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蕴含的中医护理理论探讨*

2017-03-01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灵枢内经黄帝内经

河北中医学院

李付平 张秀芬 康立英 白建英 刘丽嫒 贺亚萍 宋妤轩(石家庄 050200)

《黄帝内经》蕴含的中医护理理论探讨*

河北中医学院

李付平 张秀芬 康立英 白建英 刘丽嫒 贺亚萍 宋妤轩(石家庄 050200)

古代医护一体,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护理学科或护理学专业,但许多护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都隐藏在历代中医文献中。《黄帝内经》作为我国医学经典之首,对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初步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中医护理的特点、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技术等方面。

黄帝内经;中医护理学;理论基础;原则;方法;技术;整体观念;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研究中医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其许多理论、方法和技术都隐藏在历代中医文献中。[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其作为经典之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同时蕴含了丰富的护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医护理的特点、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初步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至今对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奠定了中医护理学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其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内经》。

1.1 整体观念 《内经》既阐述了人体自身的整体观,亦论证了人与外界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奠定了中医护理学整体观念的理论基础。如《素问·灵兰秘典论》[2]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强调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的,体现了人体自身的整体观。《内经》亦论证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素问》全书81篇,其中有20余篇、10万余字中约有5万多文字涉及天人相应的相关理论。同时《内经》亦强调人的生存也离不开社会环境,人也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如《灵枢·逆顺肥瘦》[2]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故笔者在护理工作中,宜从人体自身和外界环境的整体出发,顺应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帮助人们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调节自己的内心需求,主动地适应社会环境。

现代护理学中的整体护理与中医护理学的整体观念是相通的。整体护理的概念是美国护理学家Hendersen在1955年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其中心内容是以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对护理的对象施以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等多方面的护理。这与中医强调人本身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的统一性基本一致。

1.2 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法则,是中医学辨证论治原则进一步应用到中医护理工作中的体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2]《灵枢·癫狂》又曰:“厥逆为病也……脉大小皆涩,取足少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2]可见,《内经》奠定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同时亦蕴含了中医护理“证异护亦异”的辨证施护原则。

2 蕴含了中医护理学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指导下,制定的临床护理疾病所遵循的基本法则。[4]主要包括预防护理为主、扶正祛邪、护病求本、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这些内容均来源于《内经》。

2.1 预防护理为主 护理需处理、改善人体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故预防疾病的发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护理人员不仅要护理好已患疾病的人,更应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这与中医“治未病”有异曲同工之妙。“治未病”是《内经》首先提出的,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一篇中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2]该篇还进一步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成为预防护理的座右铭,至今对于我们的临床护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2 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指导中医临床护理的根本原则。《内经》认为人体正气的强盛是保持健康的根本,如《素问·刺法论》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2]《灵枢·百病始生篇》进一步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2]所以,中医护理的根本目标则是扶助正气,驱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使疾病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转化。

2.3 护病求本 “护病求本”是辨证施护的基本原则,是“治病求本”在中医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内经》则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灵枢·终始》曰:“阴盛而阳虚,先补真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3]就正虚与邪实而言,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又如《灵枢·热病》曰:“痱之为病也……病先起于阳,复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3]就新病与旧病而言,旧病为本,新病为标。这些均充分体现了《内经》“治病求本”的思想。故作为护理工作者,同样应从诸多复杂的因素中找出疾病的本质,并给以有的放矢的护理。

2.4 调整阴阳 《内经》强调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2]“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曰:[2]“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故调整阴阳亦是中医临床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2.5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的护理原则包括因时施护、因地施护和因人施护。《内经》多处蕴含了临床护理应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曰:[2]“四时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又曰:“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即用寒凉性的药物或食物应避开寒冷的天时,用温热性的药物或食物应避开炎热的天时。故我们在用药护理或饮食护理时,均应遵循因时施护的原则。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2]“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其治宜贬石……西方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其治宜灸炳……中央者……其治宜导引按蹻。”地域的自然条件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有所不同,导致不同的病理改变,故临床护治疾病时亦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灵枢·寿夭刚柔》又曰:“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2]说明人体的体质有所不同,故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体质因素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护理原则。如《灵枢·逆顺肥瘦篇》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2]《灵枢·营卫生会》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松,气道涩。”[2]小儿、青壮年、老年人的体质特点不同,因此,在临床护理时应注意因龄施护。《灵枢·五音五味》曰:“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2]此论指出了女性因数脱于血,而易导致血虚气盛的特点,故临床护理时因注意养血滋阴。可见,《内经》蕴含了“因人施护”的护理学思想。

3 包涵了中医护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内经》不仅蕴含了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亦包涵了中医护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主要体现在饮食、生活起居和情志等方面。《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2]此论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懂得自然界发展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变化,做到饮食有节、饮酒适度,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体和精神相互协调,才能延年益寿,充分体现了养护的重要性。

3.1 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是对患者的生活起居方面进行科学的安排和合理的照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3]“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与庭,被发缓刑……;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强调了人体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调摄作息时间,即春夏要晚睡早起,秋天要早睡早起,冬天要早睡晚起。

3.2 饮食护理 《内经》非常重视饮食调护,强调饮食有节和饮食平衡。如《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2]《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曰:“谨和五味。”若五味偏嗜,则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2]“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是故谨和五味……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故临床护理时应饮食饥饱适宜,又应注意种类均衡,五味调和。《素问·藏气法时论》进一步记载了五脏疾病的饮食护理宜忌,如心病,[2]“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禁温食热衣”,再如肾病,“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禁犯焠火矣热食温度炙衣”。这些论述至今对我们临床饮食护理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3 情志护理 《素问·举痛论》曰: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2]其中着重强调了情志过极是导致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内经》记载了许多情志护理的具体方法,如《灵枢·师传》曰:[2]“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种“说理开导的情志护理法”是针对患者的不同症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帮助患者改变其身心状态,促进肌体的康复。再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此五行模式的“以情胜情法”是中医护理学中独特的情志护理方法,至今为临床护理所用。

3.4 用药护理 用药护理亦是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内经》记载了口服乌鲗骨藘茹丸、半夏秫米汤等方的用药护理。如《素问·腹中论》曰:“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2]该文说明了调治“血枯”病的乌鲗骨藘茹丸的服药时间(饭前服),并强调以鲍鱼汁为引,以使药物到达病所。

《灵枢·邪客》又曰:“目不瞑……饮以半夏汤……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2]即强调了用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的用药护理注意事项,如煎药用水、火候掌握、服用药量、日服次数和药后护理等等。

3.5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中医护理技术包括艾灸、热熨、熏洗、穴位按摩、拔罐和刮痧等方法,其中许多护理技术在《内经》已有记载,至今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如《灵枢·寿夭刚柔》叙述了用药熨法对寒痹进行护理的过程:“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2]即用药酒泡煮白布制成药巾,在桑炭上烤热,熨寒痹所刺之处,待凉时再烤再熨,反复30次。

古代中医治病集医药护为一身,护理职责一般由医者、学徒、助手、患者及患者家属所承担,呈现出医中有护,医护合一的特征。通过对《素问》、《灵枢》条文的详细研读,可以得出,《内经》包涵了护理学的知识,为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的贡献,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特别值得我们后世发掘、整理和研究。

[1]陈华,徐桂华.《伤寒杂病论》对中医护理学发展贡献[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 (11): 133-135

[2]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2-518

[3]李娜,刘桂荣.《黄帝内经》的现代护理学思想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 (1):171

(2016-11-22 收稿)

*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No.201514432026

白建英,女,硕士,高级实验师。

R

A

1007-5615(2017)02-0021-03

猜你喜欢

灵枢内经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