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鉴赏的技巧初探

2017-03-01王彩虹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8期
关键词:鉴赏教学实践古诗词

王彩虹

摘 要:语文课程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必修课程,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但是古诗词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古诗词鉴赏教学质量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新时期在探究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对古诗词鉴赏教学进行适当的分析,并提出一定的鉴赏技巧,逐步提升古诗词鉴赏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为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强化提供相应的保障。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实践 鉴赏 技巧

古诗词在我国各级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中都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对学生语文学习效果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古诗词形成深入的理解,并可以对古诗词进行合理赏析,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效果。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古诗词的思想内涵,对古诗词中词句的应用进行探索,对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在研究中对古诗词鉴赏技巧进行合理分析,并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应的指导,可以进一步改善当前我国各级院校古诗词教学现状,促使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下面本文就结合具体古诗词实例对古诗词鉴赏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一、对诗歌内容进行全面把握

在研究中要对古诗词的形象、语言使用情况以及表达技巧和中心思想等进行鉴赏,对作者的情感态度加以评价,首先应该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大意,为鉴赏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一般来说,在古诗词鉴赏教育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古诗词大意进行分析,即诗歌所阐述的内容以及诗歌的创作形式,只有让学生基于这两点实现对诗歌从整体到局部的全面理解,才能够保证诗歌鉴赏活动顺利推进,获得良好的鉴赏效果。

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对北宋诗人陆游的《咏梅》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就应该在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后,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形成整体上的把握和理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这首词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先抑后扬和反衬等手法表现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因此对整首诗的赏析也应该把握这一感情基调,做出客观的评价,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诗歌鉴赏技巧的同时,也受到诗歌中梅花高尚品质的影响,形成对高格劲节美好品质的正确认识,进而逐步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相应的保障。在研究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词人在对这首词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采用了先抑后扬和反衬的手法,所以学生在没有对诗歌形成全面认识之前极易受到“愁”、“苦”、“寂寞”等局部词汇的影响,产生慨叹梅花不幸、怜惜梅花的错误情感,学生受到错误感情基调的影响,必然会对诗歌形成错误的认识,诗歌鉴赏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可见,对诗歌内容进行全面把握是诗歌鉴赏中较为重要的技巧,能够为其他鉴赏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分析诗歌题目、作者、注释等细节

古诗词鉴赏虽然将古诗词内容和形式的赏析作为重要的内容,但是形式和内容却并不是鉴赏活动的全部,因此要想保证古诗词鉴赏的全面性,教师在探究鉴赏技巧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对诗歌的题目、作者和注释等问题进行充分分析,合理应用题目分析、注释分析等为古诗词鉴赏提供一定的支持。例如从作者的创作风格看,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往往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李白的诗歌清新飘逸,愤世嫉俗的特征较为明显;辛弃疾在诗歌创作中关心国家大业,受到抗金历史的影响形成了气势雄壮的主要格调,但同时受到整体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存在一些婉转悱恻的作品。从注释角度进行分析,在古诗词中,往往会针对诗歌中的特殊点进行注释,在鉴赏过程中应该结合注释的具体内容理解诗歌思想,保证实现对诗歌思想内涵的准确把握,促使诗歌鉴赏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而从题目角度进行分析,诗人所创作的题目往往具有较强的指示性,能够辅助学生对相关诗歌内容形成较为深入的理解[1]。以《近试献张水部》一诗为例,单看诗歌内容,诗歌表现出新婚娘子在第二天拜见公婆时紧张不安的心理,并且表现出新婚夫妇之间的亲密情感,但是结合诗歌题目却能够发现诗歌的主要思想必然不止于此,因此还应该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这样,学生结合诗歌题目进行分析,能够发现这首诗表现出唐代科举开设士子考试后向名人行卷的风俗习惯。在了解到这一思想主旨后,学生在对此诗进行赏析的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诗歌所使用的比喻修辞,感受唐代士子在考试后面对未知结果的不安和期待。由此,学生就能够借助题目分析对诗歌形成全面的了解,促使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三、组合诗歌意象,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

诗歌中的意象是诗歌精神思想和物象的紧密结合,是诗人所处外在生活环境与诗人内心深处丰富情感的统一,也是诗人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具体表现,是诗人进行诗歌构思和创作的核心关键点。所以在对诗歌进行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组合诗歌意象,借助对诗歌意象的全面分析逐步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对学生的诗歌鉴赏技巧加以培养。一般来说,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品味意境,就应该注意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合理感知,进而明确不同意象所传达出的不同情感基调,为诗歌鉴赏的顺利推进提供相应的保障。一般来说,在古诗词创作中常常借助柳枝、残月和长亭来表现诗人的离愁别恨;使用大雁和红豆等寄托思念的情怀;以梅竹兰菊四种意象表现出高洁的品质……教师和学生在对古诗词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诗歌中所使用的意象,并通过不同意象的组合对诗歌的思想内涵进行适当的探究。

例如在对唐代诗人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发现,在这一句诗中包含了多种不同的意象: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不同的意象代表着不同的感情基调,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将多种意象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借助诗歌场景的塑造感受到清幽、靜谧的意境。诗人在前三句极尽所能的描写安静的场景,在第四句中却以静衬动,看似跳鱼声音打破了夜的寂静,实质上越能够感受到这种声音,越可以衬托出环境的静谧[2]。这样,学生在诗歌鉴赏学习过程中将诗歌意象进行有机结合,借助诗歌意象实现了对诗歌思想内涵的正确把握,对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和古诗词鉴赏技巧的进一步探索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四、紧抓诗眼,感悟诗词主旨

在古诗词鉴赏技巧的研究方面,要想切实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就应该对古诗词鉴赏技巧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进而结合不同的古诗词内容合理选择鉴赏方式,保证鉴赏效果。在古诗词鉴赏工作中,对诗眼的把握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鉴赏技巧,在对古诗词创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只有明确古诗词的诗眼,才能够基于诗眼对诗词的主体形成正确的认识,把握诗歌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3]。唯有如此,学生真正掌握了诗眼的发现和解析技巧,才能够促使学生对诗词主旨形成深刻的认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

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对东晋名士陶渊明的《饮酒》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对诗歌的整体性把握认识到“心远”在统领全诗方面的重要作用,明确诗歌中由“心远”所造成的“无车马喧”、“忘言”等多种后果,并将心远与诗词中的多种意象加以印证,促使诗词所表现出的陶渊明超凡脱俗心境得到相应的明确[4]。可见,对诗眼的合理把握在感悟诗词主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诗眼”的重视。

五、对古诗词的类型进行合理判断

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中所接触到的诗词一般以抒情方面的诗词为主,并且可以将抒情诗歌具体的划分为借景抒情诗、托物言志、咏史怀古等。所以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要先能够对诗词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并结合判断结果按照不同的类型对古诗词进行有针对性的赏析,保证古诗词鉴赏效果。以较为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词《咏梅》为例,王冕在诗词创造过程中将梅花作为重要形象,并通过具体的词句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等特点,继而以梅花作为托物言志的主要对象,对诗人坚守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性信念加以强化,深化了古诗词的主旨思想。基于此在对此诗进行鉴赏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诗歌的类型加以判定,然后结合诗歌的风格和具体内容对诗歌中的其他点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够结合不同类型的古诗词鉴赏对古诗词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借助这一认识深入开展学习和探索活动,学生的诗歌鉴赏效果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5]。因此,在全面分析和探索古诗词鉴赏技巧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古诗词类型分析的重要作用,只有保证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对古诗词进行研究和探索,古诗词鉴赏的效果才能够得到不断的强化,促使学生接受科学的教育和培养,在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在充分分析典故的基础上对诗词思想内容进行准确把握

我国古诗词的创作常常会应用适当的典故,增强古诗词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如“司马青衫”、“封狼居胥”、“高山流水”等经典词句就是在古诗词中合理应用典故的典型代表。诗人在应用典故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情感寄托,促使古诗词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如“楼兰”这一古诗词中较为常见的典故,楼兰本身指楼兰国,并且这个国家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代使臣。后来古代名将最终出使西域,实现了对楼兰的讨伐,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在此后,为了纪念这一次战果,就将楼兰作为边境之敌的代称,并使用“破楼兰”的典故形容建功立业。这一典故与古代诗人一心报国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因此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楼兰典故的应用较为广泛,如较为著名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及“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类古诗词进行鉴赏,就可以基于典故思想探究诗词的主旨,实现对诗词主旨的准确把握,获得良好的诗歌鉴赏成效。

又如,“东篱”也是诗词应用较为广泛的典故,陶渊明就曾在《饮酒》中借助东篱的典故表现自身辞官后的闲适生活和良好的情致;李清照也在《醉花阴》中使用东篱表现自己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由此可见,借助对诗词中典故的合理把握,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过程中能够借助典故对古诗词的创作主旨形成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受到古诗词中精神思想的感染,在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基础上,也为学生下一个阶段更为深入的学习提供相应的保障。

七、对诗词鉴赏中较为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以明确

学生在对相关古诗词进行合理鉴赏的过程中还应该明确古诗词中较为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了解不同艺术表现手法的应用和所能够产生的效果,进而结合所要鉴赏的诗歌进行具体分析,促使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一般来说,在我国古诗词艺术中较为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景物烘托、借景抒情、气氛渲染、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等,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能够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以王冕的《白梅》为例对古诗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所能够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行分析,《白梅》这首诗的创作明显使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在“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一句中,以冰雪衬托白梅,重点突出了白梅坚韧不拔,耐寒的精神品质;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桃李和白梅进行对比,表现出白梅高洁的品质,不和桃李“同流合污”;使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借助对梅花高洁品质的表述表现出作者个人的理想追求,作者虽然生活在当时残酷的社会中,但是却具有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思想。这样,通过对诗词所使用的艺术手法以及艺术手法的应用目的和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必然会对诗词的内容和艺术风格等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也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培养,对学生下一个阶段的语文学习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鉴赏教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受到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古诗词教育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凸显,进而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得到良好培养的同时,也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良传承统提供相应的保障。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古诗词鉴赏技巧探索的重视,进而借助合理的鉴赏技巧逐步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为古诗词教学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欢.浅谈古诗词鉴赏的技巧[J].文学教育(上),2013(2):111.

[2]任晓华,唐耀启.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技巧例谈[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3(7):117-119.

[3]邱勤.高中語文古诗词鉴赏教学[J].课外语文(上),2016(3):53-53.

[4]吴玉清.高中语文高考题型中的古诗鉴赏[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4(7):31.

[5]张玲.给你一把金钥匙--探究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的答题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7):92-92,93.

猜你喜欢

鉴赏教学实践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