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反思
2017-03-03王丁
王丁
曾经去北海参加培训,笔者有幸聆听了一节外籍教师执教的物理课,感受颇多。
课前,课桌整齐地摆成四行,学生鸦雀无声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做课前预习。这时外教登场了,顿时场面令我们“眼花缭乱”起来,课桌被打乱順序,迅速地凑成了四组;学生一脸莫然,按男女重新分成了四组。学生刚刚围着课桌坐定,外教开讲了(翻译解说):“同学们,我们现在分成四个团队来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对你们来说非常难,因为你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类似的知识。但不要担心,你们可以互相商量,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一旦成功,你们将会看到很美妙的成果!但是,如果我发现有一个成员没有参加游戏,你们的获胜资格要被取消!当然,失败的可能性会更大。可只要你们每个人都努力过了,失败又有什么丢脸的呢?是吧?”教师用真诚的眼光看着学生,然后拍着手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游戏吧!”
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大声回应着“好!”。只见他们凑在一起,有的动手操作,有的睁大眼睛观望,有的伸出手去,从操作失败的学生手中抢过“玩具”,自己试验,还有的趴在桌上苦思冥想,完全投入到“玩”中。再看外教,他在四个小组中穿梭,要么和学生一样趴在桌上,要么蹲着,甚至跪在地上观看学生的操作,没有任何言语。半个多小时过去了……“老师,我们的灯亮了!”其中一组学生喊道。外教笑着点点头,说:“那请其他三组各选一位代表以画图的形式告诉大家你们组的连接方法。由于是作图,我们得知道各种玩具的名称和代表符号。”教师在黑板上画着,学生认真地听着、看着、记着。随后,一幅幅电路图诞生了。
在接下来的评课环节中,与会者对这节课褒贬不一,争论热烈,而笔者却沉浸在这节课中不能自拔。
一、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得非常突出,课堂参与度更是非常高。这是因为物理课的内容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吗?笔者认为更多的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教师从十二三岁的学生好玩的天性出发,将难度相当大的教学内容比喻成一场轻松的“游戏”,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用“没有接触过类似的知识”的言辞,打消了学生对失败的顾虑;用“遇到困难可以与队友商量”,鼓励学生完成课堂任务;用“到黑板展示”,满足学生“好显摆的虚荣心”。
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立足学生现有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是这节课的制胜点之一。“学习”对某些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压力。一旦丢掉了“学习”这顶帽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玩”,他们“好奇心重、好胜心强”的天性就会自然迸发,怎能不积极地投入到“玩”中呢?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又怎能不记忆深刻、理解透彻呢?这应该是我们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的重要原因吧!
二、如何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向“导师”转变,“教学”模式向“导学”模式转变的理念逐渐被更多的教师所接受。
让我们再次反思物理课上外教的表现:他只是在四个小组中穿梭,要么和学生一样趴在桌上,要么蹲着,甚至跪在地上观看学生的操作,没有任何言语。但是,学生为什么忙得忘乎所以呢?因为学生明白要做什么:玩一场游戏—小组合作—得到一个美妙的结果。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电器(灯泡、电动机、电热丝等)、电源、导线、开关等大部分仪器的作用他们是知道的;把它们正确地连接在一起,让灯泡亮起来,让电动机动起来,让电热丝热起来,学生也能做到,这无需教师再做什么了。那学生做到后又该怎么办呢?于是,教师给出各种电学仪器正确的名称,让学生自己画出电路图,引导学生从实践探索上升到理论学习,从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师教得游刃有余,教学效果显而易见。显然,教师不是不作为,而是在该作为的时候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自己去作为。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中提升,兴趣在学中升华,呈现了教与学的实效,这应该是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
三、如何认识课堂成果
从初中阶段的学考任务而言,课堂教学的成果是让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课堂学习知识,具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考试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起步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就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的要求而言,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思想渗透,不能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保持一颗好奇心,树立一种自信心,提高动手能力,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形成坚毅的意志品质,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地发展,具有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能力,这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