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力推进灵山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17-03-01林夏旋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8期
关键词: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农业

林夏旋

摘 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契合我县生态资源实际,紧密围绕我县“以工强县、扩城促商、三化联动”的发展战略,正确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从扩城促商、发展生态工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旅游业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重大意义 扩城促商 生态工业 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业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县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进“以工强县、扩城促商、三化联动”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关系我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系我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明确其重大意义,正确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解决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问题。[1]

一、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县的重大意义

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对于生态文明,全国各地都已有这样的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从全国各地投放在央视的宣传广告就知道。这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我县只有紧紧跟上发展升级的大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奋发有为,我们才能乘势而上,建设一个富强、和谐、美丽的灵山。[2]

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当前灵山县产业发展中主要存在问题:一是农业大而不强,产业基础薄弱;二是工业不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多,经济发展缺乏重大产业支撑;三是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新型服务业、信息产业发展滞后。但是我县位于广西南部美丽富饶的钦州湾畔,处于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金三角”扇形的中心,北部湾的后腹地,县城依山傍水,生态资源比较丰富。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掘地方生态资源优势,把生态资本转变为发展资本,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是我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抉择。

2.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县“以工强县、扩城促商、三化

联动”发展战略的纽带和催化剂

当前我县人民群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处于深刻调整期,对干净水质、绿色安全食品、清新空气、宜居环境等生态环境要求日益迫切。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一个生态美的灵山是民心所向,能凝聚民心,能促进我县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成为我县“以工强县、扩城促商、三化联动”发展战略的纽带和催化剂。

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我县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的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如果离开了生态环境这一前提条件,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能促使我县从简单追求数量性的经济增长到实现质量性的经济发展转变,有利于实现我县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建设一个百姓富的灵山,从而成为我县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灵山的现状及推进措施

1.扩城促商方面

在扩城促商中,我县立足构建生态城乡这个平台,坚持因地制宜,立足蓝天、碧水、青山、人文优势,突出生态特色,争取建设一流的绿色生态城镇。一是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按照生态平衡理论,以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抓手,持续开展水源治理、生态修复等生态环境建设,编制好县城江岸滨水景观风貌规划,以及一批镇、村生态发展规划,确保了全县生态总量稳步增长。二是在县城和各集镇着力抓好“产城联动”示范区建设,争取把十里工业园、陆屋临港产业园等工业园区打造自治区级“产城联动示范园区”。

2.生态工业方面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支撑。俗话说“无工不强”。我县目前工业不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多,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县委县政府提出“以工强县”发展战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近年我县的工业发展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十里工业园、灵山电子信息产业园、武利工业园、陆屋临港产业园等县域镇域工业园区迅速发展,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园区工业总产值同比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在推动“以工强县”过程中,我县一定要突出优化环境,避免急功近利,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达到高度的统一。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设置“生态门槛”,把环保审批作为“总闸门”,集中规划工业园区,统一排污治理,严格环保达标。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实行“不达标,不上线”原则。二是积极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遵循生态规律,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鼓励企业提高对各种资源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合理延伸产业链条,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绿色型、生态型工业化新路子。

3.生态农业方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灵山县是有着16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四周群山环抱,山青水秀,是闻名遐迩的荔枝之乡,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丰富农业资源和地理条件。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打造环境美、产业美、生态美的农村新貌才能促进我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县通过加快推进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扶持园丰牧业、龙三钱、宇峰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等措施,使得我县生态农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农业建设,首先要进行综合规划布局、合理区域定位,避免镇域生态农业建设重复上马,陷入恶性竞争。如,灵东片区的石塘镇可深入打造“石塘米”这一品牌,进行水稻连片规模种植,把“石塘米”做强做大;平山镇、佛子镇可依托灵东水库、罗阳山、东山、大芦古村等打造观光体验农业。灵南片区的武利镇、文利镇等可以按照“绿色、天然、生态、健康”的理念,大力发展种养殖业,打造百强奶水牛等成为辐射力带动力更强的龙头企业。中部的那隆镇可打造成为贯通东西南北的枢纽,发力推进由广西世外茶园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那隆镇原“八一”茶场投资兴建的集现代农业茶园观光考察,茶艺茶文化交流,温泉健身养生,漂流,商务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项目。

其次,破除农业土地流转的藩篱,大力发展规模生态农业。我县农业土地的流转可以说还没有气候。现在农村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业的很少,加之现在种田种地的各种成本都很高,以分散的单个农户小规模种田种地的实际收益很小,同时由于把土地出租给别人种也存在种种疑虑,导致很多农户宁愿自己荒弃不种也不愿意流转。这成为制约我县发展规模生态农业的瓶颈。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还是一个“利”字。土地虽然不再是农民的命根子,但是土地却是农民获得利益的源泉。因此在没有得到利益的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农民都不愿轻易放下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所以,破除农业土地流转的藩篱应该以利益为切入点,让农民充分享有土地流转带来利益,让农民共享发展生态农业的成果。

党的十八大提出发展家庭农场,为我县大力发展规模生态农业提供了政策支撑。在探索破除农业土地流转的藩篱,大力发展规模生态农业中,我县可以从着力打造一批规模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入手,通过土地平整把土地化零为整,通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入股股份把分散的单个农户经营变成统一规模经营。这既可以解农民由于担心失地不愿流转让的后顾之忧,也可以通过让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分提高生产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4.生态旅游业方面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消费成为消费热潮,“回归自然、生态旅游”正在成为一种消费时尚。我县地处亚热带丘陵山区,山岭重叠,江河遍布,气候温和,花果飘香,民风淳朴,无论是县城还是各乡镇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为我县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在第三产业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是我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家园的题中之义。

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我们应一方面合理开发利用县城六峰山、双鹤岭、鸣呵江岸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加大旅游要素建设,深入挖掘景区经济潜力,大力发展生态宜居山水旅游产业;另一方面整合各镇的生态资源,深入挖掘各镇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在各镇开展的生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一村一景一品一特色”。

参考文献

[1]2015年灵山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贾卫列《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农业
浅议科技赋能教育的重大意义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浅析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
深刻认识党的十九大的重大意义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