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及专家化建设研究
2017-03-02曹健张悦悦
曹健 张悦悦
摘 要:本文以D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调研,对高校辅导员现状及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情况进行考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专业化 专家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重要途径,高校辅导员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专家化问题逐渐成为国家、教育部门和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1]
一、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涵义及关系
辅导员专业化是指辅导员经过培训学习后具备完成思想政治引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就业咨询等工作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形成相关职业理想与素养的过程。[2]
辅导员专家化是指辅导员对从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某一方面具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成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面的专家。
辅导员专业化是专家化的前提和基础,专家化是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和最终指向,通过专业化、专家化的建设能使辅导员队伍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较高的专业技能、统一的专业规范。[3]
二、国内外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与启示
学生事务管理是美国高等教育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了有明确的专业地位、专业理论和专业的协会、期刊,精细化和科学化程度较高的成熟状态。英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人员职业化,管理法制化程度也较高。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还处于初期阶段,普遍呈现出理论水平较弱、学科背景不强,专业认可度不够,队伍稳定性不够,工作职责界定模糊,服务意识不强的特点。尽管我国同英美之间存在着认知与国情的差异,但欧美诸国的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也有值得借鉴的理论和发展思路。[4]
三、D大学辅导员队伍结构现状
经过调查发现,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D大学辅导员总数106人,专职辅导员100人,兼职6人,政治面貌均为中共党员。学校在选聘的辅导员中男性较多,占75%。该校辅导员学历水平较高,绝大多数辅导员获得了研究生以上学历,但整体专业职务水平较低,90%为中级及以下职称。队伍较为年轻化,30岁以下专职辅导员72名,占总人数的75%,且职业平均寿命不足5年。[5]
辅导员学科背景复杂,专业相关度较低。一线辅导员学科背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仅占6%;毕业于教育学、哲学、管理学等相关度较高专业的不足五分之一。参与的培训无论从数量、质量、深度、覆盖面都不能有效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弥补学科背景的不足。
D大学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占据大量时间和精力,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中队半军事管理、党建、团建、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学风建设、资助和奖学金的评定、科技创新多方面工作,以及學校学院职能部门的临时工作。
四、D大学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构建现存问题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D大学辅导员存在学历层次不一、知识结构良莠不齐、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权责划分不明确,“凡是牵涉到学生的都找辅导员来办”使得辅导员陷入繁多冗杂的日常性事务,没时间、没精力集中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钻研;该校辅导员年龄大多数在 25-35 岁之间,过于年轻化的结构让辅导员队伍在应对学生工作各项事务时凸显出经验不足、耐心不足、处理不力等严重问题;培训多为缺乏系统规划的“拼凑式”,内容缺乏针对性,偏重基本理论和方法,方式单一,培训效果缺乏科学化评估,培训无系统,不能很好的助推辅导员个人的持续发展。
五、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建设建议
1.严入
对专业背景、持有证书及资质、相关经历进一步的规范,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管理学背景,持有相关的资格证书、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应聘者优先;增加对口院校对口专业定向培养招聘,引导有意向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学生以实习方式提前熟悉工作的各项事务;引入人力资源管理招聘方法,以辅导员岗位职责为命题标准,加大心理测试、性格测试的比重,增加无领导小组讨论和试讲环节;引入第三方人力资源招聘机构,利用专业机构的资源和招聘经验,共同参与试题的拟定和评阅等环节,确保招聘公平。
2.明责
在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辅导员职责进一步的细分,明确其工作职责;明确辅导员工作的两个主管部门学生工作部及学院的职责和管理方面的分工;同时规范其他部门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减少辅导员的临时性工作。
3.整队
以工作四年以内的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专职”辅导员,工作五到八年的经验较丰富,能够高效开展工作的“专业”辅导员,工作九年以上能够结合经验进行深入研究的“专家”辅导员,形成老中青1:3:6的“三专”管理梯队。
通过安排思政教育专家担任指导,从相应的职能部门指派专人负责日常管理,配套专门的经费、场地、设施资助研究,制定专项管理、考核、职称晋升制度支持组建跨学院、跨专业年级、分研究方向的研究梯队。
4.精训
将培训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及情商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风建设六个大方向,“专职”、“专业”、“专家”三个层次。专职类培训面向新入职及首次承担当前年级工作的辅导员,重实用,能使其尽快熟悉工作的具体内容;专业类面向有研究兴趣和一定研究能力的辅导员,注重经验分享总结;专家类重点在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向经验丰富、科研意识强、科研能力突出的辅导员。
根据时政热点、学生需求特点、辅导员学习兴趣和要求,设计以专职类培训为必修,专业类培训为选修,专家类培训为奖励的培训选课单。完成必修培训内容后可以依据兴趣及专长选择选修类培训;当选修达到预定学分时,可以申请参与奖励制培训。
本文的探讨难免有不完善的地方,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建构出具有特色、可实施的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 漆小萍.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建设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8(1):84.
[2] 王新忠,王海燕.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制约因素探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 王超.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
[4] 洪舜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关系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5] 杨兴防.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