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香中的人生智慧

2017-03-04曹夕多

中国德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传统

说起香,现代人常常联想到拜佛和祭祖。但在历史上,香是我们祖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中国传统香用途广泛,古人用香形式也多种多样:读书写字要用香,品茗抚琴要用香,防病治病要用香,饮食沐浴要用香,厅堂居室要用香,出行的车马也要用香……在中国传统香文化发展到顶峰的宋代,神州大地更是达到“巷陌皆香”的境地。

中国传统香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也蕴藏着中国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已不似古代那般活色生香,但中国传统香蕴藏的人生智慧却依然能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共鸣和启示。

一、止于至善

中国人为什么要用香?

原因有很多,比如养生保健、治病疗疾、怡情生趣等。但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一是德,二是和。

香自古以来被视为德的象征。古人认为德行高尚的人会自然散发出缕缕馨香,这是一种本性之香。《尚书》有言:“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其意是德行之馨香最高,非黍稷的香气可比。

香自古以来又是“和”的表达。在中国传统香的制作中,体现了香与药之间的合和,“香”“药”与天时、地利的合和,以及香与人的合和。从功效角度来讲,中国传统香也是和香,可以使人气血和、五脏和、性命和、人天和。

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人尤其是文人佩香、用香的根本用意在于以香為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注重德行的修养,让自己能够养德尽性,合和通达,散发出本性的香气,用有形的香,唤起无形的心香。

屈原在《离骚》中有言“佩服愈盛而明,志意愈修而洁”,借外在的“佩服”,修为内在的“志意”;又言“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表达自己以香草为饰,效法前代大德,“修能”与“内美”并重。

千百年来,“德”与“和”是中国人最本真的生命追求,是安身立命之根本。中国人在追求“德”与“和”的过程中,止于至善。

香,是一个载体,时兴,时衰,时直,时曲。但香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脉络,蕴藏的中国式人文追求却是一脉相承,横贯古今。

二、一丝不苟

中国传统香的制作是一个极其严苛的过程,对于每一种原料的产地与品质,对于每一种香药的加工与炮制,对于每一张香方的功用与效果,对于每一款香品的和制与窖藏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在古代,香药同源。一款香的制作如同仁堂的对联所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在中国传统香的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要一丝不苟,否则便不会产生富有生命力、养护身心的纯正中国香。

苏东坡一生爱香,酷爱制香、品香,是一位香学大师。他曾经研制了一个香方,名为“雪中春信”,用香气展现冰雪中飘来春天讯息的美好意境。在这款香的制作中,需要采集正月十五梅花芯上的雪水来和香。可正月十五不下雪怎么办?下了雪,梅花没开怎么办?为了这一点和香的雪水,苏东坡等了整整七年。

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春的正月十五,身为龙图阁大学士兼杭州太守的苏东坡,早早起了床,打开房门,惊喜地发现,目及之处,万物都披上一层淡淡的银装。特别是院中的梅花,在薄薄的银纱下,花姿姣丽,暗香涌动。他唤来妻子朝云和侍女,嘱咐道:你们去取来院中999朵梅花芯中之雪。此雪为纯阳至真之物,取雪之时要摒弃杂念,存感念天地和爱梅之心,用毛笔轻轻扫下,不可伤及梅花,快去快回!由此,一款酝酿了七年之久的“雪中春信”终于成真。那缥缈的香烟一会儿聚成一线扶摇直上,如玉柱擎天;一会儿又倾泻而下,如蛟龙探海。散开时一会儿似黄山云雾,一会儿又细如游丝。那氤氲的香气,真好似万株梅树在雪中同时喷香。

近千年过去了,如今读起这段故事,我们依然能够感受苏东坡当年的欣喜,仿佛能品味到那略带寒意的缕缕梅香,能感受到那雪中绽放的春消息。

而今崇尚工匠精神,其精髓就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任何的精品,背后都是一丝不苟的执着,是持之以恒的努力。人生对于任何人都是一场无法重来的旅程。对每一件事的投入与态度也就决定了生命的品质。一丝不苟是做事的态度,是做人的态度,也是对于生命的态度。

三、千锤百炼

沉香是中国传统香中常用的一味重要香药(即制香的原料)。常温下的沉香香气淡雅,熏烧时则浓郁、清凉、醇厚,且历久不散,加之沉香成香时间漫长,稀少难得,故自古为世人推崇。

沉香是一种混合了树胶、树脂、挥发油、木材等多种成分的固态凝聚物,体积不等,形状各异。沉香的成因复杂,但核心要素只有两个:

其一,伤痕。香树根干部位必须要受到伤害,比如自然的或人为的外伤、虫蛀等,而后有真菌侵入寄生,引起树体内的一系列变化,使树胶、树脂、挥发油等成分逐渐沉积、聚集,形成“香结”。

其二,岁月。“香结”形成后,时间愈长,品质也愈好。若香树死去、倒伏,经过长期的腐蚀和分解,在“香结”处仍然可以形成密实的凝聚物,其品质往往也更高。

天然香树一般要到十年或数十年以上才有发达的树脂腺,才有可能形成“香结”,而“香结”还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真正“成熟”。有的香树寿命能长达数百年,倒伏后留存的沉香往往也有数百岁以上的寿命,所以古人称赞沉香是“集千百年天地灵气”。

天然沉香的形成有很多偶然性,没有哪种香树一定能结香,即使是毗邻的香树,也常常是有的结香有的无香。如沉香一样,人生同样具有偶然性,相同或相似的起点,往往会达到不同的高度,拥有不同的成就,实现不同的人生价值。

看似偶然,其背后的因素与沉香的相似:一是伤痕。一个人真正的成长离不开历练、跌倒与伤痕,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不会拥有真正的成功。二是岁月。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也可以成就传奇。若能经受岁月的洗礼,伤痕处亦能孕育更美的绽放。

四、静水深流

静是中国传统香追求的境界。

在纷繁杂扰的尘世间,一炷清香燃起,让一切纷扰都随袅袅的香烟缓缓消散,内心变得澄澈清明。正如黄庭坚所言:“险心游万仞,躁欲生五兵。隐几香一炷,露台湛空明。”

说起香与静的故事,有一个人值得一提,这就是宋代初期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徐铉。徐铉在五代南唐时曾任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后来到宋朝做官,以学识渊博、通达古今闻名朝野。

徐铉书法造诣深厚,笔笔中锋,端庄而不失风韵,透光观察则每一笔划正中都有一线隐现其中,如笔画之骨,绝无偏移。人们对书画家用笔所赞誉的“如锥划沙、如屋漏痕”即是始于人们对徐铉用笔的称道。有人问其奥妙,徐铉答曰“心正则笔正”。

而心的修炼与香密不可分。徐铉喜香,亦是制香高手,其一生只钟爱一款香。每当月明之夜,徐铉便于庭院中焚上一炷香,对月参心,静心学问,还给这种心爱的香取了个雅致的名字——伴月香。该香一直为后世文人所推崇,代代相传,以至于今世。

静,亦是中国哲学与文化所推崇的境界。儒家讲“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道家讲“致虚极,守静笃”,佛家讲“静能生慧”,即是证明。

身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追求速度、追求成就、追求超越,行色匆匆、昼夜不停,静反而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密码。在静中安和身心,在静中滋养生命,宁静致远,静水深流。

【曹夕多,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讲师】

责任编辑/黄蜀红

猜你喜欢

传统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Task 7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二)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一)
少年力斗传统
异国新年前夜的奇葩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漫谈写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