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花香飘进学生心里

2017-03-02陈春雯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1期
关键词:花香自然段花瓣

陈春雯

【摘 要】《花瓣飘香》一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在情感表达上较为含蓄。要突破该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可抓住课文标题,围绕“何为花香”“何处留香”“何以飘香”三个关键点,循序渐进地深挖文本内涵,让学生感受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之处。

【关键词】备课 花香 阅读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小女孩给生病的母亲送花瓣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的孝顺和懂事。文章语言清新,情节直白,感情真挚,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兴趣。但由于文本是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展开叙述的,在情感的表达上有其含蓄性的特点,学生在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课文标题的含义以及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独具匠心,也需要教师作进一步的引导和点拨,才能将学生引上精彩纷呈的阅读之旅。

一、一思题目内涵:何为“花香”

“花瓣飘香”作为课文题目,与一般写实性的标题相比,很诗意唯美,具有散文式的抒情特点。课文标题到底有些什么含义?这是教师在备课时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全文看,标题中的花香首先指的当然是月季花本身的幽香。课文第一自然段就用一句话描述了花的美丽烂漫:“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这自然的花香给全文的娓娓叙述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其次,文中的花香作为一份礼物、一份心意出现:“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这是文中直接写“花瓣飘香”的句子,也是小女孩面对“我”的问题——“摘花瓣做什么呀”——的回答,从中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花瓣的质感和清香能带给病痛中的母亲许多的安慰,更能体悟到蕴藏在花瓣中的小女孩对母亲深深的爱。

最后,也是最需要去細细体味的,是小女孩那懂事、孝顺的品质像幽幽花香,这花香沁人心脾,给人以熏陶和鼓舞。“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这表明“我”已被小女孩深深打动,小女孩带给“我”的感动像花瓣的清香,飘飘悠悠在每个人的心上。这也是本文的人文价值所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课文标题入手,能较快地抓住文章的主旨;对课文标题内涵的挖掘,更能有效地筛选教学内容,让重点呼之欲出。如上所述,教师对花香所蕴含的意义的理解,将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向文本深处迈进。

二、二思布局特点:何处“留”香

文章哪些内容隐藏着“花香”的意蕴,能突出表现小女孩的孝顺懂事呢?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其中第2自然段写“我”看到小女孩摘了一片花瓣,飞快地跑远了。这一自然段用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小女孩摘花瓣以及跑远时的样子。第3~10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写“我”通过与小女孩的对话,得知她摘花瓣是为了送给生病的妈妈。这两部分内容描述的事件发生的时间不同,但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第2自然段呈现了小女孩摘花瓣的过程,却没有交代其中的原因,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悬念:小女孩为什么摘花瓣?为何只摘一片花瓣?摘花瓣的时候又为何这样的小心翼翼?带着这样的阅读期待走进第3~10自然段的对话描写,便给人以恍然大悟之感:原来小女孩十分爱花,因而摘花瓣的时候小心呵护着整朵花;她又十分孝顺,爱自己的妈妈,所以把摘下的花瓣当礼物送给妈妈;她还十分听爸爸的话,不做让妈妈不开心的事。这时候再回读课文第2自然段,学生对小女孩的一系列表现便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印证”式的阅读感受能引发他们的会心一笑。

这样的谋篇布局让文章的故事性更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更为浓厚。只有洞察到作者在行文上的匠心之处,才能循着文路指导教学,让学生在兴致盎然的阅读中体味其表达上的精妙,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

三、三思阅读路径:何以“飘”香

如何将小女孩的善良、淳朴、懂事感染学生?如何让花瓣的清香飘进学生的心田?还需贴近文本,顺势而教。

首先,要读出形象。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了小女孩摘花瓣的过程,教学时教师一般能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关键词,即通过“俯”“小心地摘”“捧着”等词语来体会小女孩对花的珍爱和呵护,但往往把握不好应体会到何种程度。其实这里只需引导学生读出小女孩摘花瓣的形象即可,不必过多追问“小女孩为什么这样的小心翼翼”,以致让学生想象出“怕花瓣上的露珠掉下来”“怕花朵散架”等原因,因为后文的对话中有明确的答案。这里恰恰需要让学生从小女孩摘花瓣的行动中产生疑惑,并引发阅读下文的冲动。

第二,要读出心理。这是通过教学第3~10自然段实现的。通过阅读“我”与小女孩的对话,感受小女孩的善良懂事、孝顺父母。在这一过程中,三次对话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感知小女孩对花的爱;第二个层次,感受小女孩对妈妈的爱;第三个层次,感怀小女孩对父母的孝顺。三次对话所表现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无不透露着小女孩的乖巧懂事。

最后,要再读形象。在阅读对话的过程中或阅读完对话后,回到课文第2自然段,也就是将前后文贯通起来阅读,在理解小女孩摘花瓣的缘由之后,让学生带着新的认识重新去读小女孩的形象。这样的“再读”可以贯穿在三次对话的教学进程中,也可以在读完三次对话后完整地回归。这时候学生对小女孩摘花瓣时的一系列表现,便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学生读的也不仅仅是小女孩的一系列动作,而是一颗淳朴的心,一个丰富和立体的形象。

就本文而言,循着文本内在的逻辑奥秘,将前后文贯通起来阅读,其实也是顺应学生的阅读思维行进。当学生的阅读体验逐渐丰厚,小女孩善良懂事的形象也跃然眼前。花瓣的香气就这样轻轻飘进学生的心里……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214101)

猜你喜欢

花香自然段花瓣
躺平 花香自来
把秋天的花香留住
花香是怎样产生的
伴着花香闹春耕
秋天
郁金香花瓣
花瓣和星星
月光花瓣
美丽的秋天
阅读花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