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慢教学,等待童心—整体设计小学数学研究作业,弥补知识点的散状割裂

2017-03-03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刘东卫

数学大世界 2017年3期
关键词:内角梯形四边形

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 刘东卫

放慢教学,等待童心—整体设计小学数学研究作业,弥补知识点的散状割裂

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 刘东卫

吴亚萍老师提出:“数学教材大多是把数学知识的整体划分成一个个知识点,以‘点’为单位,按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来编排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根据知识‘点’的安排在‘课’时单位内进行教学。……教师只围绕‘点’就事论事……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形成发展过程来龙去脉的了解和把握。……更令人担忧的是,数学教学异化为单一解题教学的现象进一步被强化。……教师局限于‘点’进行备课的习惯方式,导致教师忽视‘点’背后的知识整体之间的结构关系。……于是,教学中割裂知识整体之间丰富内在关联的现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为此,笔者探索整体设计小学数学研究作业的实施,以此来弥补知识点的散状割裂。

一、放慢进度,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适当补充知识的“来龙”

从知识点的数量上来看,教材给学生的理解应用制造了一定的困难;从编排意图来看,编者旨在整体呈现三角形和特殊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便于“转化”思想的渗透。吴老师犀利指出:教材的呈现方式把“结果形态”的符号化知识不加转化地直接搬进教材。作为一线教师深有同感,此几何单元忽略了四边形分类与图形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度数证明的动手操作,对面积计算推导的推波助澜。面积概念内涵的理解,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为什么与底和高有关”“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为什么要除以2”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至关重要。

为弥补教材的“忽略”,笔者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之前,补充了研究作业,课题为:①根据三角形按边、角分类,对四边形进行分类;②根据你的分类剪三角形、四边形若干个(提示:三角形剪不少于3个,四边形不少于8个);③利用你剪的三角形、四边形,动手操作证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以下为学生的研究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将边的特征会与角的特征综合思考进行分类,如:

四条边相等自然会想到四个角也相等,“正方形”呼之欲出,在课堂教学反馈时,教师利用吸铁小棒教具,让学生聚焦边的特征,即一个空心的四边相等的四边形。在搭建小棒的过程中,四边形的易变特性凸显,如果任意拉动四条边,学生就会发现四边形内角有对角相等的规律。孩子们惊呼:是菱形嘛!又有学生感叹:那不也是平行四边形嘛!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学生对于“下位概念”的认知优先于“上位概念”,如果就事论事地教学“下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其实是在重复孩子的原有学习状态,“枯燥感”不言而喻。因此笔者非常崇拜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寻找图形的特性和共性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具有穿透力的敏锐眼光,……还要补充一句:教师的教学热情被孩子们的灵光闪现而点燃!

二、给足时间,以学生的起点为本体设计“因人而异”的研究作业

就上一论点的结尾,放慢教学进度的目的在于给足学生研究的时间,这个时间的充裕不能片面地说是把课堂的40分钟还给学生。如果这些研究课题能在若干个40分钟内解决,那是不现实的。笔者以自己任教学生的实际起点为本,不断调整研究作业的实施。如右图是两位学生的研究作业,完成得十分出色,而她们都是性格内敛的女孩,在课堂中羞于大胆发言,表明观点。如果把研究作业设置在家庭作业中,那么这些不张扬的孩子们更能通过文字图形尽情研究,展现自己的才华。笔者发现整个班级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是适合家庭研究作业的。以上左图是小赫同学在研究了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后,拓展了六边形内角和的研究。笔者问她:“为什么不研究五边形的内角和?”她说:“在动手操作移拼的过程中无法拼出两个周角,六边形正好能实现。”小顾同学提示:“因为四边形可以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内角和就是180°×2=360°;以此类推,五边形可以分割成四边形和三角形,那么五边形内角和是180°+ 360°=540°。何必再用剪拼的方法拓展证明呢?”这样的生生互动,让大家热血沸腾。小顾又说:“老师,我忽然想到等差数列的公式可以通过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进行验证,我也明白了奥数老师教的公式了,根本不需要背嘛!”

给足时间让孩子专注研究平面图形的内角和,为后续学习图形面积的计算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就如上右图小隽同学,她在研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第一种方法,通过折的方法,将三个角拼合成平角。不要小看她的方法,这个方法给其他同学开拓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如右图是小枫同学受到启发后的验证,笔者利用他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互动:三角形的面积包含了两个相同长方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三角形底和高的一半,即:因为S长方形=(a÷2)×(h÷2),又因为S三角形=2S长方形,所以S三角形=(a÷2)×(h÷2)×2,化简后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S三角形=(a÷2)×h。

三、静心关注,以学生在过程研究中的“智慧火花”为教学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还是以面积计算推导为列,学生对“面积”的概念的理解还是有障碍的,特别是面积单位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为此,笔者设计了研究作业:回忆长方形面积计算猜测平行四边形面积如何计算?前文中小隽的思考给了大家一个参考:平行四边形有斜边,是否能用“正三角形”作为面积单位来测量面积?这个猜想让我想到潘晓明老师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案例中,提到有的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两条边有关,通过验证此猜想不成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一条边和它所对应的高有关。当时,我阅读后,对教师的处理与学生的辩驳一直都没有理解,在当时自己任教的班级里尝试后也感觉是“囫囵吞枣”。时隔四年,小隽同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现在做以下梳理:由于面积单位是规定单位的正方形,即边长为1厘米、1分米、1米等的正方形,因此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正方形的方格纸直接测量;而平行四边形有半格现象,所以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改变面积单位的形状,用正三角形作为面积单位,可以得到整数个的面积单位。之后她又自我改变了思路,这样的面积个数与边的长度无关,无法通过长度的乘积得出面积单位的个数。除了用规定单位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在实际生活中还会用正圆来做面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就如苏教版中一个练习:这样的8堆木材,一共有多少根?

笔者提示:这些木堆的横截面是梯形,木棍的横截面是正圆,并且有规律地平铺于梯形的表面,那么木棍的根数与梯形的面积有关。再请学生独立思考:求梯形面积所需的条件,上下底的根数以及层数。

四、开拓视野,帮助学生提炼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

通过阅读吴老师撰写的《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中关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面积之间互相转化的指导,以及整体的归纳。忽然明白自己的“小打小闹”如果没有全局观的统领,那么孩子对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将是“一知半解”的。因此笔者布置了研究作业:运用转化的思想推导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其中两位学生的梯形面积推导值得一提,精彩在于中位线的认识与理解,对学生面积计算的推导证明有着推波助澜之力。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得以拓展,即:中位线×高。

就以上观点综合所述,“急生活,让我们丢了生活”,那么操之过急的教学,会让我们迷失孩子本真。他们的“真心”需要我们教者放慢自己行走的速度,和“蜗牛”一起牵着走。

猜你喜欢

内角梯形四边形
梯形填数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梯形达人
三角形分割问题
圆锥曲线内接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梯形填数
四边形逆袭记
4.4 多边形和特殊四边形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