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2017-03-02彭舒婷
彭舒婷
摘 要: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关键词:素质教育 学习动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应激发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孩子学习积极,几乎不用家长操心,同时学习成绩也非常优异;而另外一些孩子学习很被动,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天天催着他学习,可是学习成绩却往往不好。很多家长对此归结为“人家的孩子听话”。其实不然,这涉及到孩子学习的自主性问题。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实施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教育的关键。首先,我们语文教师要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陶冶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以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以严谨的工作作风感染学生,真正做到身正为师,言正为范。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基本技能,提高语言综合素质的主要环节,也是师生交流进行双边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创造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学生的知识朋友。
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在学法指导。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可以有強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认知结构,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语文知识和技能。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发挥学生主要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在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人翁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学生耳听、眼看、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自辨、自悟、自理、自学的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以及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激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才能成功。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有兴趣才会愿意学,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有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才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培养兴趣要在参与中培养,在成功中提高。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尊重他们的个性,投其所好,鼓励其每一次的成功和与众不同。如果“心中喜悦”,势必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进而能充分全面地进行自主学习。
1.以“物”激“趣”
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性、具体性,认识事物从感知开始,而感觉器官参加得愈多,认识得也就愈鲜明、确切。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掘以“物”激“趣”的直观教学手段,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教具教学是非常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2.以“情”激“趣”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儿童很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情趣教学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最宝贵的特点,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 “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材蕴涵的情感是靠教师去传递、去强化。教师的真情成了导体,成了火种,可以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而我认为教师要做好真情传递的桥梁,必须用自己丰富多变的语言去实现。
3.以“演”激趣
儿童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根据课文需要,让学生担任童话角色、向往角色或身边角色。在这样的情景中,儿童对教材中的角色语言,行为动作以及思想感情,都会有更真切的理解,其语言表达能力、表现能力也可得到有效的训练。当然在设置表演情景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设置不拘一格的形式。全文表演、片段表演、化装表演、即兴表演、小组表演、个人表演。总之,生动活泼的表演,能使学生以愉悦的情感,在欢乐的情景中学习语文。
总之,教师只有将自己从传统的“苦学”“苦抓”中解脱出来,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变“苦学”为“乐学”,最终才可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学生成为一个自主学习的人,也就达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