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定位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治疗急性胆囊炎
2017-03-06张银新
张银新
(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江苏 盐城 224700)
随着社会不断全面发展,生活质量不断的改善,加之老年胆囊收缩功能降低,导致急性胆囊炎发病率呈显著地上升趋势;其可严重影响胆汁正常分泌,从而产生结石,并造成感染[1,2]。为明确CT定位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效果,故本研究针对本院收治32例患者予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患者32例临床资料予以分析,男11例,女21例;年龄30~56岁,平均(43.00±2.39)岁,非结石胆囊炎3例,结石胆囊炎29例。
1.2 方法
患者采取仰卧位,常规予以CT扫描,依据扫描进行体表定位;予以消毒并铺巾,于胆囊中上距肝3 cm处行穿刺。再次予以消毒及铺巾,取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将手术尖部刺穿皮肤,用18G类的穿刺针依据测量的角度与距离进针,成功后,首先,抽取5 mL胆汁行药敏及细菌培养等检测方法;其次,顺着穿刺针置入导丝,从而扩张穿刺通道,并沿导丝置入8.5F型号的胆管引流管;最后应用CT再次扫描,以确保引流管在胆囊内,缝合并固定引流管,术毕。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患者临床指征,包括腹痛、穿刺时间、发热时间、并发症、置管率;观察本组细菌感染类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指标状况
全部患者置管率为100%,患者治疗后,27(84.38%)例于2h后,疼痛显著缓解;穿刺全过程为(28.3±4.16)min;于2~3 d白细胞计数及体温回归正常,全部患者未出现显著的并发症。
2.2 细菌感染类型
8例患者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为阳性,其中克雷伯菌1例,大肠杆菌7例,32例患者炎症均显著控制后并进一步治疗。
3 讨 论
部分老年患者因神经传导功能下降,使应激反应较为迟钝及痛觉反应降低,导致患者症状较不显著,从而使患者就诊时间延迟,进而使患者病情加重[3]。为明确CT定位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32例患者予以对比分析。
全部患者置管率为100%,患者治疗后,27(84.38%)例于2h后,疼痛显著缓解;穿刺全过程为(28.3±4.16s)min;于2~3 d白细胞计数及体温回归正常,全部患者未出现显著地并发症。CT定位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治疗,因CT具有定位精确的优势,肠道中的气体对其影响较小,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尤其为游离类型的胆囊炎,CT扫描能够更加精确穿刺层面,能够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从而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4]。治疗前应予以充分的术前准备,特别是检测血小板等物质,从而避免患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置管成功后应再次行CT扫描,以确保引流管安全的置入在胆囊内,从而可避免因胆囊置管不当等操作致使胆囊被刺穿情况。
8例患者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为阳性,其中克雷伯菌1例,大肠杆菌7例,32例患者炎症均显著控制后并进一步治疗。CT定位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治疗具有有效、安全、简便等优势;在CT的精确引导下,成功置管后,行细菌培养,从而能够及时采取抗感染等治疗措施,控制患者胆囊内炎症,进而增加患者进一步治疗的人数[5]。受时间例数与外部环境等限制,关于CT定位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未予以分析,有待临床进一步分析,并予以充分补充。
综上所述,将CT定位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应用于急性胆囊炎患者中,不仅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且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置管率。
[1] 马 雪,胡占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6):931-933.
[2] 张佳楠,林元强,隋国庆,等.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0(3):677-679.
[3] 孙文兵.重度急性胆囊炎急诊腹腔镜手术时胆管损伤的预防策略[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6,22(7):433-436.
[4] 黄文祥.腹腔镜胆囊手术治疗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护理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z2):246-247.
[5] 杜吉义,陈 江,李家辉,等.单孔腹腔镜辅助下整形术对急性胆囊炎患者腹壁美观及肝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6):4620-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