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展

2017-03-06杨倩春李思宁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98期
关键词:湿质学说体质

杨倩春,李思宁,毛 炜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第二门诊,广东 广州 51026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第二门诊,广东 广州 510260;3.广东省中医院肾病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120)

体质思想源于《皇帝内经》,发展并且成熟于明清时期。于2O世纪的7O年代就已经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以后的过程中发展成熟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独具特色的基础研究学科-名为中医的体质学说[1]。当然,人类的身心健康状况、人类的疾病状态都是通过特殊的形式表现出来-体质。因此,体质现象在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状况中扮演主要角色。随着多学科研究方法和知识的介入,加之临床研究中诸多研究人员的齐心合作,中医体质研究学说取得了前所未有新进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医体质学说是研究各种体质的病理生理特征、疾病发展和变化,为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指导性的新型学科。因此,以下对近年的体质学说研究情况作简要概述。

1 中医体质学说概述

尽管体质学说研究内容很多,但是主要观点有以下三种[2]。第一是王琦老师提倡的体质学说,王老提出:人类整个生命中,体质现象贯穿始终。体质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供养获得的,是二者共同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形体结构、心理状态、病理变化以及生理功能等许多方面综合作用得出的相对稳定特殊体质,这种体质的特殊性决定人体对几种或某种致病因素或者诱因的易感性和疾病倾向性;第二是何裕民老师倡导的体质类型学说,何裕民老师提出:对于人类个体发育生长的过程中所形成个体结构特点、形态特征、活动代谢以及机能状态等诸多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殊性称之为-体质,在病理生理上都具有特殊性。比如在生理方面:每个具体的个体表现出在机能代谢以及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至于在病理方面:每个具体的个体,对于某些或者某种致病病因和某些疾病易感性以及易罹性仍然存在显著性差异;第三是匡调元老师倡导的体质学说,匡调元老师提出:在人群个体生长发育中所形成的机能、代谢以及结构上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称为体质现象,也就是这种体质现象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或者某种诱因的易感性和所发生某种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同时也是决定疾病病位、病灶以及病变倾向的主要因素[3]。虽然上面三种说法不太相同有些差异。然而,三种观点有相似之处,他们相一致的认为是:人体的疾病和健康都是以体质现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体质与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就中医体质来说,中医体质学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4],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各种体质的病理生理、研究疾病发展发生变化,对疾病诊治有指导作用的学科[5]。

2 中医体质学说理论研究

《黄帝内经》是中医体质的源头,为中医体质开创先河[6]。最早在《灵枢·寿天刚柔》就有记载:“人之生也有柔有刚”,指出:体质形成与先天禀赋关系密切,体质特点根据不同个体决定[7]。《普济方》记载:“男子以阳为主,女子以阴为主”。而在《女宗双修宝筏》记载:“男子以精为本、女子以血为本”[8]。另外,如《灵枢·行针》划分体质为重阳型、重阳有阴型、阴多阳少型、阴阳和调型等四种类型[9]。因而得出:因为不同性别决定不同体质。《灵枢·五变》又说:“同时得病者,或病此或病彼”。此处原文表明:因体质不同,易感性则不同,因此导致感受邪气是不同的。体质类型不同,决定疾病发展发生变化趋势有差异。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就说明:因为年龄不同和存在体质差异性等特点,与此同时说明了:性别不同,体质是会存在差异性的。又在《灵枢·五音五味》提出:“妇人之生者,是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此话概括女性的体质特点。因男女体质存在差异性、存在不同的体质特点,所以其发病的倾向性不同。《黄帝内经》的体质理论,得到张仲景发扬和深层次发挥,并且编著《伤寒杂病论》,将体质与外感疾病、内伤杂病发展变化、临床症状、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用药等诸多方面结合起来。进一步指出:证据起源体质类型,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证据。根据因人不同用药处方不同的原理,因此将体质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为中医体质学说研究提供了强有力证据支持,从而实现中医体质学说运用于理论研究。从以上可以得出:中医古籍系统全面地概述了中医体质学说内容,从而为中医体质学说的形成、为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进化以及创新均已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目前,对于各位老师的关于中医体质方面的认识均已达成共识。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09年4月颁布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此标准为中医体质辨识、防治诊疗疾病、保健养生、健康调理等诸多方面等都提供坚实可靠的有力支持和依据,因而中医体质及中医体质学说发展更加科学、合理、规范及正规,是我们国家第一部研究中医体质学说及指导和研究中医体质的详细的运用性刚领标准。此标准的制定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等九类中医体质。

3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医体质学是通过偏颇体质的调理,从而达到平衡阴阳、治疗及预防疾病为目的。鉴于此,在各科中几本上都进行了中医体质的研究,也就是将疾病与体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10]。研究者发现:某些疾病或者某种类型的疾病与某一种或者某些中医体质密切相关联,换言之,某种或者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体质相关联,而且这些研究结果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证实。研究认为:在使用调查问卷中对缺血脑卒中168名患者进行的研究揭示:缺血脑卒中患者常见中医体质是气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11]。研究发现:肥胖者以瘀血质居多,瘀血质人群容易发生中风,可见它们二者密切相关[12]。有学者发现:胆囊息肉人群中医体质有平和质、气虚质、湿热质及痰湿质。但是,胆囊息肉中医体质中偏颇质占多,约有86.80%[13]。有学者通过对胆石症84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展示:中医体质排序如下:它们排序分别为平和质、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等四种体质类型[14]。有研究人员对甲亢患者117例和甲减患者172例都进行体质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气郁质在甲亢患者中为53.85%,气虚质在甲减患者中高达52.9l%[15]。有学子对急性脑栓塞不同体质患者等位基因(HLA-DQAI)进行研究,结果提示:急性脑梗塞患者等位基因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虚质及血瘀质等体质存在着显著差异,因而得出:等位基因与体质关系密切[16]。有学者对原发性高血压371例患者进行了体质类型分析,结果显示:患有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的主要中医体质为阴虚质、痰湿质,而且有较高比例,充分证明:体质与高血压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7]。王琦教授研究了痰湿体质与相关疾病后发现:诸多疾病与痰湿体质有关系密切。如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中医体质主要是痰湿质,所以得出:痰湿质人群容易患高脂血症及冠心病[18],为高脂血症和冠心病治疗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4 中医体质研究学说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

有学者对高尿酸血症123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识别,结果为:气虚痰湿质104例、湿热质10例、血瘀质9例,从而阐明:高尿酸血症发生发展与中医体质密切相关。比如在尿酸清方治疗高尿酸血症的110例中,104 例气虚痰湿体质占84.6%、0例湿热质占0%、6例血瘀质占4.8%,揭示:中药复方在治疗高尿酸血症中对某种体质是有效果的[19]。有研究人员根据中医体质划分为九分的方法对26例痛风患者进行了中医体质分析,结果发现:17例痰湿质、4例平和质、3例平和质兼痰湿质、1例阳虚质、1例气虚质,说明了痛风的发生与中医体质是有相关性的,尤其是痰湿质人群更易患痛风病[20]。有研究者对我国新疆地区患有高尿酸血症人群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痰湿质、血瘀质和湿热质是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结果得出:我国新新疆地区的高尿酸血症人群常见的中医体质是痰湿质、血瘀质及湿热质[21]。有学者认为:痛风常见于绝经后女性和中老年男性,这些痛风人群大多具有嗜食肥甘、形体肥胖等痰湿质的基本特性,从而得出:痛风的发生发展与中医体质有关系,痰湿质绝经期后女和中老年男性性易患痛风[22]。从以上看出:中医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是有关联性的。

5 中医体质学说的实验研究

随着实验研究广泛应用于中医体质,中医体质学说在实验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很大进步并且向深化方向发展。目前研究认为,由于体质的个体差异,因此特定人群具有特定生物学基础。近年来随着使用免疫学、遗传学及生物化学等现代知识进行中医体质研究的报道越来越多,如钱岳晟教授等高228例血压痰湿质患者脂联素基因rs1063539、rs224176、rs1063537、rs1501299、rs266729、rs182052六个位点进行多态研究,结果发现rs182052G型是心血管高危因素可能的遗传标志之一[23-24]。有学者对肥胖人群痰湿质进行研究发现: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甘油三酯增高与痰湿质关系密切,痰湿质人群最容易出现血脂升高,并且痰湿质人群的血清红细胞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25]。研究表明:人群中痰湿质与平和质的血液流变学和甲皱微循环血液检测指标有明显差异,也就是平和质人群的全血黏度低率值及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低于痰湿质人群;痰湿质人群的流态异常和骨袢周围渗出增多;研究提示:痰湿质人群还存在着甲皱微循环障碍[26]。有研究人员对肥胖大鼠模型进行研究,通过轻健胶囊-利痰化湿方剂进行了动物药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轻健胶囊有促进脂质代谢、降低血液粘度、降低血脂等效果,同时可以逆转脂肪肝,达到延缓肝纤维化的目的。有研究人员研究结果得出:在大鼠创伤性疼痛实验中,阴虚质、阳虚质的蛋白表达(Fos/Jun)有改变,并且通过干预(电针)可以影响肾上腺蛋白(Fos/Jun)表达[27]。中医体质的实验研究已经在动物身上得到具体应用。

6 中医体质研究存在问题和展望

从现今研究情况来看,大多数研究是从理论上进行,少数研究从临床进行,并且在临床上中医体质学说没有真正的应用起来,或者是很少应用,因此在中医体质研究上仍缺乏一定深度或者广度[28],在临床试验方面,中医体质研究没有重视病理体质研究。所以,在将来的研究中,应结合相关数据,根据不同病理体质,建立共同的规范,从而使病理体质分类更加客观、规范及科学化;在具体临床研究及应用中,如何区分证与体质,仍然缺乏可靠统一的标准方法,没有对证和体质制定一个标准,仍然是参照西医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中医体质的研究和临床的应用都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动物实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进行研究证实[29]。

总之,中医体质学说是在祖国医学的中医理论指导下、是对体质研究的临床具体应用、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理论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研究中仍然有一些问题。首先,中医体质的分型虽然采用的是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正式发布的九分法,然而其它中医体质分类方法仍然有学者在继续使用。鉴于此,中医体质分类应当使用正式发布的分型标准。其次,把中医体质和病结合起来一起进行研究,这样既可以了解具体的病,同时又能清楚具体的中医体质分类,这样一来对于临床干预就有了清晰的指导作用。

[1]王丽娟.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5):79-80.

[2]丁宇炜.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2):71-75.

[3]王 迎,金桂兰.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27(6):1067-1068.

[4]王丽新,段行武,马 卉,等.慢性荨麻疹中医体质学的理论渊源及演进过程[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9):1858-1860.

[5]王 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6-15.

[6]任 辉.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1-113.

[7]王艳宇,王红霞.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0):152-153.

[8]李紫慕,常 虹,高小明,等.中医体质学理论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7,(1):68-69.

[9]胡梦奕,杨新艳,叶海勇.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J].国医论坛,2015;30(6):67-70.

[10]王志如,纪会芳.中医体质学说研究文献探讨[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23):79-81.

[11]张云云,张海梅,郭德莹,等.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体质特点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2):31-34.

[12]周昭辉,徐志锐,庄礼兴,等.浅谈瘀血体质与中风病的防治[J].光明中医,2009,24(5):792-794.

[13]项凤梅,邓科穗,刘红宁,等.胆囊息肉患者中医体质分类及相关指标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0(12):26-28.

[14]邱丽英,邓科穗,项风梅,等.胆石症患者中医体质与相关指标的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0(12):35-37.

[15]夏仲元,王 琦,郭 琪,等.甲亢和甲减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4):280-282.

[16]沈乃莹,严 征.HLA-DQAI等位基因与急性脑栓塞多种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杂志,2001,43(4):237-238.

[17]林 谦,陈众木,金 法.3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辨证研究[J].现代中医,2004(3):17-18.

[18]王志如,纪会芳.中医体质学说研究文献探讨[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23):79-81.

[19]潘启焕,张 周,覃佰强.高尿酸血症123例的中医体质辨证及疗效分析[J].中医国医药科学,2011,1(8):125.

[20]邓棋卫,涂爱国.痛风的辨证调养[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307-1308.

[21]李 莉,安冬青,李凯利,等.新疆地区高尿酸血症患者体质类型调查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5):100-103.

[22]李明蕾,吴承玉.痛风病的病症研究思路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3):7-8.

[23]钱岳晟,高平进,张 怡,等.痰湿质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脂联素基因相关性[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7):653-657.

[24]钱岳晟,王 彦,杨龙天,等.痰湿体质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高危风险与脂联素基因相关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4):27-30.

[25]王 琦.王琦医学论文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98.

[26]王 琦,叶加农.肥胖人痰湿体质的血液流变学和甲皱微循环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1):52-54.

[27]许建阳,刘志诚,宋开源,等.择时电针不同体质大鼠创伤痛诱导的肾上腺Fos/Jun蛋白表达的比较研究[J].时间医学,1999,4(1):20-21

[28]李紫慕,常 虹,高小明.中医体质学理论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7,(1):68-69.

[29]刘长灵,过建春,荀运浩.中医体质学说现代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1):138-139.

猜你喜欢

湿质学说体质
痰湿体质概述*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中老年人痰湿质评分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代谢综合征痰湿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