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桶去哪儿了
2017-03-04陈康和
陈康和
若你们已经习惯了大街小巷、机关单位、商场酒店等各种公众场所垃圾桶排列得“鳞次栉比”的景象,乍进长安镇第一小学,可能不禁会傻眼:偌大的校园,竟然没有一个垃圾桶,而花圃边、走廊里,除了偶然掉落的花叶外,几乎找不到果皮纸屑等学习和生活垃圾,地面上干净明亮、整洁如新,徜徉其间,令人舒心、悦目,神清气爽。
30,000多平米的建筑面积,1,000多位学生,0个垃圾桶,校园内几乎没有一片垃圾,这神奇的一幕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说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起初,在一小的校园里,也不落管理俗套,三五十米内必然要“站立”一个垃圾桶。除了体育器材的数量外,恐怕垃圾桶就是校园里摆放最多的公共设施了。但就算如此,校园里显眼处还是经常可见各种小垃圾,包括果皮与纸屑等。这可不是清洁工人不负责,也不是学生督察队不敬业,更不是学校管理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而是孩子们不注意保持公共卫生的坏习惯所致。老师们反反复复的提醒,他们过耳便忘;学生督察队的检查,他们跟你玩“躲猫猫”。怎么方便怎么来,被抓住再说,一度成为了学生们普遍的“犯案”心理。
说教成效甚微,检查事倍功半,当众批评有辱人格,检讨反省又隔靴搔痒。怎么办?清洁工阿姨整天叫苦连天地要求增加人手,但校长认为此举变相鼓励学生犯错,不可取。德育处也终日苦口婆心地劝说值日老师课间要加强走动巡查,可又遭到了老师们的抱怨,课间十分钟,教师怎么着也得“喘口气儿”吧。僵持间,新来的校长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撤掉校园内活动区所有的垃圾桶。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和老师们对校长的这个决定深感忧虑,认为此举会让校园变成垃圾场,于是纷纷进言,要求校长慎重,并快快停止这个“天真”的行为。可校长却一概笑而答之:“等两天,等两天”。
一声令下,校园内的垃圾桶很快就被清走了。校园道路上、广场间、走廊前,顿时显得通透明亮、整齐干净,在蓝天白云的映衬和红花绿草的点缀下,橱窗、亭台、书屋、爱心站与欢乐的孩童相映成趣,使得校园倍增灵性与雅致。但这会是昙花一现的风景吗?老师们的心里可没底,但看校长的表情似乎成竹在胸。
第一天,校园里的垃圾跟往常差不多,偶然间还是能在道路上和走廊里找到学生丢弃的纸片,但老师们担忧的“垃圾海洋”没有出现。第二天,除了落叶,随手丢弃的垃圾似乎有减无增。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撤掉垃圾桶,为什么不会出现学生大量随处丢弃垃圾的现象?以前每天都要产生的校园垃圾又去哪儿了?在第三天的教师会议上,校长给老师们抛出了两个心理学原理:根据“墨菲定律”,你越是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越有可能发生;“过度理由效应”也告诉我们,欲擒故纵,常常能让孩子们束手就擒。校长进一步解释道:“如果你们认定学生会随处乱丢垃圾,然后就增加垃圾桶,这只会让你们觉得他们会丢弃更多的垃圾。同理,学生也会认为自己可以产生并丢弃更多的垃圾。而撤掉了垃圾桶,对绝大部分自觉的学生来说是不成任何问题的,但却能给小部分不够自觉的学生带来警示和思索。所以,这就是我敢把学校垃圾桶全部撤掉的原因。”
看来懂点心理学还真有好处。但还没等老师们鼓掌,校长又补充道:“要让这项活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靠单纯的心理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相应的辅助措施。”接着,校长便颁布了几项规定。
规定一:师生动手,送垃圾回家。教师要做好榜样,尤其是学校管理部门,尽量少产生垃圾。若看到地面上有纸屑等杂物时,务必要第一时间拾起,并将垃圾装进自带的袋子里,或者投进班级垃圾箱内。同时,班主任要利用队会、班会以及网络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培养学生爱校园、爱卫生、爱劳动的习惯。此外,学校要与家长联动,让家长也参与监督。当然,后勤组工作人员仍要定期巡视,学生督察队也会加强不定期的检查。
规定二:自备环保袋,垃圾集中丢弃。鼓励学生自带环保袋,学会将平时自己产生的學习垃圾放进环保袋里,化零为整,分时间段(上午或下午)集中丢弃,这样既可以减少班级垃圾箱的吸入量,也能保持地面的干净整洁。
规定三:美化班级垃圾箱,给卫生角增添艺术性。班级卫生角不是垃圾堆放区,要让卫生角和垃圾箱干净起来。因此,除了规定不能带零食、饮料进校,墨汁、颜料类的东西必须在功能室使用外,还要进一步明确每天班级卫生员的岗位职责,维护好这个区域的洁净。同时,建议各班对卫生角和垃圾箱进行净化与美化,或装饰,或描绘,或摆放,让这个区域变得有艺术性和生命力。
规定四:评选卫生标兵,促进习惯养成。班校评比相结合,评选“卫生周标兵”,在此基础上竞评“卫生月标兵”,并晋级终评“卫生学期标兵”。通过活动带动和榜样引领,让这个不乱扔垃圾的小举动成为使学生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看了锦囊,听了妙计,我不禁要为学校的管理智慧点赞,因为学校在管理中相信孩子,大胆行动,使管理中的柔性和科学性完美结合;也为老师们点赞,因为老师们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更要为孩子们点赞,因为他们能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自觉做到维护环境整洁,从中不但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也养成了守公德、讲卫生的好习惯。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秦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