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造肉&老侯烧饼 传承与创意 让美食文化更加鲜活

2017-03-01Cherry

餐饮世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老侯名菜汤汁

Cherry

“苏造肉”是一道消失已久的宫廷名菜,如今通过侯先生及美食专家的努力钻研,让其重现江湖。“老侯烧饼”则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创意,制作手法、味道、口感都堪称独一无二。传承与创意,无论哪一面都在侯先生的手中有了鲜活的灵气,他做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饮食文化。

第一次见到侯先生是在电视荧屏上。彼时,侯先生在一期“记忆”电视节目中现身,也许很多人已经不记得侯先生的名字,更不记得侯先生的模样,却将他带来的宫廷名菜“苏造肉”,及其独家研发的“老侯烧饼”牢记在心。

我能想象那些吃货们一定同我一样,一双眼睛紧盯着电视机默默垂涎,心里有个小人儿在举旗呐喊——小伙伴儿们吃起来!近日,欣然邀约好友一同前往,虽然寻找美食的路程有些远,但收获的成果绝对让人不虚此行。

来到北京良乡昊天大街4号“老侯烧饼”,仿古的门面并不大,推开门后竟豁然开朗。虽然已近午后两点,依然有众多食客品味甚欢。食物的热气蒸腾,室内一片雾霭缭绕,暖暖地祛除了冬日的寒冷。顺着墙根处的楼梯向上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道沉稳浑厚的声音传来,正是“老侯烧饼”的老板侯先生,几句寒暄,热情周到。我们的话题由此开始……

宫廷名菜的前世今生

品尝过苏造肉的人,都这样评价——汤很浓、很鲜,肉也酥烂绵软,糯香柔韧。吃了还想吃,回味无穷,念念不忘。如此看来,苏造肉的别具一格所传非虚!

这苏造肉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让我们倾听侯先生娓娓道来。

话说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苏州织造普福将乾隆皇帝迎请到家中,并命家厨张东官为乾隆制作了一桌颇具地方风味的苏菜酒席接风。乾隆席间对于其中一道名为“苏造肉”的菜品大加赞赏,事后还将张东官带回皇宫,在御膳房为其特设“苏灶局”,专门为自己制作苏帮菜,并谓之“苏造菜”。

為了查证这段相传的佳话是否真实,侯先生和一些支持他的朋友们,查询了很多历史资料,反复求证。

据爱新觉罗?溥杰先生的夫人嵯峨浩所著的《食在宫廷》介绍,此菜是由苏州著名厨师张东官传入清宫。而关于“苏造菜”,这在御膳房的《膳底档》中,有《苏造底档》为证。从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圆明园膳底档》上查到:“正月二十八日未初三刻,九州清晏进晚膳,用填漆花膳桌,摆松鸡锅烧肘子热锅一品,苏造鸭子、肘子、肚子、肋条肉攅盘一品,苏造肉一品(张东官做)……共一桌,上进毕,赏用。记此。” 可见“苏造肉”一菜,源于张东官的说法可信。

乾隆朝以后,“苏造菜”慢慢的在宫中也就衰落了,但是在清朝末年,民间又出现了一位做“苏造肉”的高手。

当年这位做“苏造肉”的人名叫孙振彪,祖上曾有人在御膳房承差。辛亥革命以前,孙振彪老先生一直在东华门外甬路边上摆摊。通常是凌晨三点来钟开始摆摊,天亮就收摊,其制作的“苏造肉”,专门卖给上早朝的文武百官。

随着清朝的结束,东华门外再也见不到等候上朝的官员了,孙振彪先生也就把这专门出售“苏造肉”的摊子移到了什刹海。这在《燕都小食品杂咏》里,就有“苏造肥鲜饱老馋,火烧汤渍肉来嵌;纵然饕餮人称腻,一脔膏油已满衫”的描述。一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孙振彪老先生的“苏造肉”,也正式告别了那些酷爱这口儿的食客们。

与“苏造肉”的相遇、结缘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真正的“苏造肉”一直就没有在北京的市场上出现过。而“苏造肉”能够重现江湖,我们必须要先认识一下画家孙静忠老师,他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孙振彪老先生的孙子,同时他也是侯先生的好友,也是“老侯烧饼”家的一道菜“炖吊子”的“铁杆粉儿”。

2015年末的一天,两位好友席间闲话,孙静忠老师偶然提起了祖父遗留下来的“苏造肉制作秘方”,引发了侯先生浓厚的兴趣。当秘方拿到手上,看着里面记载的制作方法,侯先生犯了难。“这个秘方记载的并不全面,只有一些主辅原料,但是并没有明确的用料标准。”侯先生急忙请来国家级烹饪大师、国家级面点大师、宫廷御膳传承人冯怀申大师、国家级烹饪大师“随园官府菜”传承人白常继大师,根据秘方中所记载的方法,开始精心地进行研制工作。

重现“苏造肉”真正的味道,并非易事。“制作中不加盐,更没有味精、鸡精、增香剂等人工添加剂。你想当时清朝根本就没有这些人工调料,肉的味道完全是通过吊老汤烹制出来的,这样做出来的苏造肉才能入得皇上的金口啊!”

“苏造肉”的制作过程不光在主辅料上讲究,其制作的手法、汤汁的熬制、火候的运用、下料的先后顺序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稍微差一点,做出来的味道就不对。不是汤汁不够浓稠,就是肉味不够香醇;不是口味不准,就是肉片不够酥烂。为此两位大师也是伤透了脑筋,在研制过程中,一再地请孙静忠老师的母亲,年逾八旬的李增霞老人,不断地尝试并回忆当年所吃过的味道。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位大师的不懈努力下,正宗的“苏造肉”成功复制,并将其呈现在世人面前。“苏造肉”选用的是上等五花猪肉,经过先酱后卤的方法,配上多种辅料长时间精工细做而成。其特点是:肉片宽长、肉色鲜嫩、到口酥烂软糯、汤汁浓稠滑润、上漂浮油回口微甜。“当年吃‘苏造肉,用青花小碗装盛,半碗肉半碗汤汁,以大火烧夹肉片,蘸着汤汁吃。其味道香浓、口感肥而不腻。现在,我们把小碗装盛改为了热锅子装盛;把用来夹肉片的大火烧改为店里特质的‘老侯烧饼,这样吃起来,更别有一番味道。”

虽然重现“苏造肉”的过程并不简单,但侯先生很享受这个研究的过程,而最欣慰的是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最终将其呈现在世人面前。他说:“作为一名餐饮人,尤其作为一直热衷于恢复老北京传统吃食的餐饮人,我有这个使命,不仅要将消失的宫廷名菜重现,更要将中国宫廷饮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除了完成肩负的使命,侯先生也是在为孙静忠老师的母亲,年逾八旬的李增霞老人完成一个长达60年的心愿。

当一碗带有汤汁的“苏造肉”和一盘“老侯烧饼”端到老人的面前时,老人眼含晶莹的泪花。细细地品味着激动地说:“对!对!对!就是这个口感和味道!苏造肉后继有人了。这个方子光在我的手里就拿了60年!”今天,老人终于又品尝到60年前老爷子做出的味道了。那种发自内心的兴奋,不言自明。老人由衷地说:“我高兴啊!”

为了让老人的愿望圆满,不留一点遗憾,2016年1月5日,在“老侯烧饼”隆重举办了一场“‘苏造肉古方捐赠仪式”。现场老人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今天我把这个就传给你了,你一定要把这道流传近300年的‘苏造肉发扬光大呀。”

沾染灵气的“老侯烧饼 ”

灵气有几种释义,在这里指“美好的名声”。“老侯燒饼”正是应了这个灵气!一波又一波的“粉丝”就是最好的见证。“老侯烧饼”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吃上一口就会爱上它。

“老侯烧饼”由宫廷御膳传承人冯怀申大师亲自传授独家制作秘笈,烧饼个个扎实饱满,咬一口外皮酥脆、内里松软,从上至下层次均匀分明,浓淡相宜的芝麻酱香蔓延口腔。这样的烧饼即使凉了,形状、口感、味道也是依旧。最神奇的就是烧饼外皮上的芝麻似乎一粒都没有掉下来,好像被施了魔法,牢牢地粘在了烧饼上。“老侯烧饼”售价两元一个,起初总会有人质疑:你家的烧饼咋这么贵?但是只要吃上一次,就完全被它折服了。很多人远道慕名而来,在店里吃得心满意足,临走还要装个盆满钵满。“不好意思,烧饼没有了,最后20个都让顾客打包了!”每天,老侯烧饼几乎都会销售一空。

“老侯烧饼”拥有好口碑的秘诀,就在于它始终坚持高品质,从来都是挑选最好的芝麻原料,精心打磨成粉,用鲜榨花生油调制成芝麻酱。绝对不偷工减料、不添加任何人工香料。一个员工一天出400个,从来不会为了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质量的严格把关,加上精良的制作工艺,“老侯烧饼”一定让你吃得满意、吃得放心、吃得开心。

“老侯烧饼”的炖吊子、酱肉及各种砂锅也是远近闻名,回头客众多。而让食客们念念不忘的秘诀,仍然是其独家秘制的老汤。

案例手记

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尝。真正的美食永远不会被遗忘,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创造更大的价值,更加广泛流传。就像“苏造肉”和“老侯烧饼”,传承与创意碰撞出了的火花,并且艳光四射,映照得中国传统美食文化更加鲜活。

既然“苏造肉”是宫廷名菜,不久的某一天,侯先生会将其带入真正的宫廷盛宴。他打算在市区繁华之地,开辟出一个具有宫廷风范的就餐空间。如此,才能让顾客身临其境地品味宫廷名菜。

猜你喜欢

老侯名菜汤汁
三十载坚守匠心传承“非遗”名菜
数道沪上便民支付“名菜” 尽显“云闪付”“名厨”本色
人性化防倾斜碗
孔府名菜“八仙过海闹罗汉”
绞尽脑汁
提琴
提琴
提琴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龙虾汤汁中的碱性橙Ⅱ
煮制对鸡肉及汤汁中游离氨基酸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