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
2017-03-01郜正荣
郜正荣
摘 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强调实用至上、突出技能、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的需求性和导向性、课程内容的融合性和实践性、社会合作的紧密性与服务性、政策经费的支持性和保障性,形成了其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色。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延伸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为世界工程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镜鉴。
关键词:德国FH;办学特色;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在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史中,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n,简称FH)的发展可谓是一大亮點,它不仅在短短40多年里迅速成为德国两大教育类型之一,而且也使德国传统“象牙塔”大学开始走向社会中心,使德国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发展趋势。据统计,德国2014~2015年共有425所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应用科技大学(FH)有215所,综合性大学(Universities)107所,可见,德国FH已成为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德国FH的创设与发展有其独特的缘由与逻辑。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创设缘由及发展
(一)国家政策的引导
20世纪60年代,为突出办学多样化,德国改革高等教育组织结构,建立了诸如德国教育审议会、联邦教育和科学部等机构以协调联邦与州之间的事务。1968年,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且满足年轻人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德国各州签订了《联邦德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的规定》,决定在原有工程师学校基础上,合并一些中等专科学校,创设成应用科技大学(FH)。1976年,德国《高等教育总纲法》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予以明确规定,指出“高校的‘教与‘学应该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的工作能力,”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了管理力度。该法律同时对德国FH的地位予以确认,指出德国FH所发文凭与其他综合大学的文凭具有同等效力。1985年,《德国高等教育法》进一步肯定了德国FH在高等教育中的正宗地位。可见,德国政府已不再过分痴迷于纯学术性大学,开始考虑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的转型,并强调了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奠定了德国FH发展壮大的法律基础。此后,各州相继通过法律、法规等进一步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逐步建立起一种由国家政策层面推动而形成的新型学校。
(二)工业技术发展的需要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经济开始复苏,科技不断进步,原有的高等专业学校和工程师学校已不能满足企业界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要,社会急需大批面向工业、企业界的实用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者,而传统大学更多关注为培养科学家后继人而努力,几乎不考虑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实用人才,不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好发展定位,由此引发人们对“洪堡传统”的质疑,认为“洪堡传统”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工业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以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办学目标的德国FH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实践动手能力强,而且具有创造性思维,该类应用技术人才符合并满足了战后德国经济崛起的需要。据统计,德国FH从1998年-2010年10年间增加了近60所。德国FH被称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
(三)现实主义价值的呼唤
二战后,德国教育面临着恢复与重建。以雅斯贝尔斯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认为,大学是培养社会精英的特殊学校。保持并继承德国高等院校历史悠久、健康的传统成为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20世纪60年代后,奉行多元、民主的现实主义哲学渐渐成为影响社会公众的思想渊源。该思想把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讲究实用、务实,不崇尚空洞的理论说教。1964年,德国教育改革家G.皮希特(G.Picht)在此背景下发表了题为《德国的教育危难》的文章指出“教育危机就意味着经济危机”,呼吁政府当局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民众接受教育的比例,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在现实主义和民族精神影响下,德国FH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育人模式,并获得德国政府当局的肯定。2000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科学部(BMBF)明确提出,要尽快将应用科技大学在校生比例提升至40% 。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的办学特色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德国FH在建立之初受经费、生源等限制发展缓慢。但坚持提高劳动者知识和技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最终使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一)专业设置的需求性与导向性
德国FH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目非常明确。专业设置上,注重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接轨。办学体制上,多数由州政府创办,其专业设立审批权由州教育与科学部管理,这使各州往往根据本州区域经济发展特色设立专业。例如,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的前身是斯图加特地区的“皇家建筑学校”机械工程系,由于埃斯林根市机械工业发展迅速而迁到了该镇,后又应奔驰等大企业要求多次扩建适合地方经济需求的新专业。英戈尔施塔特应用科技大学地处德国奥迪汽车总部所在地英戈尔施塔特,该校拥有多个与汽车工业相关的学院,重点培养该地区汽车制造业所需要工程技术人才。在地理位置上,德国FH多地处历史悠久的知名大企业周边,以企业需求为生存之本,伴随企业发展而壮大。这样的专业设置既有利于学校的学科建设, 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也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该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均紧密与社会需求结合。
(二)课程内容的融合性和实践性
德国FH根据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基础性和专业性两类课程。在基础课程阶段,学生对与特定行业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学习,同时还需要经常去企业参观考察,了解企业工作情况、工作程序等。另外,还通过校际合作拓展课程体系,增设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如,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处专业课外,还开设了综合素质、企业学、法学等课程,吻合了现代工程师必须拥有多学科视角寻求解决方案的“复合型人才”特质。达姆施塔特应用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在学习工程技术基础上,须在第一、二学期8个基础选修课学分中修满包括文化、历史等6个人文类课程。这反映出德国FH对跨学科课程的关注与重视。在专业课程阶段,学生主要学习一些专门化课程,同时还需深入企业进行全日制实习或实训。如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到企业实习,确保学生实习符合学校教学要求。这种在互动中求生存,在促进中求发展的模式不失为人才培养的优化模式。
(三)社会合作的紧密性与服务性
为增强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德国FH还成立了跨学科能力中心,该中心将学校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向社会企业提供系统咨询。服务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提供咨询服务。例如,亚琛应用科技大学,从建校开始就与州政府一起成立了技术信息咨询中心,从不同角度为州提供全面服务。二是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德国FH结合地方需求开设了一些函授班、进修班供当地民众选择,并把学校的实验室等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通过这一方式,当地居民更新了知识结构,提高了劳动技能和文化素养。这种按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的对接服务使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得以彰显,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大大提升。
(四)政策经费的支持性和保障性
在德国,企业之所以能积极参与德国FH的实践教学,是有一定政策和经济基础。德国先后发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等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对应用科技大学在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企业、高校与学生三方的责任与义务进行了可操作性较强的规定。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校企合作事宜,建立了以企业为轴心的校企合作运行体制,这为学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政策保障。此外,德国法律还规定,参与学校实践教学的企业可以享受国家的经济补贴和税费减免,未参与企业不得享受。参与实践教学不仅为企业储备了充裕的劳动力,节约了人力成本,而且还享受国家利益补偿。因此,大多数企业都较为积极地参加学校的实践教学。
三、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镜鉴与启示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高等教育体系
纵观德国FH的发展,可看出其蜕变与德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它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为自身发展赢得了良好的环境和充裕的经费保障,也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高质量人才,成为推动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最终使德国高等教育成为一个丰富的多层次、多类别的结构体系。在不同类别中,各大学办学定位清晰,分类错位发展,各施其职,共同促進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而我国不少高校并未很好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少高校走向了以“升级”换取资源的发展道路。
“十三五”规划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我国政府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在顶层规划上的优势,构建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与分类管理,大力推进各类学校找准自身办学定位,鼓励学校办出自身特色。既要鼓励研究型大学培养出复合型研究型人才,也要鼓励一般应用本科院校培养出应用型技术人才,更要鼓励行业特色高校立足自身优势培养出行业领域内的专门人才。
(二)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多方参与的专业设置机制
德国FH的最大特色就是按照社会需求开设、调整专业结构,配备师资力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例如,德国FH的任教教师,除具备博士学位等学术性条件外,还要求具有5年以上从业经验(其中3年企业经验)。而我国工程高校的专业设置权长期以来集中在政府,缺乏行业、企业等主体参与,社会产业界的需求长期被忽视,导致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不太匹配。鉴于此,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应逐步改善政府宏观管理方式,适当增加专业设置灵活度,鼓励高校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多渠道吸引社会产业界参与工程教育的专业调整,保障高校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及实践性的有机结合。鼓励高校多渠道引进行业精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来校任教,建立起青年教师企业实践与挂职激励机制,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契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树立整体性课程观,重构生态化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中,德国FH与企业与互为一个整体,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到企业中接受实践培训,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衔接,力图成为“桥梁式”人才。然而,我国工程教育课程设置长期奉行科学至上理念,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同时交叉学科和综合常识的课程设计不足。部分高校为节约成本,压缩或取消学生企业实践时间,导致学生知识面较窄、能力不高、缺少人文知识修养。因此,我国工程教育要树立整体性课程观,构建以基础课、体验课和实践课为组成单元的生态化课程体系。在基础课中,可将人文学、社会学等课程融入教学中,增强课程之间的互通性。在体验课上,应将实践操作性能力的训练作为重点,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课中,应要求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校企合作将实践教学呈现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
(四)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政策与经费保障力度
德国FH的迅速发展与政府的资金资助密切相关。依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及其他相关规定,德国职业教育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企业分担,公共财政和私营经济共同负担的经费供给模式。如劳西兹应用科技大学85%以上的经费来自波兰登堡州政府及企业的支持。我国高等教育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社会捐赠、事业收入等为辅,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分级管理。虽然近年来教育财政拨款逐年提高,但由于我国生源规模庞大,生均教育经费的投入依然有限,不少高校面临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借鉴德国经验,根据高校类别属性细化国家、省、市三级政府办学主体职能,充分发挥国家办学主体作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确保高等教育人均经费逐年增长。同时进一步明确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对于工程教育的责任,接受大学生进行实践、实习的义务,每年提取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教育经费投入。另外,应逐步降低直至减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收费标准,降低青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提升劳动者素质,形成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互为促进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Total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EB/OL].https://www.Destatis.de/ EN/FactsFigures/SocietyState/Education Research Culture institutions Higher Education/Tables/Typelnstitution.htm1.
[2]KMK(Hrsg).Das Bildungswesen in der Bundesre Publik Deutschland 2008. Bonn:KMK,2009.
[3]李其龙著.德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4][德]皮希特.德国的教育危难.载瞿葆奎,联邦德国教育改革(教育学文集第21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Die Fachhochschulen in Deutschlend[EB/OL].Berlin,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d,2000.
[6]徐理勤.现状与发展中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7]张婕,陈光磊.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