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冠状动脉瘘经皮导管介入治疗的护理
2017-03-06李永妹严秋萍孙凌席世兵
李永妹,严秋萍,孙凌,席世兵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州510100]
·护理·
儿童冠状动脉瘘经皮导管介入治疗的护理
李永妹,严秋萍,孙凌,席世兵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州510100]
目的通过41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患者回顾分析,总结该类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介入治疗成功率为85.3%(35/41),术后并发症包括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并发症发生率1.25%。结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经导管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但相对其他类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及术后需充分评估病情,做好准备工作,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及时作相应处理。
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瘘;儿童;介入治疗;并发症;护理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是一种罕见的心血管畸形,发病率为0.1%~0.2%,发病机理为胚胎时期心肌小梁间隙和窦状隙未退化而持续存在所致。临床症状取决于分流部位、分流严重程度及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畸形。成年患者多数无症状,分流量大者可表现乏力、呼吸困难、胸痛、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肌梗死。小儿多数有症状,婴儿可在喂奶时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出汗等。目前,冠状动脉瘘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及导管介入治疗,因其解剖结构变异较大,外科手术治疗难度大,并发症较高;介入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手术并发症相对较低的优点[1-3]。本文收集2013年7月至2016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共41例,其中34例成功完成介入治疗,现将介入治疗前、后护理重点作回顾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至2016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共4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例(41.6%),女24例(68.3%),年龄4.5岁(1 d~17.4岁),体质量16.2(3~45)kg。术前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41例均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左冠状动脉起源13例,右冠状动脉起源28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40例,川崎病并发右冠状动脉-左心室瘘1例;开口汇入右心系统共34例,其中肺动脉1例,右心房14例、右心室19例;汇入左心系统的共5例,其中左心房1例,左心室4例;弥漫性汇入双侧心房心室的1例。
1.2 方法
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法严格遵照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指南[4]:全部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左右心导管检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选择合适的导管和导丝建立输送轨道。根据造影结果,结合瘘管形态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包括弹簧圈、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GA2代血管塞(ADOⅡ)等。
2 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瘘管粗大并走行极度迂曲、不适合封堵2例;因瘘管走行过于迂曲导致输送鞘管张力过大而试封堵失败1例;冠状动脉瘘狭窄处附近存在正常冠状动脉分支,试封堵时影响正常分支供血导致封堵失败1例;封堵后残余分流明显再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手术后出现封堵器移位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并转外科手术1例。封堵成功率为85.3%(35/41)。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4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术后大量残余分流,1例急性心肌梗死。手术后发现一过性ST段抬高、心肌酶增高分别1例,均在对症治疗后恢复。
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1 心律失常
术中和术后均可以发生心律失常,术中主要是导管、导丝刺激心内膜而诱发。多为室性期前收缩,多为偶发,偶尔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因后者可能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应及时报告手术医生,通过导管重新刺激,均可恢复。术前应充分评价患者的病情,预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术中应严密观察呼吸、心率、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术前应准备好抢救物品及器械,如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临时起搏器等。本组患者在手术后3~5 d住院期间及4例在出院后至术后6个月随访过程中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住院患者住院期间经营养心肌、抗炎治疗无缓解。
3.2 急性心肌梗死
本组1例患儿术后4 h突然出现胸闷伴针尖样疼痛。心电监护提示ST段改变;立即报告医生并立即床边心电图检查提示Ⅱ、AVF导联ST段抬高、V1、V2导联ST段压低;约3 min后出现心室颤动,立即予以胸外按压、电除颤等心肺复苏,恢复窦性心律,复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ST段抬高,行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患者病情变化,20 min左右再次出现心室颤动,立即予以胸外按压、电除颤、利多卡因等心肺复苏,综合心电图机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考虑是封堵器影响冠状动脉供血,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立即联系心外科医生急诊行右冠状动脉封堵器取出及冠状动脉-右心室瘘修补术,外科手术中可见室间隔右心室面呈暗褐色梗死。儿童患者术中麻醉后临床症状多被掩盖,难以观察。但该类并发症病情凶险,致死率较高,术前、术中及术后应充分了解具体病情,严密观察患儿心率、心律变化及心电图有无T波及ST段的改变。术后重视患儿一般情况如面色、精神状态观察,注意有无胸闷、胸痛、心悸、头晕情况,婴幼儿心肌梗死较成人症状更不典型,有任何可疑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进一步诊断、观察。
3.3 封堵器脱落或移位
本组未出现封堵器脱落,但本中心曾报道1例出现封堵器移位并影响正常冠状动脉血供,术后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有研究报道弹簧圈封堵术后脱落,弹簧圈可随血流进入右心室,经肺动脉嵌入左下肺后基底动脉分支,后因出现咳血症状而发现[5]。因此,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后患儿应避免剧烈运动,封堵器脱落多落向压力较低的右心系统,术后需加强观察患儿有无剧烈咳嗽、胸痛、晕厥、呼吸困难的发生。一旦发现可疑症状,应该及时报告医生,予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治疗。
3.4 残余分流
冠状动脉瘘封堵术后允许少量残余分流[4],尤其是血管塞等封堵装置缺乏纤维阻流膜,但术后随着局部血栓形成和内膜化,一般在术后1个月内可逐渐消失。但仍有封堵器堵闭不完全,术后大量分流及分流持续存在的报道,导致手术效果不佳及机械性溶血[6]。本组患儿术后即时造影发现大量残余分流1例,后转外科行封堵器取出术及瘘口结扎术;其余术后有少量残余分流且听诊轻度的心脏杂音患儿共17例,术后1个月B超复查残余分流消失。该类并发症的护理主要是密切观察患儿手术前、后血氧饱和度、尿色及尿量变化,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可避免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
3.5 一过性并发症
本组中有2例手术后分别出现ST段抬高、心肌酶增高,但患儿未诉心慌、胸闷、胸痛,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肌钙蛋白检查未见异常,经营养心肌、地塞米松对症治疗,监测心电图及心肌酶,心电图于术后1周内恢复至正常,出院后随访未见异常。该2例患儿虽恢复良好的,但术后出现心电图及心肌酶改变,应该严密观察,协助医生充分评估病情,及早明确有无合并心肌梗死,避免漏诊、误诊发生。
3.6 股动脉血栓
由于患儿血管小、血液高凝状态、导管术中反复穿刺、手术时间长、压迫时间及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多数有一定程度的扭曲,均可导致下肢动脉血栓形成[7]。本组患儿均未发生血管栓塞。
护理对策:(1)严密观察术侧足背动脉搏动强弱情况、下肢皮肤的色泽,并与对侧相比较。出现皮温下降,足背动脉摸不到,给予热水袋或暖风机保暖,按医嘱使用尿激酶静脉泵入,同时密切观察药物疗效。(2)检查穿刺部位包扎是否过紧,如有过紧应及时予以松解处理。(3)为预防血栓形成,术后遵医嘱予患儿服用阿司匹林3~6个月。
4 出院指导
本组41例患儿接受内、外科治疗后均康复出院,出院应对监护人加强病情解释和宣教,嘱患儿术后适当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止受凉,要预防感染,避免接触强磁场(禁止行磁共振成像检查),交代清楚出院所要服用药物的名称、用量、用法、时间、主要的副作用及复查时间,术后应该协助医生观察治疗效果和晚发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5 小结
冠状动脉瘘因其解剖形态变化大、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部分并发症较严重,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术后需严密观察,相关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和处理可改善预后。经导管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由于冠状动脉瘘解剖结构变异大,儿童瘘血管壁薄,操作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手术过程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导致部分严重并发症早期症状、体征被掩盖,容易漏诊。所以,术前充分了解、评估患者病情,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严格规范操作过程,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可改善手术并发症的预后。
[1]王水云,吴清玉,胡盛寿,等.52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外科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1,114(7):752-755.
[2]董思远,谷天祥,喻磊,等.冠状动脉瘘37例的外科治疗体会[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41(2):182-183.
[3] 姚青,宋治远.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现状[J].心血管病学进,2010,31(5):659-661.
[4]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委员会.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3):234-239.
[5]刘利香,陈玫,严秋萍.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32-33.
[6]陈娇,王树水,叶敏.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43-144.
[7] 王军,解启莲,高磊,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股动脉血栓形成的病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33-34,37.
R541.4
A
1007-9688(2017)06-0777-02
10.3969/j.issn.1007-9688.2017.06.35
李永妹(1979-),女,护理师,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疾病护理。
严秋萍,E-mail:wishes2001@163.com
201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