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分析

2017-03-01杨学祥申海成

继续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教育高等学校

杨学祥+申海成

摘 要: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教育领域的结构性改革进程也逐渐加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教育的需求层次、需求结构和需求对象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因此,高校继续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必须建立在对需求侧深入研究和把握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提供优质继续教育资源,才能满足广大需求者,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继续教育供给更有效、更精准。同时,高校继续教育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理应提供多层次的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助力国家重大战略部署。

关键词: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和供需结构错配,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但能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还能使要素配置达到最优,实现更高水平的供给和需求平衡,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近年来,尽管消费对GDP的贡献不断增大,但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需求侧的出口——投资联动机制,这一模式在人口红利和其它改革红利集中释放时期可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些红利释放减弱时,工业部门和出口部门的产能过剩就成为必然。与此同时,消费需求在不断升级,但消费供给的转型升级大大落后于需求。尤其是供给侧出现了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民生领域的产品与服务供给数量较少和质量不高的结构性难题。因此,通过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能提高民生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优化供给结构;另一方面减少对落后产能企业的无效输血,实现“去产能”的目标,从而化解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矛盾。

当前,新常态条件下,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口,如何将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对接,如何充分发挥高校优质继续教育资源的优势,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继续教育服务多样化的供给,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助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精准扶贫”战略,助力“大众创业、万眾创新”是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课题。

二、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分析

与其他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相比,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有其特殊性。表面看来,这一改革是由供给方高校决策的,实际上是由社会需求所决定。继续教育需求升级,供给也要优化;不考虑不同社情和不同民情的供给侧改革,是盲目的,既不符合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规律,也难以取得成效。事实上,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对需求侧的深入研究和把握,在于坚持市场导向,而不是高校管理者的主观臆想和一厢情愿。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其供给端实现“转型升级”,以更好地满足需求者,这一改革将会使高校继续教育供给更有效、更精准、更创新。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虽然继续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更高,但高校继续教育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供给与需求“两张皮”的现象,项目设置、教学内容等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应该从调查研究、分析把握需求侧开始供给侧改革。一方面,社会需求是高校继续教育的永恒驱动力;另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对社会需求也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只有充分研究高校继续教育的供给与需求才能提供更好的、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在深入调查、研究、分析继续教育需求的基础上,高校的优质继续教育资源从供给侧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助力精准扶贫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提升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和创新,在每一个继续教育项目上使实劲、出实招、见实效。

(一)高校继续教育助力“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东中西互济、海陆统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世界繁荣发展与和平稳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人的因素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应该看到,无论是解决“一带一路”战略构思的理论问题,还是推进实施的实践问题,关键都在人才。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演讲中也指出,“人才因素是‘一带一路建设成功的关键。东盟国家拥有大量的青年群体,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优势”。

从需求侧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政治文化各异,基础设施较差,这决定了投资、发展和转型是该地区今后发展的主线。贸易、投资和文化教育交流的需求市场潜力巨大。一方面,中国“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和文化教育交流的需求较大;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和居民到中国进行投资和文化教育交流的需求也很大。中国的企业和居民迫切需要深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国资委监管的110余家央企中已有近百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由于沿线国家国情差异较为明显,投资项目的执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走出去”企业是否有既熟悉沿线国情又了解“一带一路”政策的高端人才,而调查也发现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性甚至超过资金和技术需求。

从供给侧来看,“一带一路”战略所涵盖的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资本、货币、贸易、文化、政策、民族、宗教,无一不需要教育特别是继续教育提供人才支撑。以现有人员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培训为战略重心,是实现互联互通的必由之路。继续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所具有的灵活性、“短平快”等特点是普通高等教育无法相比的。重点谋划高校继续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布局调整和行动策略,为我国及沿线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的合作与交流,让沿线国家的人民共享“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从而实现合作共赢。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应有的行动。因此高校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对原有的培训方案进行重新检视,打破现有学科的分类布局,整合已有学科专业,设立多层次的“一带一路”继续教育项目,开发出跨专业的“一带一路”继续教育项目,实现“一带一路”人才的多视角培养,让需求者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认识更全面、更立体。如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一带一路”建设背景、实施重点、合作机制、规则标准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民族宗教等通识内容,并努力将相关要素渗透在各学科的专业教育内容之中。

“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政府、工商业界和行业协会与高校的密切合作。事实上,加快复合型人才培训业已纳入部分中央企业“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如中交集团实施的“11711人才计划”,即在5年内培养 100名企业领军人才、1000 名青年骨干、7000名优秀项目管理人才、1万名骨干专业技术人才、1万名高技能人才。身处建设第一线的产业界最清楚沿线国家的建设需求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人才需求,因此加强供需间的合作既要求产业界及时向高校传递人才需求信息,也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主动与产业界协同制定人才培训标准,联合设计继续教育项目,开展符合需求的人员培训。

(二)高校继续教育助力“精准扶贫”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湘西时提出扶贫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扶贫一靠政策,二靠教育,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整个扶贫开发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

从需求侧来看,大多数贫困人员受教育年限少,缺乏一技之长,贫困地区信息闭塞,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较差,经济发展较差。但贫困地区不乏有一技之长的手工业者,大多数贫困人员也想学一技之长为家庭为孩子提供一个美好的未来,他们迫切需要可操作性较强的技术培训和信息化教育。

从供给侧来看,高校继续教育可采取定点扶贫的办法,为贫困人员提供教育扶贫、人才扶贫和科技扶贫等多层次的精准扶贫项目。比如,特别针对有一定技术基础的贫困人员进行“进课堂”的集中继续教育,鼓励他们创新,让这部分人先脱贫,并建立激励机制让先脱贫者手把手带领其他贫困人员脱贫;另一方面,可以优化“互联网+继续教育”模式,通过远程继续教育的方式,将实用的农业科技、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送到田间地头,让贫困人员边干边学,实现“进课堂”和“送教育”双驱动,助力脱贫。如新农村新农民绿色培育e计划(以下简称绿色e计划),就是由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全国农业类院校共同实施的,并由中國农业大学联合部分高等农业院校、从事农业在线教育的企业、其他农业行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以自愿加入的方式,成立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在线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联盟成员间的合作开发、应用分享和培训交流,提升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民培养和新农业发展的能力。 联盟的在线课程资源基本覆盖农业继续教育范畴,以满足农业行业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高校继续教育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近年来,随着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商事制度改革进程的加快,激发了大众创业的热情。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

从需求侧来看,随着简政放权的深化和民间创新力量的觉醒,“创客”的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常态。与之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市场也迸发出巨大潜力,创新创业的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创客培养”的重要环节。虽然创新不一定有固定的规律,但好的方法和路径值得研究与借鉴;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等知识的来源不可能由一次教育所能提供,因此创新创业者更需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

从供给侧来看,高校继续教育既能为熟练技工、市场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又能将“创客”的经验分享给创新创业人员,培养更多的“创客”。高校继续教育凝聚创业领军人物的力量,提供优质继续教育课程和项目,不但可以提供创新创业的方法和专业知识,还可以为创新创业者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比如,一些草根手工艺制作者往往是师傅带徒弟的“土手艺”,生产的产品不一定符合市场需求。高校可以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充分整合继续教育优质资源,遴选一些确有创新的手工艺者进行远程艺术学和美学的继续教育,让手工艺者进行二次创新,使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能更好对接。

高校继续教育应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更加主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各类课程包括通识课、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把国际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最新技术融入培训教学内容,将激发创新活力、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同时高校继续教育从业者也要着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开展专门培训,通过建立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相关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调研等一系列举措,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三、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保障措施

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对供给侧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中的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提高和创新的迸发至关重要,既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又可以提高劳动者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高校继续教育要提供更优质的资源,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有效对接,为此还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谋求“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创新

积极借鉴国外的继续教育经验,引入社会资本,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服务,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让社会劳动者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己,从而不断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推动继续教育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探索开发各类“互联网+教育+相关行业”的产业,以“双创”为契机,创新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拓宽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的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提供教育服务。鼓励继续教育创业投资,探索继续教育的混合所有制,促进创业创新型教育企业快速成长。《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国家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并由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为产业调结构服务,为供给侧改革服务”。

高校继续教育还应通过建立区域联合体、行业联合体,在继续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走平台和资源的共建共享之路。平台建设和资源积累需要大量投入,且又花时间,在资金和技术都缺乏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孤军奋斗,独立封闭办学也已不合潮流,也不可能有竞争力。如近百所高校联合成立的“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与在线教育联盟”,充分发挥了普通高校各自的专业学科优势,面向行业劳动者,定位也非常清晰。阿里云携手慧科教育集团启动的阿里云大学合作计划,联合8所“985”高校开设云计算与数据科学课程,通过在线教育的模式,培训和认证云计算和数据科学方面从业者。

(二)建设优质专业课程项目体系,做好“供需对接”

高校繼续教育应该建设优质专业体系,建立专业群,构建链条,实现无缝对接,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以优质专业建设为核心载体,实现行业产业链、继续教育专业链、人才需求链与供给链有效对接。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丰富现代远程继续教育课程资源,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建有利于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打造继续教育的“中转平台”,提供更好的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如中国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铁路的建设标准、技术标准、设备标准、管理标准也随之要全面走出去,这必须有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必须培养多层次、多方向的优质轨道交通人才,这里蕴藏着对继续教育的极大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南交通大学充分发挥其在铁路行业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轨道交通领域教育培训的领军地位,牵头打造了与铁路行业和企业结合的国内首家轨道交通职业教育联盟。联盟旨在服务于经济社会和行业需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集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于一体的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国际轨道交通人才培养e计划”,将优质教学资源普惠中外大众,为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为中国轨道交通发展,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强力支撑。

此外,针对普通高等教育与在职人员再教育需求无法对接的现状,要创新继续教育的提供方式,充分发挥继续教育所具有的灵活性、短平快特点,提升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性。各类各层次继续教育可以采取短期集中、脱产走读、夜校或者周末教学等传统面授方式,也要积极利用电脑、手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网络教学,以满足多层次的继续教育需求。让需求者能够边工作边学习,边干边学,使继续教育成为个人进步的推动器和社会流动的润滑剂。

高校继续教育要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发挥优质继续教育资源的优势,充分通过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继续教育服务多样化的供给,将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对接,主动地融入市场中去,助力“一带一路”“精准扶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发展战略。要积极争取政府、行业、企业支持,形成高校和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企业联动发展格局,为“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怎么办?[J].教育发展研究,2016(3).

[2]袁广林.供给侧视野下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

[3]黄德凯.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战略[J].成人教育,2015(11).

[4]叶忠海著.大学后继续教育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5]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6]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

[7]华晔迪.央企“一带一路”路线图发布[N].经济日报,2015-7-15.[8]瞿振元.“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教育新使命[N].光明日报,2015-8-13.

[9]严继昌.教育创新发展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J].开放学习研究,2016(3).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教育高等学校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关于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对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