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思考

2017-03-06李金华孙创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万众大众人才

李金华 孙创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 110136)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思考

李金华 孙创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 110136)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育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当前现代教育发展理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应运而生,为传统教育改革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在传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教育模式无法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基于这种实际情况,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不足之处,最终提出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传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所谓创新,它是根据一定目标,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产生出某种独特、新颖、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经济学家约.阿.熊彼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创新”一词。约.阿.熊彼得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对企业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结合,产生新产品,研究新的生产方式。获得一种原料的供给来源或是对新的市场进行开辟。随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理论也随之提出。美国战略专家德伯拉.爱弥顿提出“知识创新”概念。在产品中融入知识创新,使企业利润获得最大化。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中对创新的认为是不存在永久不变和绝对的东西,所有事物都是暂时性。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就是发展和创新。它是批判旧事物和旧世界,从而去创造新事物和新世界理论。

在中国古代,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主张历史变化的观念,在创新和继承的二者联系上,墨子反对儒家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观点。墨子则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对于古代精华之处加以继承,同时也提倡每个人要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要从实际出发不断革弊图新。

创新就是在解决问题方面上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并提出新思想,新认识,做出新发明,创造新成果。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对知识,技术和科技发展进行创新。培养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关键是为创新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在当今社会,创新人才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首先思想观念的创新是创新人才的特质,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不以个人利益和需求获得满足作为人生目标,不以极端的权利为政治追求。具有开放灵活的处世态度。其次是心理素质也尤为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竞争下,创新人才具有敏锐的的感知能力和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知识信息传播交换范围扩大使人际交往变得密切,因此创新人才要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和开朗的性格。同时,在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环境下,良好的身体素质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在繁重的工作或学业当中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对创新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创新人才更需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其成为必备的生活素养。最后,在知识结构方面对创新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对于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中理论知识是基础,应用知识是关键。专业知识是基础,信息传播知识是关键。有型知识是基础,无形知识是关键。在多元化和分散化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创新人才对知识的掌握要全面而非偏执某一领域的专才。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增速新生动力的主要途径。在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只增不减,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下,国家推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战略举措。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方面的培养将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流方向。如果没有创新教育就不会有创新人才。没有创新人才就不会有创业的成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让高校培养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达到高度重视。

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下,核心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愈加激烈,谁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取决于谁拥有了前沿科技的创新人才。创新已成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核心力量,创新人才培养凸显出了必要性。

根据国情,我国拥有创新人才主要是通过引进和培养这两种途径。从我国当前形势来看,主要是通过人才引进但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高成本和良将难寻。因此,创新培养将成为我国获得创新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

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孵化器”,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

但是,由于传统文化背景影响所形成的教育模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下已显出极大不适于传统教育模式。它主要体现在以教师讲授为主,考核是以成绩为主,长期形成一种灌输式教育,造成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二、创新教育的局限性

当前,在创新教育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理清创新教育的模糊认识对高校创新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一)加强创新教育大众化培养

部分高校中有开展一些创新教育活动,但只是针对具有高智商有能力的少数学生才能参加,一般学生是得不到创新教育的机会。其实,从人的本性来看,创新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能。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创新教育是否正真得到培养和尊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真正得到开发。教育具有两面性,即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能压抑创新精神,后天的创新培养对人才教育起到决定作用。因此,创新教育应是面向大众学生,而不是少数群体。

(二)贯通课上课下创新教育链条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认识到创新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利一面。但是,许多教师把创新教育人为割裂分为课上和课下,课上的任务就是讲授知识而课下活动则是发展知识,使传承和创新无法相互融合。创新教育应该贯穿于教学课堂之上和课堂之下以及日常的生活当中。将创新教育只放在课下开展是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加强思政教育与创新教育关系整合

提起创新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积极的”“向上的”的事情。但是,创新是具有双面性,正确合理运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会为人类造福。现在的高科技的武器哪一个不是创新的结果,如果运用不当可能招致灾祸,所以思政教育对创新教育的培养起到引领正确方向的作用。创新教育必须和思想教育同步才能将创新教育引导到正确方向。因此,创新教育和思想教育必须需相互整合,兴立去弊。

三、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培养创新人才应先转变传统教育模式,要把教育目标定位在于创新人才培养,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有所扬弃的继承和发展,与素质教育相比,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突破。创新教育将是融入现代教育改革潮流的一个有力的突破口。

(一)灌输式教育向发展式教育转化

从灌输式教育向发展式教育转化,本意并不是否定以往的教育模式,而是校正以往的过多偏重于灌输式教育倾向,使教育教学走向关心学生综合素质的正确方向。发展式教育的提出,代表一种教育发展理念和方向,是一个在总结已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具有针对行的延伸性发展。发展式教育是要将知识中心向生命中心的一种转化,重视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它将知识作为激活学生潜能的火种,看重学生的自我潜能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发展教育做为一种持续性教育,使学生更具有创新精神。而灌输式教育更多是将知识作为教育的中心,教师将自己的经验告知学生,学生按部就班根据老师指导学习和实践书本上的结论,结果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主要表现在把学生的成绩、文凭和奖励作为学习目的,忽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灵的感悟。灌输式教育把能否成才标准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可能会导致后果是将知识变成了死知识把教育做成了“低能的教育”。

(二)权威型教育向民主型教育转化

权威型教育是封建时代教育的产物,在权威教育下缺少民主和平等。在权威型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命令与服从。权威性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学生和教师地位的不平等,重教师,轻学生,重教师权威,轻学生权利。在教师的权威下学生很难激发创新思维。而民主型教育正是对权威型教育的一种突破。它是一种师生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教育。教师和学生可以平等交流和对话。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而非领导者。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老师的观点可以质疑。教师对学生的一些想法要体现出尊重、宽容、鼓励不应强制或者压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民主性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对学习感到快乐。但事实上大多数学校在管理方面采取权威式教育进行运作。这种害怕使顺从的学生表现出一种社会认定正确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但他们的内心并未对学习感到快乐。但一些“问题”学生厌倦学习则表现出一种傲慢的态度,或是显现出一些欺骗成人的行为方式,这些心理行为恰恰是他们“害怕”的表现。“问题”学生的表现更多体现在学习成绩方面。而缺乏对“问题”学生教育和了解的教师更多关注学生表面问题,而忽视其中的本质。在争取学生信任与合作的过程中,民主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在一种免于恐惧和强制的氛围当中,他们的学习或工作会更加积极主动。作为教师要找到授权学生的方式以释放其潜能而不是压抑他们的想法。教师应给予学生要多一份鼓励,少一份指责。

(三)由“拷贝”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转化

教师做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说民族的振兴在教育,那么教育的发展在教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于创新型教师。

所谓创新型教师,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师。作为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师范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的重任。在创新师资队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对“拷贝”型教师培养观点向创新型转变,应解放思想,将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教学当中。将以课堂为中心、单相灌输的教学方式向师生互动、交流、探究、反思为主的创新教育培养模式转变。实现“拷贝”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的培养转型。

同时,创新型教师应树立“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观念,走上“科研兴教“之路,走学者型创新之路。教师在教学技艺和科研素质上,要不断进行改进,创新,反思,提到自身创新能力。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更好的开展和培养。

在这个创新人才紧缺的时代,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科学文化的传播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高校需适应时代需要,转变培养方式,完善培养机制,加大培养创新力度,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

[1]肖海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引擎[J].天津经济,2015(5):28-35.

[2]王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的微小企业管理[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5(5):I7-19.

[3]万刚.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创新的良好局面[J].中国科技产业,2014(12):7-9.

[4]李春华.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环境[J].今日科技,2015(3):5-7.

[5]杜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5):171-175.

[6]周大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模式下的人才建设[J].今日科技,2011(8):52一58.

(责任编辑: 丰华涛)

G642

A

1007-421X(2017)03-0107-03

猜你喜欢

万众大众人才
万众期待
人才云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万众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