实践中,也紧紧以课程的统整与融合为抓手,让自己的行动更有成效。他们起始基于语文学习内容与主题设计模块,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珍珠鸟》《九色鹿》以生活叙事、民间故事等方式昭示诚信为人,组成模块训练对话、细读动词、品读人物、积淀优秀品质。学生凭借语言体会表达,在言语揣摩与表达建构中形成判断,表达情感与体验。而后基于学习方式设计模块,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望月》与《灰椋鸟》一静一动写景,以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主題组成模块赏读。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广玉兰》与《夹竹桃》同样写花,组成“花之韵”模块后,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阅读过程中“闻其香”“赏其形”“品其质”。更多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设计模块,4~6年级教材编排有名著导读,通过《三打白骨精》聊环境、情节、人物,走进《西游记》原著;由《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引发《鲁滨逊漂流记》导读、交流。学生的学习有了情趣,更有了发展。

总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价值,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校与学生的发展。这既是我们实践工作者的权利,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还需强化学校课程的规划、管理与评价重建,保障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顺利实施。也唯有此,课程的功能与意义,才能在实践的土壤中开花。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音乐校本课程研究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