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思教育:质量提升的智慧选择

2017-03-06仓定志

江苏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质量提升

【摘 要】基于对教育理想和管理智慧的个性化追求,学校提出了“行思教育”的办学主张,以“促进师生发展而行思”为核心思想,通过行思课程凸显学生本位的个性发展,通过行思研修践行师本自觉的研修方式,通过行思管理完善校本特色的调控体系,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找到了一条智慧路径。

【关键词】行思教育;质量提升;校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3-0038-02

【作者简介】仓定志,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江苏盐城224005)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字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第三批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从学校校本文化实际出发,基于对教育理想和管理智慧的个性化追求,提出了“行思教育”的办学主张,以“促进师生发展而行思”为核心思想,通过行思课程、行思研修、行思管理的实施,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找到了一条智慧路径。

一、行思课程:凸显学生本位的个性发展

质量的落脚点是学生。学校把“以质为本”作为发展内核,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积极整合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彰显生本课程建设的个性。

1.文化课程走向多维立体。

一是提升“四色文化”融合度。在“四色文化”基础上开发出系列教材《红色童心》《金色童年》《绿园新语》《银滩情韵》,建成与之相辅相成的“四色文化馆”。二是扩大“四力行动”覆盖面。坚持“和谐德育”理念,确立“引领儿童价值成长,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德育内核,提炼出“感爱力、自信力、耐挫力、自控力”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点。三是探索“四建阅读”创新点。创建阅读基地、组建阅读社团、搭建阅读平台、塑建阅读品牌,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教育环境,探索出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课堂模式与指导策略,深入推进书香工程建设。

2.活动课程走向整体联动。

一是突出“少儿社团”建设。从学生的主体要求出发,强调“学生需要”,把少儿社团这一崭新的文化载体建设为亮点工程。二是丰富“五节两周”内涵。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校园读书节、数学节、英语节、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普周、节能减排行动周,打造出独具魅力的校园节日风采舞台,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活动天性,奠定了学生阳光成长的基石。三是探索“综合实践”范式,持续推进综合实践课程改革。各年级活动有方案、有过程、有反思、有报道,动静结合、校內外结合、教育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相结合,多个品牌活动项目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在前期“1+1+X”自选课程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探索出各年级综合实践范式,目前正尝试研发综合实践校本教材。

3.特色课程走向自主创新。

近年来,我们紧紧立足学校优势项目,在做精、做优、做强上下功夫,使得校园足球、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校园足球捷报频传,科技教育独领风骚,艺术教育芬芳满园,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在江苏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有两个节目荣获一等奖并参加全省优秀节目展演。

二、行思研修:践行师本自觉的研修方式

质量的起源地在教师。优质师资团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我们积极打造以教师为本的研修模式,营造教师个人成长、发展、自我实现的良好环境,为教师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让教师研修走向自觉。

1.完善团队化发展机制。

以学科组团,由名师领衔,借核心带动,求共同发展,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流动的教师群体中,形成稳定的专业发展力量。一是做实教师社团。立足市级、校级“名师工作室”,完善“校区学科中心组—校级名师工作室—市级名师工作室”的三级名师发展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半亩方塘”读书社、“智慧树”数学俱乐部等教师组织在教师团队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各校区、各学科的教师团队化发展。二是做新教研平台。利用校园网站,突破时空界限,组织开展“相约周六”网络论坛、“校区同台”在线沙龙等研讨活动。三是做活教研策略。举行“校际合作教研”,实施“项目集体攻关”,在凝聚教师合力的基础上促进集团师资素质的整体提升。

2.打造品牌化学科基地。

集团统筹,在各校区成立了相应的学科基地,牵头举行各年级各学科的合作教研,通过教材研读、课堂观摩、问题研讨、微型讲座等形式,促进校区、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在江苏省教研室和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江苏省小学数学特色教学交流研讨会中,我校以《关注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行思课堂·数学教学》为题作了经验交流,以“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为突破口,构建“行思课堂”五步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引起与会专家代表的广泛关注。

3.开辟共享式资源空间。

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科学统筹安排并整合物力、财力资源,均衡配置到各个校区,确保各校区各类硬件资源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优化校园网络环境,践行“互联网+教育”理念,以“一库四室”建设为龙头,不断创新实验室应用、江苏省“E学习”项目试点研究,保证各种教育装备的高效运行和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基础保障。“一库”是指学科精品资源库,“四室”是指电子备课室、特色项目室、名师讲课室和互动论坛室。在这样的平台中,教师把优质课例资源,包括典型教案、网络课件、备课资料、优秀题型等上传供大家分享与研究,同时又有效构建出教学研究的互动空间。

三、行思管理:完善校本特色的调控体系

质量的加速器是管理。我们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策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质量调控体系。

1.立足教学常规的基准。

让教学管理制度先行,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研讨、教学常规、教研组工作等制度,深入推进“教师阅读促进工程”“教师基本功提升工程”等,为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尤其是抓实、抓新、抓优“教学五认真”,重点是推行“五步电子备课法”。五步即教材解读—个人主备—资源共享—个性设计—教后反思,一人主备,全体交流,所有过程全部在网上实现,所有教案均上传至各年级备课室。下一轮的备课教师在此基础上再作取舍、补充和完善,有效发挥了资源的叠加效应。

2.把准科学评价的基点。

制定《实施素质教育考核评估细则》《学科学业评价体系》等全面的、可操作的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估体系,完善教学质量调控制度和教学信息反馈制度。从有效教学的需要出发,推行“四活化”检测规范,即活化命题方式、活化检测方式、活化检测内容和活化评价方式。改学校命题单一模式为多元综合模式,将笔试与口试、听力、动手测试等相结合,将学生自测、互测与教师检测相结合。推进学科能力抽样检测,成立各学科质量监控组,制定所有学科能力检测方案和标准,跟进各学科教学过程,在期中和期末对音、体、美、信息、科学等学科均组织抽样检测。对于学困生,各教研组都建立档案袋,填写跟踪表,详细记录学习情况,及时补差与辅导。

3.夯牢质量调研的基石。

一是建立层级调研机制。构建“校长室—教务处—年级部—教研组”一体化调研体系,每周选择一个重点项目进行调研,及时记录在《调研情况记载簿》中,并形成调研报告,将管理重点从“查漏补缺”变为“减负提质”。二是建立专项督导机制。对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开展教学专项研究与督导。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梳理,开展专题研究活动。三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设立学科教学横向与纵向研究分析标准,实施不同年级学科跟踪分析记录,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同时拓展家长有效参与途径,把每周三设为“家长接待日”,建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通过问卷调查、个别座谈、网络留言等形式及时收集反馈社会和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猜你喜欢

质量提升
基于推动质量提升的学术期刊评价形式探讨
农村教研新体系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如何提升初中英语交流互动的质量
新课标下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采油厂适应新形势跨越极寒期实现提质增效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单位工作效率质量提升中机关管理程序的重要性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 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