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型”校企合作模式下ICT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探讨
2017-03-04杨诚
杨诚
摘 要:校企合作育人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校企合作的深入和可持续取决于合作的模式和机制。“共生型”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基础是校企双方选择互惠共生模式,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多赢”的共生关系,文章结合信息通信技术(ICT)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详细阐述了合作内容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共生;人才培养;ICT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55-05
校企合作育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也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也强调职业教育必须“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如何有效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各地方、学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形成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也存在困惑、压力和挑战。随着信息技术(IT)和通信技术(CT)日渐融合,信息通信技术(ICT)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适应产业发展升级,迅速培养ICT产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各职业院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新形势下校企合作面临的挑战
目前,在国家“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政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由原始积累转向效益扩展,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外向型转向内需型[1]。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成本提高、技术人员短缺、产品质量提升不快,产业从低端向高端迁移需要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以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专业发展就必须与产业高端对接。
瞄准产业龙头企业与产业高端对接,如世界500强、国内行业百强企业等。首先,是因为这些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具有行业的引领性和代表性;其次,很多龙头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培训认证体系,从低级到高级,是一个非常系统完整的岗位能力培养体系,代表了行业的用人标准;再次,由于行业内企业都认可龙头企业的技术培训认证,使职业院校按照企业技术培训认证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适用于行业内所有企业,使学习与就业天然畅通;最后,与这些行业典型企业合作,能使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始终紧跟产业的发展。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接思科、华为、H3C等名企,通信技术专业对接爱立信、华为、中兴等名企,学校的ICT人才培养标准就可以通过这些跨国公司对接上世界范围内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标准。但问题是,产业龙头企业招人的门槛都很高,不仅学历要求高,而且还要名校毕业,这对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只能是望洋兴叹。因为职业院校的人才输出与企业的人才输入不接轨,职业院校与这些名企之间往往没有实质性深度合作,这就需要学校寻找一种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吸引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
二、“共生型”校企合作模式构建
“共生”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种在生存竞争过程中形成的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关系[2]。共生模式是共生个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相互结合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互惠共生、偏利共生、偏害共生。互惠共生指共生个体相互依存,相互获益,是最有效率、最稳定的共生模式。偏利共生指在不影响一方的情况下只对另一方有利。偏害共生指一方获利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3]。
从共生角度来看,学校和企业之间只有选择互惠共生模式,合作才能实现双赢和多赢,综合各自的利益需求,全面深度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多赢”的共生关系。
经过市场调研,发现对于爱立信、思科、华为、中兴、H3C等ICT龙头企业,通常外围还有很多合作伙伴,比如產品代理商、工程外包商等中下游企业。招收大专毕业生的单位大多是这些大企业产品的中下游企业,提供的岗位主要有产品的售前、售中或售后,这些外围企业自身缺乏统一的用人标准,招聘渠道大多通过社会招聘;而产品提供商为了保证产品服务质量,对这些外围合作伙伴企业都有用人标准和要求,主要是通过技术培训认证来保障。由此,龙头企业、合作企业、职业院校直接存在着互惠共生的合作模式,如图1所示。职业院校将龙头企业技术培训体系纳入专业培养体系,使专业培养标准对接产业用人标准,培养的学生获得技术认证证书,可以到外围合作伙伴企业顺利就业。所以,职业院校毕业生进不了跨国公司,并不意味着就进不了这个行业,关键是找准用人单位。
龙头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认证体系和技术人员等级标准,以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则称H3C)为例,H3C公司的每个技术类别都有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的等级划分,如图2所示。
H3C公司采用渠道销售产品,具体分为一级渠道(总代理、一级代理商)、二级渠道(包括行业金牌代理商、行业银牌代理商、商业金牌代理商、商业银牌代理商、运营商金牌代理商、运营商银牌代理商、区域金牌代理商、区域银牌代理商、认证代理商)。渠道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H3C销售渠道体系
H3C公司对合作伙伴除了注册资金规模、业务职责等要求外,对技术人员配置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要求总代理商的售前技术人员满足以下条件:5个网络销售专家,3个高级网络售前专家,1个IMC售前专家,2个云计算售前专家,1个解决方案专家。评定各类专家的标准是看是否持有相应的H3C认证证书。因此,H3C合作伙伴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非常看重是否持有H3C认证证书,H3C认证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其公司及其合作伙伴的岗位用人标准。
H3C公司有完备的认证体系、认证培训教材和实训条件建设标准,H3C合作伙伴优先招收持有H3C认证证书的大专毕业生,如果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中嵌入培训认证,使学生能获取相应的认证证书,就业时必然会受到H3C合作伙伴的青睐。H3C提供用人标准和培训资源,学校提供具体的培养过程,H3C合作伙伴稳定吸收毕业学生,三方就形成了互惠共生的关系,同时也形成了以H3C为核心的泛H3C合作联盟。
三、“共生型”校企合作模式实践
随着4G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三网融合”的大力推进,企业对高水平的网络技术技能类人才的社会需求量非常大,除北京和广东外,江浙沪地区需求量呈迅速增长态势。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创建于1997年,2006年通过江苏省特色专业验收、2010年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验收,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为了将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更好地接轨,提升教学质量和层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紧密依托信息产业行业,加强校企合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公司(以下简称“思科”)、“H3C”公司开展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深度合作,遵循国际一流企业的职业资格要求,嵌入企业认证课程,设置企业职业资格认证要求,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全面推进专业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校企合作共建“校中企、企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校企人员双向岗位置换机制,打造“职业化、工程化、国际化”的专业教学团队,探索以精英班为特色的杰出人才培养机制。
(一)校企确立合作机制与组织架构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思科、H3C等3家行业领军型企业正式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分别成立“华为网络技术学院”、“思科网络技培养术学院”、“H3C网络技术学院”,以此为载体,在人才培养与输送、就业指导、教师培训与认证、兼职教师聘请、教学资源开发、实训条件建设、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校企双方设立理事会作为决策议事机构,理事长由学校领导担任,副理事长由企业领导担任,理事会负责审议学院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招生和就业等重大事项,下设学生服务中心、教师服务中心、资源开发中心等3个部门,如图4所示。学校与企业各自指定总协调人、教学协调人、师资协调人、项目联络人、实习就业协调人、专业负责人等专人对接,使校企合作规范化、常态化,保障各项合作事宜的顺利开展。
(二)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
学校与华为、思科、H3C等公司召集的合作伙伴召开人才培养研讨会,共同研讨明确ICT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确立“大类培养、专业分流、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公共平台+专业模块+拓展模块”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设精英班,共同培养高素质的ICT精英人才,如图5所示。
“大类培养”是指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与设备、信息安全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在第1-2学期学习相同的公共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掌握ICT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职业基本知识和能力。
“专业分流”是指学生在第3学期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个人兴趣选择专业学习方向,如通信工程施工与监理、通信终端制造、通信业务服务与管理、移动通信、网络系统集成、网络安全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等,在第3-4学期通过学习专业方向平台课程掌握某一领域的职业专业专项能力,在第5-6学期通过学习专业拓展平台课程拓展职业能力。
“课证融合”又称为双证教学,是指在课程体系的专业方向平台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中,分别嵌入与专业方向能力培养需求相对应的华为、思科、H3C等企业的初、中级和高级、专家级职业资格认证内容,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有能力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结合“大类培养、专业分流、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公共平台+专业模块+拓展模块”的课程体系。通过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发挥现代通信技术专业群在拓展新专业(或专业方向)方面的集群优势。课程设置模块化,每个模块(课程群)都与行业企业的职业认证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开展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改革试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各类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除了完成必修、选修课程的学习,获取规定的学分,还必须获取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
(三)校企互培共育“双师型”教学团队
聘请华为、思科、H3C公司及其合作企业专家为兼职专业带头人,定期举行与校内专业负责人、专任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开展校企“双向”人才交流,学校在企业设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建立教师企业轮训制度,每年安排2名以上专任教师深入合作企业,参与认证培训和顶岗实习,提高专任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企业在学校建立客户培训中心,投入并更新实训设备,学校教师承担企业客户培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校企双方利用培训中心推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培养质量。
专业教学团队由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培训讲师和学校专任教师组成。学校专任教师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实施,企业兼职教师负责最新ICT技术和企业工程案例讲授,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毕业设计指导、实习就业指导等。校内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企业专业人才或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師比例达到1:1,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30%以上。
(四)校企合作共建教学条件与资源
企业根据合作开设课程提供实训条件建设方案,学校根据现有实训条件基础对实训设备进行更新和扩充,满足课程实践教学需要。校企双方针对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基地软硬件条件和使用情况,围绕数据中心、路由交换技术、有线无线一体化、网络安全一体化、IT管理等最新技术,研讨了实训基地的改造升级,形成了一揽子实训体系规划设计和解决方案,使学生实训更加贴近企业的岗位工作要求,较好地满足飞速发展的ICT技术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学校遵循系统设计、合作开发、开放共享、边建边用、持续更新的原则,以能学、辅教为基本定位,整合合作企业认证课程标准、认证教材、项目案例等资源,构建集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虚拟实训、专业建设标准、行业企业资源共享等于一体的资源中心和提供在线浏览、智能查询、资源推送、教学组课、在线组卷、网上学习、在线测试、在线交流、手机APP应用等服务的管理与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自主使用资源库实现系统化、个性化学习,并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和课程要求,利用资源库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辅助实施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更易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通过使用资源库巩固所学知识、实现拓展学习,提升教与学的效果。
(五)校企联合推荐实习与就业
在学生即将上岗实习之际,合作企业人事部门主管、渠道经理、售后经理和产品经理组成企业专家面试团队,对学生进行现场面试。面试的第一环节为技术测试,通过测试的学生分别参加售前技术支持、售后技術支持和技术销售3个岗位的面试。面试内容包括职业态度、沟通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最后,结合技术水平、面试表现、实习意向和平时表现,专家面试团队和学校专业教师综合分析讨论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确定学生实习的岗位类别、实习地点等具体事宜,实习期满,表现优异将被企业直接聘用成正式员工。通过这种深度合作,实现学生专业对口实习,毕业高薪就业。
按照共生型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合作培养,经过短短2年的时间,涌现出了大批ICT高端技能人才,有2名学生通过CCIE(思科网络技术专家)认证、2名学生通过HCIE(华为网络技术专家)认证,23名学生通过H3CTE(H3C网络排错专家)认证;60名学生通过H3CSE(H3C高级网络工程师)认证,400名学生通过H3CNE(H3C网络工程师)认证。合作培养学生均被安排华为、思科、H3C等行业领军型企业的总代理商、金牌代理商等合作伙伴的技术岗位进行实习,并被企业当成技术骨干培养,实习期间岗位补贴达到3000-5000元/月,就业薪资达到6000-8000元/月。
四、“共生型”校企合作模式构建要点
(一)具备相互所需的资源和能力是前提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学校主要在人才资源、技术攻关、管理咨询、职工培训等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服务,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设备、实习就业岗位、兼职教师等服务。企业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学校共生单元,学校也可以和多家企业合作。校企形成共生关系的前提是:企业为学校提供的服务要满足与之共生的学校的需求;同时,学校为企业提供的的服务要满足与之共生的企业的需求,两者形成互补、兼容的关系。
(二)形成对称的互惠共生是根本
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是共生关系长久维持的根本保证,也是校企合作的根本动力。对于企业来讲互利共赢表现为企业产值提高、成本下降、员工素质提高、管理改善等;对学校来讲互利共赢表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师资教学与科研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学校知名度提高等。目前校企合作经常是校方积极主动,企业缺乏动力。究其原因,还在于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受益良多,但很多学校不能为企业在产值提高、成本下降、员工素质提高、管理改善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与支撑,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利较少,这种校企合作关系属于非对称互惠共生[4],时间一长,校企合作关系将趋于不稳定。要使校企合作可持续地运行,共生模式就要由非对称互惠共生向对称互惠共生进化。
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管理的经济实体,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设备、规范的管理、市场前沿的需求信息,但缺乏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职业院校作为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具有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稳定的师资队伍,但存在实训条件持续投入不足、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不够等问题。将这些差异化的需求和互补型的资源进行有效对接,使学校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培养人才,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实训实习环境,使学生学以致用。这种共生关系提高了合作个体的绩效,降低了各自成本,使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变得更加深入和可持续。
参考文献:
[1]齐守泉,石伟平.后经济时代职教校企合作如何共生共赢[J].职业技术教育,2011(6):46-49.
[2]黄立峰,刘建湘.中部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生发展机制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72-74.
[3]何小平.基于互惠共生理念的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研究[J].新西部,2011(12):136-137.
[4]杜岩,王鹏.基于共生理论的校企合作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228-230.
责任编辑 王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