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2017-03-01曹娟
曹娟
摘要:中学生经历生命成长的关键时期——青春期,面临着自我认同的阶段性任务的同时经历着情绪情感的疾风暴雨。在这一重要的关键期,中学生对外在的环境更为敏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重大生活事件可能对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极有可能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由美国心理学家Martin.Seligman引领的积极心理学思潮,将我们关注消极心理的目光,转向人类美好和积极的方面,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能帮助中学生挖掘和激发内在的品质和力量,获得更美好的生活体验。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危机干预;心理健康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既面临着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必然给他们带来适应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心理困惑。作为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中学生,不仅面临着形成自我认同的阶段性任务同时面临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一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更加敏感,情绪情感波动较大,他们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重大事件往往无法及时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导致产生心理危机,有些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学注重于培养和调动人性中的固有力量,从而使中学生的生活学习更加顺畅和有效。
一、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
1..心理危机界定
被称为“现代危机干预之父”的开普兰指出,当一个人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困难情景(Problematic Situation),也就是说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由于个体的特殊性和危机事件的诸多来源,处于危机状态的个体表现各异,因此目前尚无统一的心理危机评判标准,但处于危机个体通常会表现出焦虑、抑郁、强迫甚至躯体症状等,因此可以通过对心理症状的衡量来作为心理危机的预防诊断标准。
2..心理危机的阶段
学者布拉默的应用性的危机理论区分出四大方面,分别是发展性危机、情境性危机、生存性危机、和环境性危机。发展性危机是指在人的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不可避免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通常因为其对个体具有特殊的成长意义而引起当事人的心理上生理上不同寻常的反应。学者普遍认为发展性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虽然这些生活事件有可能相同,但是由于每个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些事件对他们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情境性危机是指个体在生活中遇到突发的重大的生活事件,而这些事件往往是个体无法预料并短时期无法解决的。情境性危机与其他危机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情境性危机的发生往往是突然的,不可预见的,并且它所带来的结果多是毁灭性、灾难性的;生存性危机是指由于责任的形成、对对立和自由的要求等意义比较重大的事情所引起的心理的不适感和躯体上的一些障碍;环境性危机是指一个个体遇到某个偶然的自然或人为的灾难时,这个个体就会因为这个灾难的发生而产生一些心理危机,而且也会影响他们生活中的其他相关人群。综上所述,心理危机是指一种个体运用自己寻常的方式不能应付所遭遇的内外困扰时的反应。一般发生在个体无法避免的、强大的应激事件,动员所具备的应付手段失败时,存在明显的急性的情绪、认知及行为上的功能紊乱,于是,个体处于一种心理失衡状态。此外,国内外有些学者仅仅把危机干预定义为自杀干预,这可能导致大众将危机或心理危机简单的当做自杀的误解。心理危机不仅仅指的是自杀,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一切重大事件所导致的非正常的紧张状态都属于心理危机,都需要加以关注和预防。
3..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属于心理治疗的一种。主要是指运用一些专业的心理干预手段,使处在危机状态下的个体能够迅速的摆脱危机状态,恢复心理平衡。在危机干预中,设置的最低目标就是首先要保证个体的生命安全,不至于造成严重的后果损失。一些社会资源的支持常常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保证。
二、中学生心理危机
1
. 中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发展时期,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但他们的心智和情商又没有达到足够应对探索世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挫折或者打击,因而其心理状态难免有处于危机状态的可能性。每个人的个人特质和危机事件都不尽相同,根据布拉默应用性的危机理论,我们可以将中学生心理危机归为三类:发展性危机,这是中学生最常见的危机来源,比如学习上的落差,人际关系问题等;境遇性危机,突然出现的无可预测的危机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突发的重大疾病等都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现实存在性危机,伴随重要的人生目的,未来发展等内部压力冲突和焦虑的危机。比如中高考压力等。
2..中学生心理危机来源
王文革(2001)在分析相关文献和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出在中小学常见的危机事件中主要可以分为:学校事件,例如教师误会、班级中的欺负现象等;家庭事件,如父母关系不和谐甚至有离婚现象发生、家庭暴力等;社会事件,如突发的自然和人为灾难等。 王成果(2003)在分析各类青少年心理危机的事件中总结出,人际交往障碍、重大生活事件、学业压力分别是导致中学生心理危机主要原因。其中,教师的误解、同学间的交往不顺和重大考试失败等是最容易导致中学生的心理危机。
(1 )亲子关系问题
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有一定比例的。大部分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第一,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随着当代人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过去那种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在不断的减少,但这并不就意味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开始走向科学化、合理化。很多时候,家长由过去那种简单的对身体上的惩罚转向为对孩子精神上的惩罚,他们往往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对孩子特别是学习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给孩子很大的精神压力。另外,现在很多家长的攀比心态无意中又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家长热衷于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作比较,不仅是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给孩子造成了很严重的心理负担。第二,家庭氛围的不和谐。父母的争吵甚至离异都易使孩子感受到很大的被抛弃感,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尤其在父母争吵过程中,孩子很容易模仿家长的行为,在以后的行为中出现易爆易怒甚至是暴力的倾向。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容易造成心理危机。因此,家庭和谐氛围的构建对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师生关系问题
师生关系对于中学生的影响也是重大的,并且在一些方面造成心理危机占了很大的比率。中学生非常注意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和看法,一些师生关系出现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沟通造成误会。第二,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关注不够,没有受到老师关注的学生易形成失落感,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也会下降,久而久之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也会疏远,也易影响学习。
(3 )学业压力问题
影响中学生心理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仍然是学业压力给他们带来的负担。初中生的学业压力主要来自于中考的压力和进入好高中的压力,初中毕业后他们要面临是读技术类学校还还继续深造读普通高中的选择,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被迫选择了技术类学校与他们的理想差距过大易造成失落感。高中生的学业压力绝大部分是来自高考的压力,也有对高中学习生活不适应的方面,很多初中生刚进入高中并没有很快的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因而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心理负担加重。其中,中学生学业压力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考试焦虑的出现,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使一部分同学对考试出现焦虑,出现了一系列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及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和提高,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生活上有温饱、躯体上无病痛,更多的人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然而,与社会飞速发展不相协调的正是人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今天的人类比过去拥有更充分的自由、更好的物质享受、更先进的技术、更多的教育和娱乐等,但是人类反而越来越感到不幸福。”美国心理协会会长马丁·塞利格曼称这一现象为“人类20世纪最大的困惑”。在这一背景下,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作为20世纪末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它的提出是相对于以修复人的损伤和纠正人的弱点为主的传统的科学心理学——“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在于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主张心理学应当以人所固有的实际或潜在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用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人的心理现象,甚至是心理问题,以此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使得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四、积极心理学导向的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1..普及宣传知识
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心理教师与学校的宣传部门相结合,建立一个心理知识普及平台,让全校师生都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心理关怀无处不在,本身也是对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一种宣传,让心理咨询中心深入人心,一旦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就会想到去心理咨询中心求助,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心理危机的化解同时也有助于學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展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可借助宣传板报、心理周刊、办心理专栏等形式多样的手段来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三级教育模式中融入积极心理学思想。
2..展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让受教者从认识人之自然生命特征入手,进而去体会自我人际血缘的社会生命,学会处理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有:自我与自己的教育、自我与他人的教育、自我与社会的教育、人类与自然的教育、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等。应运用多样化方法和手段,灵活地展开生命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又要提升学生的思想精神境界,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互动活动,使学生在认识上具备有关生命和死亡的正确认识,在行为上具备面对危机妥善应对的技能。生命教育可以开展以下教育形式:设置某些生命教育专题,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开设讲座、课堂教学、专家和学生面对面等途径,解析生命现象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神圣和生命的来之不易;通过组织学生对相关影片、文学作品等的欣赏和讨论促使学生对人生和生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成长的同时也分享别人生命成长中的喜怒哀乐,通过分享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3..组织心理健康活动
团体辅导与咨询、情境体验式活动是两种常用的心理危机干预的体验式手段和主要的活动组成形式。团体辅导与咨询是一种在团体环境下提供的心理帮助与指导。由学校心理教师根据相似性问题,通过双方或成员间的分享和探讨实现心理辅导和共同成长。该方式可运用于广泛群体也可运用于一些特殊群体,比如单亲家庭中的学生的辅导和咨询。而情境体验毋庸置疑是最为直观的引导方式,比如学生通过日记的方法,记录每天强烈的积极情感体验、感恩记录和回忆美好时光,该方式下学生亲历问题情境,自发的体验、感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心理不适的调节。
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辅导方案以积极心理的理念和应用为核心,结合多种形式设计,着眼于积极认知、情绪的培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培养积极认知方面,主要通过理论、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及活动后分享总结等方式触动学生的感知;在培养积极情绪方面,通过热身活动、放松冥想等方法为学生营造积极愉悦的氛围;在实际问题的解决方面,借助游戏或故事阐明道理,并通过安排任务或案例再现的方式引导学生加以应用,同时鼓励学生暴露自身问题,在团体中获得同龄人的支持和帮助。
积极心理学干预的实质是使学生认识到外部或内部的困境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发掘自身优势,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和处理问题。中学生正处于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的滞后性使他们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时更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但除了潜在的自我冲突,尚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危机干预正是对这种潜能的开发、培养和引导,不失为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可行之策。
参考文献
1.翟书涛.心理危机干预[J].心理与健康,1998,2:4-5.
2.刘佳.中学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D]中南民族大学.2013
3.王文革.危机的预警识别[J]思想.理论.教育.2001,(6):38-39
4.王成果.青少年心理危机与危机干预[J]中国青年研究.2003,(1):85-86
5.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Z].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
6.阳志平.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G].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7王喆.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医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