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疗法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7-03-03李民
李 民
·针灸疗法·
温针灸疗法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李 民
(辽宁省瓦房店中医医院,辽宁 瓦房店116300)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累计侵犯性疾病,病情累及骶骨关节以及其他周围关节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主要的病因并不明确,根据近几年研究发现,与遗传、感染以及免疫力功能异常有关[1]。患者主要表现为早晨脊椎僵硬、疼痛、发热、不爱吃饭、浑身无力等临床症状。严重会造成患者残疾,影响患者生活,给患者、家人以及生活带来负担[2]。现代临床采用柳氮磺吡啶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虽然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是副作用大,医疗费用较贵,治疗效果一般。笔者随机选取7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温针灸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一般材料
随机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瓦房店中医医院诊断并治疗的7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各39例。中医组中男27例,女12例;最大年龄63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40.40±22.8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4年,平均(6.21±2.11)年。西医组男28例,女11例;最大年龄62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40.45±21.5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3年,平均(5.41±2.73)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以及病史情况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完全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通过检测影像学可以确诊;③患者在接受实验前1个月未服用或是注射皮质类药物;④患者以及家属同意签署本次观察;⑤在治疗期间采取避孕。
排除标准[3]:①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②没有签署同意书的患者;③重叠其他风湿类疾病患者;④合并严重的心脏病、脑部疾病、肝脏以及肾脏疾病的患者;⑤妊娠期以及哺乳期患者;⑥严重的精神病患者。
治疗方法
西医组:采用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柳氮磺吡啶(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H31020840)规格每片0.25 g。第1周每次口服1片,第2周每天服用2片,第3周每天服用3片,直到治疗13周后,每日3片。
中医组:在西医组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取穴:命门、肾俞、大椎、夹脊穴、风池,每日1次,每次20 min。
治疗结果
1.疗效标准[4]:观察患者腰部疼痛、脊椎疼痛、关节肿胀、晨僵等相关临床症状。近期控制:临床症状缓解,可以正常活动;显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可以大幅度活动;有效:临床部分症状有所缓解,患处活动范围受到明显限制;无效:治疗后无变化,甚至出现临床症状加重。
3.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变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医组临床症状明显比西医组临床症状好,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西医组和中医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变比较±s)
(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显示,中医组总有效率(97.43%)明显高于西医组(76.93%),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西医组和中医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累计侵犯性疾病,早期康复治疗是最好的方法。现代临床采用柳氮磺吡啶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虽然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是副作用大,医疗费用较贵,治疗效果一般。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学“骨痹”范畴。中医认为,骨痹主要是由于跌打损伤,瘀血阻滞,外邪侵袭,肾精亏虚等原因造成气血阻滞,筋肉骨髓失于濡养,从而造成患者脊柱活动不利[5]。温针灸大椎、风池可以祛外邪,命门、肾俞具有补肾填精的作用,从而填补骨髓空虚;夹脊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达到柔筋止痛的作用。温针灸上述穴位,从祛邪、补虚、活络等方面同时进行,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6]。
本研究证实,中医组临床症状明显比西医组临床症状好,中医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综合上述,采用温针灸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安全性高,临床副作用少,治疗费用少,值得临床应用。
[1]林洁华,徐侦雄,何晓红,等.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食源性布鲁菌病1例报道[J].重庆医学,2015,44(22):3167-3168.
[2]章玲艳,林洁华,周颖燕,等.补肾强督治偻汤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0):190-194.
[3]卢军,陈燕芬,林昌松,等.强柱方辅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4):666-670.
[4]姬洪全,周方,田耘,等.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的手术方法选择[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4):297-301.
[5]冯帆,钱邦平,邱勇.强直性脊柱炎颈胸段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手术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2):178-180.
[6]谭蓥滢,陈正香.强直性脊柱炎伴后凸畸形行后路截骨矫形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2):40-41.
2016-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