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7-03-06耿萍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土地农民农业

耿萍

(沈阳音乐学院,沈阳 110000)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耿萍

(沈阳音乐学院,沈阳 110000)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国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协调发展。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来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谁来建新农村的现实问题,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村;发展;现代化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和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地位,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向“两型社会”转变,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全党的共识。

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中国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协调发展。我国现实情况是农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发展需要补齐脱贫致富的短板,补齐农民增收的短板。

(一)经济体制机制问题。

中国的历史就是土地制度变革与变更的历史,土地是农业生产物质基础,是农民创收根本来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由过去集体所有集体生产转变为集体所有统分结合,在农业生产中农民自由度变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越来越多的脱离农业。集体经济实力弱,有的地方空心村现象明显,集体经济弱化无法为农村公共服务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土地经营碎片化现象突出,以农户为单位的土地承包方式限制农村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农业产品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和生活。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经营的土地又不能向银行抵押融资,新型农业经营者与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有一定的期限,对土地的实际控制权较弱,影响了土地规模化生产经营。一些地方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明显滞后,难以实现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的保值增效、村集体自我发展和保障能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将推动农村土地权益调整,现代农业发展始终受制于小生产、大市场现实,用规模化、组织化的生产来破解农业发展难题。

(二)粮食安全问题。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放开农业生产领域,技术、种子自主性趋于弱化。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在海外市场所占份额及定价权,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国内市场所占份额及定价权,自主性也趋于弱化。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的生产、收储、加工,物流及零售商业领域,外资进入畅通无阻。这样的趋势继续下去,必然会危及国家安全。

(三)农业产业化问题。

农村金融产业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它支持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和农民的增收。金融机构在推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和解决三农融资难问题取得初步成效,但农业金融问题仍然是我国金融产业薄弱的一环。现有农业金融体系主要面向农业生产领域的融资和保险,农民应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措施仍是政府补贴,市场调节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也带来庞大的财政负担。

(四)城乡一体化问题。

改革初期,我国的农村户籍人口7亿多。经过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村户籍人口增加到了9亿多。全球一般性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后出现制造业过剩,农民工低工资难以支撑城市化的高成本,同步统筹考虑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现在城市集中着大量的资源优势,为了获得这些资源农村人口往城里迁移,导致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不均衡。今后政府将继续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之间要素平等交换、资源合理配置和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

(五)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农村生活废弃物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农村工业污染及城市“三废”向农村转移,土壤污染是当前农村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国家重城轻乡对农村污染环境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再加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农机、农药、农膜、化肥等生产资料,农村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当前农民普遍收入不高,住户付费进行环境治理政策落实难,各地农村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可行办法。

新农村建设以来村容村貌建设受到认识局限,对传统村落大肆拆迁重建,导致一些自然村落的迅速消失,失去了传统村落的原貌。农村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山林田路生态综合治理、民居保护规划落实不到位。

二、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农村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加快农民的增收,落实党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进农民的福祉。

(一)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设农业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经营权,长期赋予农民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有着丰富实践,从两权分设到土地承包权进一步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农地“三权分置”有利于转变当前农业经营的分散现状,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在土地承包过程中健全集体所有权行使机制,自觉维护农民集体在土地发包、使用、调整、收回、征收以及监督等方面权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拓展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处理好农民集体、承包土地的农户和新经营主体之间的权利边界、相互权利关系。在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过程中,方向正确、速度慢些,心态平和,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推动形式多样的适度规模经营。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经营性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农村土地有流转交换机会,未来有可能派生土地资源重新组合的力量,利于农民分享城镇化红利,对中国土地制度完善和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基础,它有力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质增效、降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继续完善家庭农场支持政策,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政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规范有序发展,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鼓励扶持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立农产品产、加、销规模经营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各县乡镇农业相关部门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整合土地资源,发展订单农业,保证粮食作物面积,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广泛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构建覆盖全程产业链、政策综合配套、高效便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社会化服务。

(三)农业供给结构优化。

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本质是农民和农业的组织化模式问题。农村人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可能要经历几代人的选择才能稳定下来。农业现代化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新时期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特点表现为高效低耗、绿色安全、生态环保。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链、价值链中提高农民利益分享比例。农业已经成为我国供给侧改革重要一环。价格真正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价格机制有效引导农业资源配置,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农产品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匹配。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等科技进步使农业流通方式发生变化,将大大缩短农业流通渠道,将有助于更好地连接农业的供给和需求,及时准确地了解消费需求情况,农产品供给将更具科学规划性,建立系统科学的农业供给保障体系。通过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求,这里的需求与过去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有很大区别,是对农产品的品种、安全和品质的需求。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

(四)加快农村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整合涉农资本投入,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或金融资本投资农业。金融服务三农,加强基层网点建设,赋予基层权限,对小微客户和组织提供更便利的直接服务。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发展合作金融组织,开展专项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组织、信用社,利用合作社组织本身的治理结构、制度安排来控制风险,强调地方政府在农村合作金融方面监管和责任。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来发展村镇银行、县城中小型银行、金融租赁公司,为金融进农村提供广阔空间和渠道。农业政策性保险解决保费问题,通过创新降低交易成本,依靠市场商业性运行组织创新,发展相互保险、保险互助等形式,降低保险公司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问题。政府投资与社会资金协同,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激活农村资金链条,建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五)城乡一体化发展前景。

参照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实践经验,要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要实现农业与工业、乡村发展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必须得打破造成城乡分割的二元化格局,积极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改变了传统村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并不是让城市和乡村变得相同,而是要求政府提供给城市和乡村平等的服务,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能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建议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必须确保本国农业产业的自主性,以维护本国安全。保障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坚持规模适度,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政府应将农业标准化理念全面纳入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统筹规划,积极开展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培育优质优价的市场供求机制,建立农产品追溯制度,促进生产和管理相结合,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习总书记指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当前农村脆弱的生态环境,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力度,化肥农药零增长,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行无害化区域处理示范工程,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突出乡村文化、乡村风貌特色。中国美,农村必须美。让农民成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深化农业改革的最终目标必须落到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上。

[1]傅晨,任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机理:一个分析框架[J].经济学家,2014(3).

[2]邵彦敏,冯蕾.我国农村集体经营方式创新与机制构建[J].经济纵横,2014(4).

[3]方志权.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11).

[4]黄延信.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几个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2).

[5]杨嬛.合作机制: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组织制度基础[J].山东社会科学,2015(7).

(责任编辑: 丰华涛)

G642

A

1007-421X(2017)03-0101-03

猜你喜欢

土地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我爱这土地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分土地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