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微信在中学生群体中盛行的利与弊

2017-03-03钱李云鹤

新校园·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利弊

钱李云鹤

摘 要:手机微信聊天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互动方式已逐步取代了以打电话聊天为主的传统形式。微信的盛行对于正值“可塑期”的中学生群体而言则是亦利亦弊。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和监管,寻找使用微信的可取方法,可以为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帮助。

关键词:手机微信;中学生群体;利弊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在讲台讲课,而你却在刷微信”,这句话将中学生对手机微信的痴迷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微信是现在中学生生活中流行的社交方式之一,它新颖而时髦,拥有着齐全的功能,除了聊天、微信圈和公众号外,还有面对面群聊等,对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最根本的是影响了中学生群体的交友与学习方式。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中学生群体中经常玩手机微信的人数大约占调查人数的75%,不玩微信的人数仅仅占调查人数的10%左右,可见中学生群体对社交的渴望和对手机的依赖已形成一定趋向。然而,中学生群体使用微信到底有利还是有弊呢?中學生使用手机有助于和父母联络、交友和学习,而微信的出现无疑将这种联络、交友和学习变得更加随时随地。但中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在形成期,对外界信息的鉴别力和判断力相对缺乏,通过微信进行社交往往得不到监护人对有害信息的“过滤”,长期使用会对微信使用者(即中学生群体)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中学生在上课时间用手机玩游戏、发微信,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业,而且还影响他人的学习。手机微信在中学校园里的流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课堂问题,如让学生的小动作“科技化”了,发微信替代了原始的交头接耳,考试时替代了传纸条作弊的“土方法”。另一方面,一些不良信息通过微信渠道流入校园,利用中学生的社交圈进行传播,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手机微信本身就是一种新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方式,并没有利弊对错,但当其流入校园后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暴露了中学生在使用手机微信时缺乏自律意识、学习能力不足等弊端。因此,使学生具备自律意识,并以健康的心态使用手机微信已成为不可轻视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教师及其他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微信在中学生群体中盛行的原因

1.零资费、占用流量少,迎合中学生群体低消费的需求现状

用中学生的话来说,就是“用微信,省钱”。调查发现中学生群体中拥有智能手机的不在少数,而微信客户端对手机的要求很低,仅需要一部智能手机终端就能下载,只要是有WiFi的地方,手机微信就能轻松使用,即便是没有WiFi,也能通过少量的流量使用。所以,微信以“零资费”和“占用流量少”的姿态迎合了中学生群体低消费的需求现状,这是微信在中学生群体中盛行的最根本原因。

2.多形式的信息交互,多渠道的交友方式,增加了好友间互动交流的趣味性和广泛性

微信平台支持语音、图片、视频、文字等多格式的信息发送,这使得学生间的沟通不再那么乏味,增添了一种趣味。学生在聊天的同时,也可以随时拍视频、照片,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发给好友一起分享,这就迎合了中学生群体追求新鲜和时髦的心理。值得一提的是,微信功能中有一项“摇一摇”选项,通过“摇一摇”可以互动结交更多的好友,同时也使中学生的交往变得广泛、刺激、神秘。

3.随时随地晒生活,张扬个性,宣泄情感

中学生群体正处于性格、心理成长期,通过微信朋友圈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想,将自己的生活现状展示给好友,如自己见到的、听到的各类有趣的事情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成长经历等,在展现个性、宣泄情感的同时也能够及时得到别人的帮助和疏导。

二、微信在中学生群体中的有“利”之处

1.微信迎合中学生群体渴望被关注的心理,有助于及时消除疑惑和改善人际关系

微信聊天平台给中学生群体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新颖的交流方式,它还是中学生和其他学生、教师、朋友以及其他人之间彼此连接的纽带,从而形成了一个互动的机会。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只要遇到了问题,就可以和微信好友或是群组随时随地地进行互动咨询,不仅缓解了压力,而且还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种互动既消除了羞涩、尴尬和不安全,也消除了已存在的隔阂和封闭,缩短了人际交往的距离。中学生群体使用微信,满足了渴望被关注的心理,扩大了人际交往圈,改善了人际关系。

2.微信迎合中学生群体宣泄情感的心理,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中学生正处在形成自己个性和意识的青春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在当今的教育制度下,中学生不免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不能过分追求个性的张扬,要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要求;需要扮演好“好学生”“好孩子”的角色,在校接受传统教学,思维受到约束,难以形成发散性的学习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压抑情感,隐藏情绪。通过微信平台,可以随性地钻研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没有束缚;他们可以张扬个性,追求创新与时尚。微信平台的出现,使中学生群体有了表达理想、宣泄情感的一片天地,同时也能够及时得到亲人朋友的疏导和启发。这有利于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微信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信息覆盖面广且能够及时快速传递

在微信平台上,可以通过分享好友朋友圈的信息来达到共享信息的目的,也可以通过群组或个人聊天的方式传递信息。信息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有纯文字的表现形式,也有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最终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中学生群体可以用微信关注功能链接一些与学习相关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号信息的推送功能涉猎更多的知识信息,进行更为系统的学习,以此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三、微信在中学生群体中的“弊”端分析

1.沉迷微信虚拟世界,浪费学习时间的同时,也影响正常学业的完成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于自控力较低的中学生群体来说,他们对于微信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微信聊天或刷朋友圈的层面上,从而背离了中学生应有的“属性”。有些学生每天把大量的学习时间都用来“刷”微信,发表自己的感想,关注他人的朋友圈,评论好友的得失,浪费了学习时间,也影响了日常作息。因此中学生群体不适当地使用微信平台,会沉溺于虚拟交友世界中,偏离中学生的学习初衷。

2.微信中的不良和诱导信息导致中学生产生认识偏差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中学生群体随时都受到各种外界信息的“攻击”,有些真伪不能被完全证实,更存在低俗、病毒、黄色或是诈骗信息。中学生对这些信息的分辨能力较弱,有时会被误导甚至是危害生命,很容易导致中学生产生认知偏差。换而言之,手机微信在传播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一定形式下可被视为一种碎片化的信息,是对现实生活片面甚至是歪曲的反映,这也导致了中学生群体认知产生偏差。这些不良信息会严重冲击和挑戰中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误导信息很容易影响到中学生群体的成长与发展,甚至可能会使中学生出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现象。

四、对中学生群体使用手机微信的思考

1.加强正面宣传与教育,从行动和意识上引导中学生群体正确使用手机微信

学校、家庭及社会要发挥对中学生群体的正面引导作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新事物”,端正使用微信平台的动机。特别是要引导他们甄别陌生好友和公众号发送的信息,警惕泛滥的广告和消息,提高防患意识,避免微信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要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的行动鼓励学生控制使用微信的时间,加强与中学生群体间的互动沟通,使中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手机微信来促进成长和发展。

2.开展多形式的课余文化活动,培养中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

为了适当缓解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学校应该适当结合学生集体生活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文化活动,组织青少年社团,培养中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改善交友方式,增强中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塑造中学生群体的健康心理,如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学生对手机微信的依赖性。

3.加强“家庭+学校”监管,注重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培养,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中学生使用手机微信主要是在家,所以,家庭的教育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现状,我们应加强“家庭+学校”的监督管理,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共商教育对策,特别是要关注那些性格孤僻的学生群体,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微信,在虚拟世界中寻找精神寄托。家长应给学生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让学生能够时时刻刻体会到家的温暖和安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幸福成长,减少微信对他们的诱惑。

五、结束语

手机作为多元化信息传播的终端载体对大众可谓有利有弊,尤其对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群体而言无疑更是一把双刃剑。教师要正确地看待和合理引导中学生使用手机微信,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健康有益的帮助,加强“家庭+学校”监管模式,积极帮助中学生端正对手机微信的认识,逐步培养中学生鉴别多元信息的能力和自身素养,使中学生群体从手机微信这个多元化信息传播平台中吸收更多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聂磊,傅翠晓,程丹.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J].新闻记者,2013(5):71-75.

[2]吕文静.微信对中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理论论坛,2013(17):432-435.

[3]汪博宇,张梓默,孙昕泽,李金华.微信影响中学生人际关系的成本收益分析[J].理论经济学,2015(3).

[4]郭艺婷.浅析微信对中学生的影响及引导策略[J].业界研讨,2016(3):84-85.

猜你喜欢

利弊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出国留学利弊谈
“互联网+” 背景下网络教育的利弊分析
论公众参与立法的利弊与保障措施
浅谈英语文化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适当导入
关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浅析多媒体教学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