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推进高职“工匠”人才培养

2017-03-06丰华涛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辽宁工匠办学

丰华涛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沈阳 110161)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推进高职“工匠”人才培养

丰华涛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沈阳 110161)

高职教育“工匠”精神人才培养及就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利、互动的关系,可以实现“互补”、“双赢”。深入探究分析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建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之间、人才培养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之间互利互补的良性机制,对于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职业教育; 经济; 就业; 融合; 建议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全面振兴的战略性倾斜发展政策,在这种大背景下,本文以辽宁为例,就如何推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满足东北振兴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东北特别是辽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思考。

一、高职教育“工匠”精神人才培养与就业同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高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制约着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一个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可以为地方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及发展提供最直接、最集中的产业支撑,特别是一些引领产业发展、产业聚集度高、规模效益突出的现代化企业,能够为高职教育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最雄厚、最有力的合作基础。地方经济发展得好,可以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撑,有利于高职院校广泛筹集办学经费,拓展经费来源,充分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为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人才就业和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宽厚、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从而强化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高职教育是地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高职教育的发展,能够通过学生高质量的就业,为产业企业发展提供持久的、强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撑,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性劳动者和全民素质;能够通过校企联合开展科技创新、联合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能够通过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在岗职工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举办技能大赛、宣传培养“工匠”精神人才等社会服务功能,切实体现高职院校在地方学习型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承、互相促进,在能够充分融合发展时则能够互利共赢,在彼此脱节、各自为政时则互为羁绊、难以发展。

二、高职教育“工匠”精神人才培养与就业同辽宁经济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辽宁正在加紧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高职教育与辽宁地方经济融合发展,是推动辽宁地区经济战略调整、实施经济强市战略的必然选择,加速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发展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对于推动辽宁经济增长,提升辽宁经济的竞争力,实现辽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辽宁高职教育与辽宁经济发展势头总体看是好的,但从融合发展的视角来考量,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不强

一是专业设置存在结构性扭曲。经过对辽宁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情况集中梳理,从专业集中度看,设置同一专业的院校数目较多,专业集中度较低,专业同质化程度较高,专业供给精准度不足。二是面向战略新兴产业的专业有效供给不足。高职院校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覆盖面较广,一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分密切的专业尚未得以开设。三是专业结构面向产业结构的整体适应性不强。第一产业对应专业供给规模较小;第二产业对应专业供给质量不高;第三产业对应专业要素投入过多,高职教育的人才供给比重远超过产值和从业人员比重,存在一定的人力资源浪费。

(二)高职学生就业及人才供给质量不优

一是需求侧与供给侧存在结构性矛盾。近年来,辽宁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但仍存在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校企合作广度、深度不够,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造成高技能人才短缺较为严重。据统计,我省2016年制造业用工需求人数为474,147人,占总需求的26.06%,居各行业之首;而技能型人才只约占我省求职人员的3—5%,求人倍率在1.8以上,在紧张的就业大环境下仍十分走俏。智能制造、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均呈上升趋势,人才培养缺口巨大。二是“三高”、“三创”人才长期短缺。目前,辽宁的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急需大批“三高”人才和“三创”人才,而我省“三高”、“三创”人才在整个人才队伍中的比例较小,与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三高”、“三创”人才短缺已成为影响辽宁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铸好振兴链上的人才链、“技工环”,培养市场需求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

(三)高职院校与辽宁省地方经济融合力度不够

从高职院校情况分析,高职院校与辽宁省地方经济融合发展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供给结构、规模、质量、水平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未完全对应:人才类型结构不平衡,专业结构不完全对应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结构需求,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二是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不够紧密:存在有的课程教学内容程式化、更新慢、固守传统教材而忽视行业、企业、职业标准等问题。三是实训教学与生产过程未能完全有效对接:存在实训教学粗放化、重基础轻特色等问题。四是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脱节:没有完全形成以创新创业为教育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

探究分析省情、校情在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问题上出存在欠缺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教育思想观念陈旧。表现在既没有把先进教育理念请进来积极实践,又没有走出去学习并反作用于学校科学发展,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问题上,还没有形成具体工作方案、时间表、路线图,很抓落实不够。二是办学体制机制不活。表现在对机遇抢抓不够,对政策把控能力不足,借力发展能力不强,在实践中作为不实,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和对接远远不够,成果较为有限。三是专业结构调整困难。主要表现在存在脱离市场和企业需求办专业情况,专业评估与诊断机制不健全,专业更新升级能力不突出。四是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薄弱。表现在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不够科学精细,“双师型”教师培养措施缺乏,应用型专兼职教师引进不足,“工匠级、大师级”人才队伍的示范效应有待加强。五是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积极性不高。表现在校企合作的先进典型模式还比较少,没有取得普遍性的深入实践效应。

三、推进辽宁高职教育“工匠”精神人才培养及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瞄准辽宁省经济发展方向,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以辽宁省委关于实现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部署为指导,以行业企业需求为驱动,切实解决高职教育脱离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的顽疾,全力深入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学校内涵建设与就业创业工作发展方向。切实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应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用改革的办法推进高职教育结构调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胆按照市场规律,大力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2】。提高企业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形成一支与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相适应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多能”的教学团队。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培养大批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就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一是依照行业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对高职院校现有专业进行调整改造,淘汰落后专业,停办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与社会需求的专业,改造提升传统骨干专业,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使专业布局与辽宁整个的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结合得更加紧密。二是提高专业供给的前瞻性,及时捕捉、应对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变化与挑战,推动专业发展向产业高端迈进,供需关系向高水平跃升,增设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专业,形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体系化专业布局。三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有效对接,完善5年一贯制或“3+2”分段培养的高职教育,积极探索招收初中毕业生“3+4”和招收高中毕业生“2+2”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一体化分段培养试点,探索实施专科起点“2+2”本硕连读专业硕士培养试点,形成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等办学形式相互衔接和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职业教育人才自身发展提供多渠道发展途径和空间,延长人才培养产业链。

(三)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

一是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集团化办学、校企联合办学、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拓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高职院校每个专业至少有一个稳定的对口企业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各专业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按照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与企业共同建设规范优质、集成度高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推进特色校本教材、讲义建设,校本教材内容要与岗位技能和职业标准对接。三是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和“五纵五横一平台”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监督、考核评价和信息反馈及预警机制,使毕业生满足企业用人标准,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现代工匠精神。四是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推进现代高职建设。五是将高职院校重点工作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走校内协同发展之路【3】。

(四)依托职教集团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抓住有利时机,依托校企合作联盟、职教集团等方式大力推进高职校企合作。一是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强化制度政策保障。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充分调研,积极制定符合职教规律和地方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4】。形成政府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合力,建立由发改、教育、人社及各产业部门等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职业教育与集团化办学的宏观协调与工作指导。二是应明确集团化办学的法律地位。将各类社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内容纳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强化对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的法制保障。三是应完善行业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行业企业和院校参与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引导,对组织参与集团化办学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单位予以政策倾斜。

总之,我们一定要客观理性认识辽宁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积极探索两者的互动关系,充分实现辽宁省高职教育整体持续提升,进而为辽宁省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持,最后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发展。

[1]王平安,郭苏华.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实践与创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2-105.

[2]梁凌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创新研究[M].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56-58.

[3]石正喜.高职校企深度合作问题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2(05):51-52.

[4]盛建军.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4(02):21-22.

(责任编辑: 郭玉伟)

G640

A

1007-421X(2017)03-0001-03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研究”(JG17EB175);2017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模式研究”(SYSK2017-26-01)。

猜你喜欢

辽宁工匠办学
90后大工匠
辽宁之光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工匠风采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工匠神形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