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病人转出过渡期护理的研究及展望
2017-03-01汪海霞
汪海霞
ICU病人转出过渡期护理的研究及展望
汪海霞
通过对ICU病人转出过渡期护理的概念、过渡期护理的特点、我国ICU转出过渡期护理的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ICU病人转出过渡期护理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ICU;转出;过渡期护理;现状
过渡期护理模式(transitional care model,TCM)在发达国家开展较早,是由美国 Naylor M博士和Brooten D博士在出院计划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随后国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其运用于ICU转出病人中,逐渐证实了其在改善病人健康状况、保障病人护理安全及提高病人和家属满意度方面的有效性[1-2]。我国ICU转出过渡期护理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少数医疗机构将其应用于专科疾病病种危重症病人的转出。本研究对ICU转出病人过渡期护理的起源及概念、特点、我国ICU转出过渡期护理的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ICU病人转出过渡期护理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1 ICU病人转出过渡期护理的起源及概念
过渡期护理模式首次于1994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Naylor M博士和Brooten D博士提出。最初的服务对象是极低体重新生儿,随后扩展到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除术后、高风险怀孕妇女以及有外科手术和心脏疾病的老年病人[3]。在过去的20多年里,Naylor M博士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完善过渡期护理模式的范畴,通过不断试验与修订,该模式的目标人群也不断扩充到ICU病人的转出。其核心旨在强调护理内容的连续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将其运用在ICU转出的病人研究中,逐渐证实了其能有效改善病人健康状况,保障病人护理安全。澳大利亚学者Chaboyer等[4]于2005年提出了ICU过渡期护理模式(ICU transitional care model,ICUTCM),此模式是由ICU护士和其他医护人员所提供的ICU病人转出前、转出中和转出后的护理,以保证病人从ICU转到其他护理单元的过程中获得连续性的护理。
随着危重症学的不断发展,危重症护理更强调护理内容的有效性和连续性。病人自ICU 转出时处在疾病恢复期,病情仍较危重,自ICU 转出后仍存在较高的ICU专业护理需求。由于普通病房床旁监测缺失、专科护理过于常规化、护理内容要点缺失等因素,难以保障ICU转出病人过渡期的安全,甚至会导致病人病情加重致重返 ICU。为了更好地巩固和追踪ICU护理效果,将ICU护理围绕病人延伸到普通病房,帮助病人顺利康复,是重症护理发展顺应临床需求的必然趋势。
2 ICU过渡期护理模式的特点
2.1 ICU病人转出前的综合评估和干预 病人自ICU转出经历不同级别护理的同时也经历着不同的过渡,包括适应照护者的更换、环境的转移、管床医护人员的变换等。Cullinane等[5]认为迁移对病人健康的影响可分为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常见的生理反应是疲倦和虚弱。减少和控制由于ICU转出迁移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波动的范围,需要加强转出前对病人和家属的预知工作。Chaboyer等[6]研究发现:病人及其亲属缺乏对普通病房的环境、设施、医护人员等情况的认识;对自身疾病、健康恢复状况等缺乏正确全面的了解;缺乏迁移的其他准备工作:这些都需要双方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英国Paul等[1]通过访谈的形式对病人和家属进行调查,并把转移相关信息形成宣教册发放给病人及家属,结果显示:病人及家属会经常翻阅宣传册并很乐意记住其内容。病人所要转入的新病区的信息也是病人及家属转出前关注的重点,Mitchell等[7]调查显示:家属认为新病区的宣传册上应重点告知医生的名字、新病区的病床号、电话号码、探视时间及床护比等信息。所以,ICU病人转出前需要对病人及家属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及时给予适当干预措施解决,以减少病人转出应激,帮助病人顺利适应普通病房护理模式。
2.2 ICU病人转出交接严密性决定了交接方式的选择 ICU病人实施无陪护制度,所有护理内容均由护士执行。ICU病人转出时需要交接的信息量大,不仅需要与普通病房护理人员进行病情、管道、皮肤等各方面的临床交接,还要与家属及普通病房医护人员交接病人的自理缺陷、照护需求、心理状态等细节内容,其过程涉及ICU护士、普通病房护士及病人照护者3种角色人员的参与配合,对ICU转运护士的沟通能力和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口头交接的方式易造成漏项与信息传递不清,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要[8]。目前,不同护理单元护士对病人信息交接的方式有很多,例如SBAR(现状、背景、评估、建议)沟通模式、转移计划、口头结合书面等其他方式。而选择适合危重症病人转出的无缝隙交接方式始终未形成和统一。诸多学者[9-11]将SBAR沟通模式用于ICU病人转出交接中,表明有助于降低转出交接时间与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提高交接质量。已运用SBAR交接方式的护士普遍认为,SBAR的运用可以促进护士更好地准备病人信息[12]。在临床实践中,也可以将该交接方式直观系统化,根据SBAR模式内容结合各机构不同情况设计交接表,方便交接护士按流程交接,缩短了交接时间,提高了交接效率[13]。
2.3 ICU病人转出后需要个体化的延续性护理 随着危重护理学的不断发展,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更强调连续性和有效性。普通病房护士重症护理水平及家属的照护能力与ICU护士存在差异,不能确保ICU护理的延续性,难以保障ICU转出病人过渡期的安全,甚至会导致病人病情加重而重返ICU。有研究显示:约30%的病人从ICU转入普通病房后存在护理安全问题,病人在缺乏合理计划的情况下转出ICU将面临的死亡风险是通常情况下的5倍[14-16]。相关调查也显示:重返ICU病人的病种分布以神经系统疾病及慢性肺部疾病为主[17]。这些病程长、病情容易反复的病人更需要直接护理或照护者掌握ICU专业护理知识。有研究表明: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家属的应对能力和对病人的照顾能力[18]。将ICU护理围绕病人延伸到转出后,是延续性护理这一新型护理模式应用范围的拓展,已逐步应用于临床。其主要实施方式有ICU交接(转出)护士的培养、设立过渡期护士、成立过渡期护理小组等,是由专业ICU护士间歇指导和干预、普通病区护士及家属共同参与的操作模式,目的是通过ICU护理的延续,帮助病人平稳过渡到逐步适应普通病区护理模式,同时也增加了病区护士及陪护者的ICU专业护理能力。至于ICU转出过渡期的具体时限,目前没有科学的统一标准,大多数研究将其设定在1周左右。随着该模式在不同病种中的应用,根据病人病情、心理状态、照护者的文化水平等综合因素实施个体化的延续性护理,动态评估病人的过渡状态及直接照护者的护理水平,确保病人已经平稳过渡到病区护理模式方可结束延续性护理
3 我国ICU转出病人过渡期护理的现状
3.1 起步较晚,目前已应用于各专科疾病并初步取得成效 发达国家ICU转出过渡期护理起步早,发展较成熟,对ICU病人转出后过渡期护理的相关研究内容涉及面也较广,已有许多学者分别对病人、病人家属及医护人员等分别进行研究,分析影响转出ICU病人安全过渡的因素,并提出一些改善安全过渡的策略。国内近年来将该模式初步应用于某些专科疾病。徐淑华等[19]报道:对ICU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转科后实施过渡期护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7.3%下降到2.5%,重返ICU率下降10.5%。魏春莲等[20]报道: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转至呼吸内科中实施过渡期护理有利于护理工作的连续,能改善病人的临床状况,降低重返率。本研究通过查阅中国知网相关文献,归纳分析病种主要包括颅脑损伤、呼吸衰竭等恢复期相对漫长的疾病,实施范围仍有很大的扩展空间。
3.2 护理程序及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 国内ICU转出过渡期护理从转出后的中断到出科回访再改善到ICU护理的科外延伸,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探索的过程。ICU病人转出后护理干预的实施在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均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通过出科回访,有效提高了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以及对医院的整体印象及满意度,避免了不必要的护患纠纷[21]。耿亚琴等[22]通过ICU后延续性护理干预,降低了呼吸衰竭病人的再插管率,促进了病人康复。延续性护理是过渡期护理的主体,ICU过渡期护理模式核心内容是为保障病人转出后的延续性护理,但需要ICU护士执行的内容并非仅仅是转出后的延续性护理,围绕转出前、转运交接中的评估、沟通、实施等措施是延续性护理的有力前奏,是过渡期护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ICU 过渡期护理具体服务内容包括高级临床实践、沟通与协调、教育与支持以及研究与质量改进4个方面[23]。相关研究对ICU过渡期护理的护理服务内容进行了记录与分析,发现高级临床实践与教育所占比重最大[24]。教育主要是针对病房护士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与协调更是贯穿全程,要求执行的ICU护士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还需要较强的社会管理能力,所以,现阶段培养和发展ICU过渡期护士标准应根据转出过渡期护理的内容进行,以确保ICU转出病人护理内容的全面实施。
4 我国ICU病人转出的过渡期护理展望
随着危重症学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巩固ICU治疗效果,转出护理模式在各类危重症病人中的推行也势在必行。虽然发达国家ICU转出病人护理发展较成熟,但国情的差异等因素要求我们不可照搬国外现有模式,寻求适合本土文化的、系统的且适用于所有ICU病种的转出护理模式,有利于ICU病人转出护理的实践和推广。此外,ICU转出护理相关内容的现状调查也是制定和完善转出护理措施的科学证据,今后临床需要加强相关资料收集及分析。
综上所述,ICU转出病人过渡期护理模式是顺应危重症护理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贯穿病人转出前、中、后的全程多样化干预,发达国家ICU过渡期护理模式的临床研究与实践虽然对我国该领域工作的探索有一定的借鉴,但寻求适合本土化的系统的ICU转出过渡期护理模式更是适应当前我国重症护理的发展需求,期待更多关于我国ICU过渡期护理相关影响因素的临床资料分析。
[1] Paul F,Hendry C,Cabrelli L.Meeting patient and relatives information needs upon transfer from an intensive care unit: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n information booklet[J].J Clin Nurs,2004,13(3):396-405.
[2] Jarden RJ,Quirke S.Improving safety and documentation in intrahospital transport:development of an intra hospital transport tool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Intensive Crit Care Nurs,2010,26(2):101-107.
[3] Brooten D,Nayler M,York R,etal.Lessons learned from testing the quality coot model of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APN) transitional care[J].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2002,34:369-375.
[4] Chaboyer W,James H,Kendall M.Transitional care after the intensive care unit: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J].Crit Care Nurse,2005,25(3):16-18;20-22;24-26;29.
[5] Cullinane JP,Plowright Cl.Patieng’and relatives’ experiences of transfer from intensive care unit to ward [J].Nurs Crit Care,2013,18(6):289-296.
[6] Chaboyer W,Kendall E,Kendall M,etal.Transfer out of intensive care: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patient and family perceptions[J].Aust Crit Care,2005,18(4):138-141.
[7] Mitchell ML,Courtney M.Improving transfer from the intensive care unit:the development,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brochure based on Knowles’adult learning theory[J].Int J Nurs Pract,2005,11:257-268.
[8] 曹荣桂.持续推进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改进[J].中国医院,2010,14(1):2-6.
[9] 赵辉,姜海燕,范志红.标准化沟通模式在ICU患者转出交接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1):53-54.
[10] 郭学珍,杨宝义,方敏,等.标准化沟通方式在ICU患者转出交接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8):1333-1334.
[11] 丁力,陆婷婷,邹婷婷.标准化沟通方式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转出交接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2(7):627-629.
[12] Zimmermann PG.Cutting-edge discussions of management,policy and program issues in emergency care[J].J Emerg Nurs,2006,32(3):267-273.
[13] 赵辉,范志红,严芳琴.标准化沟通交接表在急诊科与ICU患者交接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5,22(10):8-11.
[14] Wendy C,Lukman T.Adverse events in patients after discharge from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Am J Crit Care,2008,17(3):255-263.
[15] Walling A.Patient care in the after math of discharge from an ICU[J].Am Fam Physician,2000,61:805.
[16] Durbin C,Kopel R.A case-control study of patients readmitted to ail intensive care unit[J].Crit Care Med,1993,21:1553-1557.
[17] 徐绍莲,解绍芹.ICU转出病人重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2,20(6):1500-1501.
[18] 靳海荣,马双,潘华英.微信式延续护理对食管癌家属不良心理及患者照护能力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2):44-47.
[19] 徐淑华,孙静,王芳,等.ICU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转普通病区过渡期护理模式的实践[J].护理学报,2013,20(11A):42-44.
[20] 魏春莲,廖莲清,刘沛仪,等.ICU 转出过渡护理在重度COPD患者转至呼吸内科中的应用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2):1103-1105.
[21] 罗燕.回访沟通在提高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上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8):1003-1004.
[22] 耿亚琴,刘婷,丁红霞,等.延续性护理在呼吸衰竭病人从ICU转入病房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2014,12(36):3363-3364.
[23] 庄一渝,韦秀霞,彭剑英,等.ICU过渡期护理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6,5(2):211-215
[24] Eliott S,Doric A,Ernest D.Mapping the ICU liaison nurse services in victoria[J].Aust Crit Care,2008,21(1):73-74.
(本文编辑李亚琴)
Research and prospect of ICU patients’transfer transitional care model
Wang Haixia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Hefei City,Anhui 230011 China)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concept,characteristics and status quo of ICU patients’transfer transitional care model in China,in order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CU patients’transfer transitional care model in China.
ICU;transfer;transitional care model;status quo
2016年院级科研课题。
汪海霞,主管护师,本科,单位:230011,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信息 汪海霞 .ICU病人转出过渡期护理的研究及展望[J].护理研究,2017,31(19):2311-2313.
R473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7.19.003
1009-6493(2017)19-2311-03
2016-06-29;
2017-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