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拼音,识字教学如何教

2017-03-02蔡静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1期
关键词:写字识字教学设计

蔡静

【摘 要】部编教材将部分识字课程安排在拼音教学之前。针对这一编排,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就《口耳目》一课的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依托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字义理解;创编识字儿歌,调整学生学习节奏;借助“书写提示”,规范学生识写习惯,把识字写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识字 写字 教学设计

《口耳目》是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归类识字”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由“口、耳、目、手、足”5个常用汉字和一首儿歌组成。与人教版教材相比,除了编排顺序提前至拼音学习之前以外,其内容和形式也有了调整,如将“羊、鸟、兔”改成“手、足”,删除“竹”,将“日、月、火、山、禾”移至第4课《日月水火》,使其单独成为一篇课文。

为什么作这些改变呢?仔细解读,不难发现编者的独具匠心。首先,编排顺序的前置,改变了以往儿童入学即学拼音的单调局面,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高频字”最先与学生见面,降低了初入学儿童的学习难度,同时又渗透了热爱汉语言文字的情感。其次,编排内容的调整,增强了汉字学习的序列性。《口耳目》采用了儿童最常用的看图识字方法,借助生活情境化的插图和自身熟识的人体,帮助学生学习“口、耳、目、手、足”5个字并理解字义。而后移至《日月水火》的8个象形字则以图文对照的形式出现,揭示了象形字特点,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汉字造字的规律,而且增强了学习汉字的趣味性。简单的汉字编排背后蕴含着许多奥秘:它综合了语文的知识点与能力点,综合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与实践性,可谓新意十足。

基于以上部编教材归类识字编排的改变,我们如何在没有拼音这根“拐棍”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识字呢?我先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让儿童通过观察课文插图,对照人体器官,重点认识‘口、耳、目、手、足5个生字,并能通过看图说话,联系生活,进一步理解字义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试着从以下四个角度推进学生的学习。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他们在学习上的兴趣点、疑难点却往往被我们无情地忽视。因此,为学生创设感兴趣的情境是教师必须关注的教学要点,尤其在低段,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至关重要。

教师万万不可因“这些都是常用字”而忽视了学生“识”的过程。来自不同地区和家庭的儿童,学习起点不同,不可因教师的“高标准”设计而影响了“低起点儿童的兴趣”。因此,在没有拼音的帮助下,教师更应关注识字方法的科学性、多样性与趣味性,最大限度调动儿童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为此,我将“游戏识字”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它主要包括变魔术识字、看图识字、儿歌识字等。如在教学“口、耳、手”时,我以音形意结合的形式教学,让学生先来玩一个变魔术游戏。我从魔术箱里变出生活中常见的与“口”有关的物品,如口罩、口红、口哨、口香糖等,让学生叫叫它们的名字,在读中不断强化字音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继而以图文对照的形式出示图片及文字再加以巩固,学生的兴趣极高;教学“目、足”时,我则用看图猜词的形式,借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目光、目标、足迹、远足”等词的意思,这样的识字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如此,从儿童的生活经验、情感体会出发,把识字教学与游戏、现实生活相结合,怎能不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呢?不得不说,生活化的游戏识字既是一种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教学策略。

二、依托生活经验,加深字义理解

本节课,除了认识汉字以外,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说话联系生活,进一步理解字义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观察耳朵的图片时,引导学生认识耳廓、耳垂、耳孔,并强化了“耳”的读音;在学习“手”时,通过观察手的各个部位,积累“手掌、手心、手指、手臂”等词,继而由扶到放,通过四人小组合作,积累“手套、手镯、手提包、手环”等不少表示与手有关的物品的词。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入学后的第一次四人小组合作,尽管教师已经提醒过学生要按序号说,但场面还是较为混乱,可这种混乱是很真实的。这时,我随机进入一个小组,以“大伙伴”的身份参与讨论,为学生进行示范,并指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评价同伴的成果。至此,学生在思考分享中拓展运用,在互相欣赏中体会快乐,既积累了与生字有关的新词,又强化了对字义的理解。

我们在认可学生学习收获的同时,更要理解这当中的“混乱”。学生有收获时,教师送上表扬,这是锦上添花;学生无助时,教师送上鼓励,送上方法,这是雪中送炭。这两者,我们的学生都很需要。

三、创编识字儿歌,调整学习节奏

初入学儿童既好奇又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为15~20分钟,而一节课是40分钟,因此,在低段的课堂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孩子在上课15~20分钟后,开始进入学习上的疲劳期,注意力分散,坐立不安。根据低段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创编了有趣的儿歌,穿插于教学环节中。比如在课中20分钟时,借助上半节课学习的5个生字,创编了“用口讲,用耳听。用眼看,用手做。用足行,用心想。口耳目,手足心,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好——朋——友”这样一首与学习节奏相吻合的儿歌,让学生在边读边演中巩固生字,同时也放松了自己,可謂一举两得。同样,在写字环节中,我也引导学生在“学写字,重姿势;头摆正,肩放平;身挺直,脚踩实。三个一,要牢记,手指放松腕用力,提笔练字需静气”这首《写字歌》的诵读中端正写字姿势,轻松进入写字环节。

以巩固生字和促进儿童学习习惯养成为目的创编与使用儿歌,不仅让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在“动起来”的过程中,学生能沉入文本,理解文本,运用文本,效果显著。

四、借助“书写提示”,规范识写习惯

写字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写字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看,教师对写字技巧的重视多于对学生写字习惯的指导,从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书写的不规范。因此,部编教材在写字编排上就特别强调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如在第一次写字时,就让学生先了解田字格的构成,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同时把每一个要求会写的字的笔顺列在田字格上方,在“语文园地”的“书写提示”中出现笔顺规则,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时刻提醒学生要按正确的笔顺书写。在《口耳目》一课的写字教学中,我充分利用部编教材的优势,培养学生以下三种能力。

一是观察能力。引导儿童观察汉字整体结构和字形大小,如“口”字,上宽下窄,位于田字格的正中间;“目”字,瘦长居中,中间的两横分别写在横中线的上方和下方,两横与横中线等距。

二是比较能力。学生既可以先比后写,也可以先写后比,因考虑到本课针对的是初入学儿童,因此,更倾向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先比后写。如“目”字,学生很容易忽视口字里面两横收笔的位置,于是我指导学生比较观察范字和例字,发现问题,再练写。

三是发现规律的能力。“口”和“目”都是全包围结构的字,外面同是 “口”,但“目”字最后一横封在口里面,“口”的最后一横露在口外面。由此再观察“四、日、田、国”等字,则可以总结出“肚里空空口外收,肚里有货口里扣”的规律……各种结构形态的汉字都有规律可循,各有自己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同一类型汉字的结构特点,归纳出书写要点,能帮助他们准确把握书写规律,为写好字打下基础。

部编教材的识字编排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为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明确了方向。我们要用心钻研,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不同课型以及不同课文的生字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把识字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浙江省杭州市青蓝小学 310003)

猜你喜欢

写字识字教学设计
学写字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写字
识字谜语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